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情的婚姻 第一部 情恋之梦 第六章 红娘子委身事李岩
崇祯末年,流寇四起,绳妓红娘子乱河南,虏杞县举人李信(李岩原名)去,强委身事之。信不从,逃避。有司疑信,执下狱。红娘子来救,城中民应之,信仍归红娘子。遂与李自成为兄弟,决意为逆。李信妻汤氏劝不听,缢于楼,面色如生,未识何时死。乃出约队,复入殓之,得绝命词一首云:“三千银界月华明,控鹤从容上玉京,夫婿背侬如意愿,悔将后约订来生。”信得诗,大恸欲绝。(见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题记
一红娘子
自从崇祯做了皇帝,政治越发黑暗,官吏腐败不堪,东北边患已经酿成,年年岁岁遍地是旱灾、蝗灾。崇祯二年,陕西延安府一带一年无雨,禾苗枯焦,庄稼几乎绝收。广大百姓吃糠皮、草根、观音土,而观音土少食辄饱,排便困难,久食必死。不少人家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无奈将婴儿弃之荒郊。婴儿饥寒交迫,啼哭不止,惨不忍睹。更有人食人者,面目红肿,内发燥热,不久而亡。当是时,田园荒芜,尸骨遍野,民不聊生,而明朝官吏,仍然横征暴敛,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致使广大灾民铤而走险,相聚为盗,“流寇”四起。他们杀贪官,抢粮仓,救济灾民,所到之处,官兵逃窜,百姓欢迎,并纷纷参加起义军。
河南洛阳登封县洪家店,有户人家姓洪名轶,妻子吴金花,膝下有一女儿,名叫小红,视为雄关迈步,掌上明珠。夫妻二人走街串巷,以表演杂技为生。
小红长得俊秀,鸭蛋脸,柳叶眉,丹凤眼,一笑腮边两个酒窝忽闪忽闪的,十分可爱。小红身材苗条,体态风流,性情温和,柔中有刚,令男人倾倒。她从小跟随父母学艺,5岁时就能出场表演,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是家喻户晓的小红女。小红命苦,蹉跎坎坷,8岁那年,她母亲贪图虚荣,不愿过那种漂泊不定、仰人鼻息的卖艺生活,便撇下丈夫和女儿,与一富商私奔。可怜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
小红长到15、6岁时,已是一位婷婷玉立的大姑娘了。她身着中式紧身红衣裤,腰束宽边红丝带,脚登软底红色绣花鞋,头扎蚕丝红纱巾,飒爽英姿,威风凛凛,她一出场亮相,恰似梁红玉出征,又似穆桂英巡寨,好一个巾帼英雄花木兰。小红表演的绳技,堪称中原一绝。绳技表演分为跳绳、舞绳和踏绳,小红的跳绳,有前跳、后跳、单腿跳、双腿跳、交叉跳,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她的舞绳优美,只见她一手紧紧拽住红绳,腾空一跃,红绳便在空中盘旋飞舞,恰似蛟龙出水,又似凤凰展翅,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踏绳表演,煞是好看,她纵身一跳,稳稳站地在悬空的软绳索上,她身轻如燕,行走自如,一忽儿急速前进,一会儿慢步行走,她双脚跳跃,单腿独立,腾空翻个跟头,而后双脚又稳稳地落在绳索上。小红的表演赢来一阵阵的掌声和喝彩声,铜钱像雨点似的向场内抛洒。由于小红一身红妆,技艺超群,人们称她“红娘子”,一时间,“红娘子”红遍河南内外,大江南北。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红娘子红了,她赢得了阵阵掌声和大量金钱,却也招来了不少痛苦和麻烦。尤其是登封一帮富豪子弟,常为红娘子争风吃醋,大打出手,有时竟弄得红娘子无法外出表演。更可恨开封府杞县县令的公子宋彪,他盯上了红娘子。
宋彪,乃好色之徒,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他经常带领几个家奴,尾随红娘子,名曰观看杂技表演,实则窥视红娘子之红颜。他们经常在表演中狂呼乱叫,用污言秽语调戏红娘子。开始,红娘子能躲则躲,躲不过去就用好言相劝。谁知他们却以为红娘子软弱,更是得寸进尺,肆无忌惮地纠缠红娘子,有时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拉拉扯扯。红娘子想:“咱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可是宋彪一伙,像苍蝇一般穷追不舍,红娘子走到哪里,他们就追到哪里。
有一天上午,宋县令为他老母过80大寿,请红娘子前去表演绳技。红娘子与父亲来到宋府,立即搭台表演,直到中午表演才结束。这时宋彪说:“洪教头,你领了赏钱先回去,老妇人喜欢红娘子,要留她陪着吃饭,喝茶,说会话儿。”
洪轶明知宋彪没安好心,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怏怏不乐地回去。
洪轶走后,宋彪立即把红娘子扣留起来,软禁家中,欲求不轨。
红娘子在宋宅与父亲失去联系,苦于无法脱身,心中非常着急。这时,照顾红娘子饮食的春嫂,怕红娘子受宋彪凌辱,就偷偷地告诉她:“宋彪这个人无恶不作,经常抢掠民女,霸占良家妇女,玩够了就卖到窑子里。姑娘,你赶快逃命吧!”
