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赞歌
———观影片《红高粱》有感
记得,第一次看电影《红高粱》时,就被这部经典的影片所震撼。抗日题材的电影还能这么拍!从小到大,我们看过的抗日英雄的画面都是杨靖宇、赵一曼式的正气凛然的人物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面。没想到,《红高粱》里那么浓烈的影像,大红的色彩,开阔的高粱地,此起彼伏的民歌小调等,也能在讲述一个乡野气息的爱情故事同时,谱写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日传奇。
整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了。张艺谋在《(红高粱)导演阐述中也提到“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我想,或许正因为这种对生命淋漓尽致的礼赞,才使得《红高粱》获得国际赞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它甚至被一些资深影评家誉为“中国最好的电影”
电影首先是一种记录和表现,往往通过记录一个故事、一段同忆、一种状态来表现导演的某种思考、某种担忧、某种感叹。电影《红高粱》的剧情就是有“我给你们讲的是我们家乡那块高粱地发生的神奇事儿。”的一声旁白中徐徐的铺陈开来。在《红高粱》中,张艺谋通过对那块高粱地发生的神奇事儿的叙述表达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力之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这种赞颂与褒扬,堪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致,几乎出神入化的地步,是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境界了。导演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从以下方面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性爱的角度来看,在《红高粱》中,导演将人的性欲作为一种原始生命强力,依附于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来展现,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
性是人类作为动物的本能,是人类原始生命力的象征。在《红高粱》中,最为明显的要数在“野合”的一声场戏中。当银幕上展现倒伏在高粱空地上呈红色“大”字状展开的九儿,痴迷地仰望天空的朦胧的近景,余占鳌笔直地跪在九儿身前的俯瞰凝视的远景时,这一幕干脆变成了一个宗教式性崇拜、生殖崇拜的肃穆仪式了!顺着姜文阳刚而伟岸的躯体,完成了这一压迫情欲和主观生命力的再造和对世俗礼法的反叛。以及逆光中红高粱影影绰绰在丽日和风中摇曳的动地空镜,可说是将影片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融入到情景中,在情景交融的铺绘中将影片推向艺术美的制高点。在这一幕中,张导虽没有安排传统电影中的性应有的“天作之合,地成之美”的交欢画面,但我觉得这种仪式型的想法更具有“无声胜有声”更掷地有声的艺术效果,华彩乐章般将对原始生命力礼赞推向更具神圣化的境地!
在“颠轿”一场戏中,放眼望去:空旷的黄土高原,崎岖的山路,滚滚的黄尘。轿夫近似疯狂的野性舞蹈,与轿中我奶奶的艰难自控的表情形成鲜明对比,鲜活的呈现了张扬生命的一种狂野的力量。这种纯天然的表现,从表层来看,它是抬轿的粗野壮汉对花轿中一位红装红盖头新娘的戏谑性的恶作剧;但康德的潜意识原理来看,它既是几条赤膊壮汉面对新娘九儿的魅力所萌动的性的潜在欢悦与渴望的自发宣泄,也是九儿面临不合理不人道的两性结合却又爱莫难助的悲哀、怨愤之情的自我发作。而惟一能使这一载歌载舞的“颠轿”从疯狂的顶点戛然而止的神力,不是别的,正是轿中九儿的几声哽咽的啜泣声。这一节奏休止造成的情绪落差,其实是确定了九儿在野汉们心中实际占据的真正神圣的地位,是生命对性的崇拜的一个明证。
纵观全影片,导演在电影的空间与画面上尽情挥洒,让生命力这个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又一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
其次从对死亡的角度来看。死是生的延伸,影片站在死的角度去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力之不可抗拒性进行赞颂与褒扬。
死亡”在《红高粱》中具有体悟性和思索性的直接叙述,具有客观感觉性与冷酷性。事实上,生与死已不仅是一种人生形式,导演观照历史沧桑来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力之不可抗拒进行赞颂与褒扬。如片尾豆儿在死一般的沉寂的黑暗(日全食)中爆发的声声啼哭,如同一股破晓的力量将对生的赞誉带到另一个高度。
看完影片后,影片中的众多伟丈夫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伟丈夫的精神不正切合了题目红高粱的寓意么。他们不正像是长在青杀口上的一片无人种收的野高粱,充满着野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其中最特别的要数罗汉大叔了,在描绘这位最精瘦的伟丈夫壮烈牺牲的内容时,张导不惜让人接受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并让牛的被屠宰与人的被屠宰牺牲做强化对比。对此,我们当不能表面地视之为在对“牺牲”一词做其概念本义的训诂图解,而是内在地在隐喻牛的牺牲与人的牺牲之不可同日而语。罗汉大叔这种为壮烈牺牲而死、震慑人心之死,激起了人们的热血,唤醒了人们沉睡的心智,这是死对生的一种激情的点燃。也让嗜血成性的日本侵略者明白:牛是在沉默中被屠宰而成牺牲,人则在爆发的反抗中成就自己的牺牲,并将与屠宰者同归于尽。这一表现,也最终成为了对死的神力的证明。
最后从酒的角度上。“酒”是生命力和野性的化身,蕴酿着、积淀着个性的张扬。
为张艺谋奠定国际声誉的《红高粱》,是迄今为止表现“中国酒”酿制最全面最完美的电影作品。酒本身也和“久”与“九”读音相同。从表面上,可以简单将“酒”看成是红高梁生命力和野性的化身,也可以说是伟丈夫的象征;
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可以将酒当作“久”来理解,我们知道酒是时间的产物,时间越久,酒愈是经典,这里的酒也象征着中国,张导对酒的热心展现也可以看成是张导对一种爱国热忱的描绘:即使在苦难中,中国人以及中国文明也将生生不息,世代长存,这也是一种生命力的赞颂与褒扬。
十八里坡最经典的酒要数名曰“十八里红”的高粱美酒,其品格在被重复唱过两次的《祭酒歌》中得到了最高的褒奖:“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口不臭……喝了这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酒后乱性”也是我们当代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性是真性情,真自我,“乱性”是回归人类最蛮荒的原始心态还原人最原始的生命意志。我想不正是这种酒给了余占鳌生命的活力,让他还原他原始的生命意志,在一醉方休中,把自己同九儿在高粱地里的私情一吐为快,传为美谈的。红高粱酒给人的不正是那狂放不羁的生命力么。
在这里,九儿象征着酒,酒也寄寓于九儿。九儿“大扫毒”中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在那一幕中,她以红高梁酒作为告别进去,尽情地挥洒,告别压抑反传统伦理道德的自由野合的专制的方式,它是一种宣泄,是狂欢的悸动,抑是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也是一种生命力的张扬。高梁酒所散发出的“酒神”与“九儿”的性格有种不谋而合的相似,酒因不依附于物质的红高梁而显示出另一番“灵性”,这种“灵性”因人而现。“九儿”的不屈于现实,敢爱敢恨,充满生命张扬的个性,散发着酒的气度,醇香、浓烈和奔放,拥有酒后男性的“乱性”勇气。
十八里坡人以酒为氛围,十八里坡人以酒为依托;酒弥洒在十八里坡的人群中,酒成了十八里坡人调节与强化人际感情关系的催化剂。说穿了,“酒”就是生命力和野性、和谐的化身,蕴酿着、积淀着个性的张扬。
总之,《红高粱》以对性、对死、对酒的赞颂与褒扬,表现了对人的本性中最基质的精神源泉——原始的生命欲望、意志即生命本质力量的赞颂与褒扬。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它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这是当今中国影片的一次破天荒的尝试与探索。《红高粱》不愧被称之为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的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