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感受美的能力

感受美的能力

2013-10-03 17:31 作者:潘?? 阅读量:24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这让人震撼。

小桥、流水,炊烟、人家,是透着清新气息的风光,远离俗世的喧嚣,生长出来的人民是勤劳、朴实且热情好客的。很小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已记不太清,隐约写得是山里的人家,孩子和大人都是极为热情好客的,至今我回味起来,都是潺潺的溪水,山涧的清音,竹林,背着竹篓采药的孩子,,青石板,人去后留下的清凉和舒爽。欢跳的山雀,百灵鸟的歌声,孩子们嬉闹的笑声,浣纱女子们的谈话声,在溪水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清亮。山里的房子多数是草房,竹楼,砖瓦房,用篱笆围住,有菜畦,花圃,若是挂个木牌,书上个“什么阁”“什么人家”“什么居”,倒还平添了几分高人隐居的神秘感。

不知道那是不是一种感受美的能力,还是作者娴熟的文字技巧,传达情感的本领已然高超,才让我这般愚钝的读者感同身受。

南方,山是不多的,原始风貌的山更是少见,少了份自然的素雅,多了份人文的气息,打上名胜的旗号,谁是为了感受美而去的呢?更何况,美,又何须刻意去感受?

我比较羡慕安妮宝贝《春宴》里那个被领养的孩子,在价值观、人生观还未成型时遇到这个贞谅这个特别的女子,用生命最平凡却自由的方式一天天成长,一种漂泊游荡的生活状态,看尽繁华绚烂,又能自然归于平淡。

这种生活,一万人中难有一人。这种人,一万个中难遇得一个。而贞谅感受美的能力已经完整地融入了对生命最真实的态度里,换而言之,这也许是我也看安妮宝贝文字的一个很大原因。

时下的青年人,在自以为时尚和潮流的追逐过程中,内心填充的却是空虚和寂寞,应对生活的能力很大一部分在安于现状,从事一份稳定的工作,拿一份微薄的收入里,渐渐忽视了精神的愉悦,继而麻木和习惯。又或者是无节制的愉悦,烈酒,狂欢,第二天不知道白天深夜,很少去思考自己在做什么,自己需要什么。在我看来,即便只是需要一种物质上的优越生活,这么赤裸裸的金钱观念和关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往前走。最可怕莫过于:没有一点信念的支撑。

我很害怕一种无助感,来自于自身精神的匮乏,内心的不够强大,会被原本现实的事实折腾得千疮百孔,而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这种无助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容颜的老去,习惯的养成,演化为一种听之任之的本能。然后,看着年轻的孩子感叹:这样的活力,真好。时间,就像是一位雕刻家,把我们的棱角一天天剔除,留下的只是一种生存的模式。连问候都成了一种编码,“您好!”植入大脑,而没有想过,我是否可以用“嗨!天气真好!”诸如此类的活力短语来打招呼。

这是一种能力的丧失,关于美。甚至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去感受,也不愿意去表达,有个老师跟我说,有人这样鄙视写作的人,“实在是没事找事,有那么多的时间,牺牲那么多的脑细胞,还不如去打工赚钱呢!”但当人反问他赚钱是为了什么时,他便沉默了。无非是为了享受,肉体和灵魂的消费,他也许才意识到:那些写作的人,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已经提前在消费了,而自己还傻傻地要等钱到手后,实际上,很多写作的人到最后拿的钱比他多。我是举了一个多么赤裸裸的例子!但,想说的实则很简单。

这里,职业的局限性,体现得比较透彻。但社会运行的规则是:我们必须工作,换而言之就是我们都得有职业领域,而且力求在这一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因为生活的艺术家,除了小说里的贞谅,还没出现,而“艺术家”本身又是何其功利的一词。

我希望自己的学生,以后的孩子能天真烂漫,发现美,感受美,能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这比他考上大学,成为博士,更让我欢欣。

相关文章关键词

《感受美的能力》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