织锦工
出差苏州,闲逛时路过苏州丝绸博物馆,想到了南京的云锦博物馆,便走了进去。当见到两位男织工时,我的好奇心又再次被勾了起来。苏州丝绸博物馆里都是清一色的古老织锦机,一台织锦机两个人操作。一个坐在下方,一个坐在上方;一个负责经线,一个负责纬线。好神奇呵,层层叠叠的彩色丝线在两人默契配合下,通过他们的手,秩序井然地织成了一片片变化多端的花纹。
我的同事蹲在旁边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仔细琢磨着织锦机的运动状态、运动规律,我却忍不住的与坐在上方的织工攀谈了起来。原来,他们的织锦技术并不是祖传的,而是在南京云锦博物馆学习来的。南京艺术学院也开设了一个云锦班,向各从事丝织品类织造的单位输送人才。
再聊下去,他竟不是苏州人,而是山东人。山东人干这么精细的活!他淡然一笑,说自己做这个工作已经七八年了,每天都是这样工作七八个小时,每天都把手上的梭子扔得如彩蝶般上下飞舞。
我说:“怪不得人们常说岁月如梭呢,今天算是见识到了。”他依旧笑笑。
当他听说我们是从南京来的,就告诉我们,他哥哥一家也在南京,他侄女儿已读小学一年级了。“我侄女儿学习成绩很好,老师经常发短信给我哥,表扬她。”言谈中,露出一脸的自豪。
他说,织锦工们每月的织锦量都有定额指标,但他们每月都能超额完成。平常人休周末时,却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他说,你们参观的那些出土文物中的丝织品复制件,都出自他们的手,再现了前人的巧夺天工之作,非常精美逼真,不是内行人很难辨出真假。他说,他们不仅给自己的博物馆织,还给外地的博物馆织。
我感慨的说:“你的工作一般人还真的干不了。”他说:“我觉得我这份工作太聪明的人不想干,太笨的人又不会干,只有心灵手巧的人才适合。”他接着说:“更关键的是要有耐心,要坐得住。现在,有能力的人太多了,但有耐心的人却不多。”……他一边微笑、一边聊着、一边忙碌着,手一直没有停下来。
我和同事走出了博物馆,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正在忙碌的他和他的同事们。他们坐在那里,手上下翻动着,梭子在上下飞舞着,身姿却沉静如水,五彩的丝线在阳光的映照下,泛出晶莹的光。
这个世界,有他们在,世界还是让人心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