红娘子面有难色,对春嫂说:“宋府墙高院深,戒备森严,难以逃出。”
春嫂说:“后院有一角门,轻易不开,一切你听我的安排。”
第二天晚上,红娘子吃过晚饭,春嫂与她嘀咕了几句就走了。
这天夜里,风急天高,伸手不见五指,宋家大院,一片寂静。红娘子在春嫂的帮助下,从后门偷偷逃出来。
红娘子逃离宋府,急不择路,沿着墙边小道向东奔跑。真是冤家路窄,她没跑多远,迎面遇到宋府巡夜的2个家奴。他们见是红娘子,立即将她扭住,准备把她带进宋府。
恰在这时,一位英俊青年骑马经过,当他看到宋府的家奴又在作恶时,胸中怒火熊熊燃烧,他大喝一声:“住手!”
近前一看,原来被恶奴夹持的是红娘子。他立即从马上跳下来,飞起一脚将一个家奴踢倒在地,另一个家奴见事不妙,放下红娘子拔腿就跑,没等他跑出多远,也被这位青年揪住。他一阵拳打脚踢,狠狠地教训了这两个恶奴,并警告他俩说:“今后如再作恶,我遇见你们一次就打一次,决不轻饶!”这两家伙听后,吓得屁滚尿流,狼狈逃窜。
这位青年放走这两个恶奴之后,问明缘由,便扶红娘子上马,两腿一夹,马鞭一扬,二人飞速向郊外奔去。
救红娘子的这位青年不是别人,正是杞县远近闻名李公子——李岩。
二李岩
河南开封府杞县“李公子”,名叫李信,后改名李岩。李岩是天启七年举人,父亲李精白,万历年间进士,官居巡抚尚书。天启年间,宦官专权,太监魏忠贤和天启帝的乳母客氏相好,淫乱后宫,诛杀异党。崇祯即位后,逼杀魏忠贤,灭客氏,并清除客、魏余党,史称“逆案”。李精白涉嫌“结交客、魏”逆案,被捕入狱,判刑3年,后被赎出,削官为民。
李岩中举后,因受父亲牵连,闲居在家。李岩为人好施尚义,文武双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当地百姓多受他的恩惠,所以家乡父老亲切地称他为“李公子”。
今日李岩与同窗好友聚会,夜深方归。他在回家的路上,巧遇红娘子受辱,便打退宋彪家奴,护送红娘子回到家中。
洪轶父女感谢李岩的救命之恩,热情款待数日,李岩家有要事,不便久留,便辞别洪家父女回府去了。
李岩走后,红娘子对父亲说:“杞县不是久留之地,宋彪一伙必定前来报复。如今艺人到处受人欺侮,靠卖艺难以为生。我听说洛阳一带饥民造反,大闹洛阳府。我们不如前去投靠义军,再作打算。”
洪轶听了女儿的话,说道:“孩子,你说得有理,咱们速去投靠义军。
于是红娘子父女与艺班兄弟,整装前往。临走时,红娘子率领当地饥民,闯入宋府,火烧宋宅,抢掠宋家财物、马匹,率领一拨人马浩浩荡荡直奔洛阳登封而去。
李岩回到家中,目睹河南饥荒严重,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他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于是作《劝赈歌》,规劝富豪以慈悲为怀,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为扩大影响,他还到处张贴,其《劝赈歌》云:
“年来蝗旱苦频仍,嚼啮禾苗岁不登。谷价升腾无数倍,黎民处处不聊生。草根木叶权充腹,儿女呱呱相向哭。釜甑尘飞炊烟绝,数日难求一餐粥。官府征粮纵虎差,豪家索债如狼豺。可怜残喘存呼吸,魂魄先归泉壤埋。骷髅遍地积如山,业重难过饥饿关。能不教人数行泪,泪洒还成点血斑?奉劝富家同赈济,太仓一粒恩无既。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天地无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长臻。助贫救乏功勋大,德厚流光裕子孙。”
李岩的《劝赈歌》,百姓欢迎,贪官污史害怕,他们把李岩看成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要把他除掉。
谁知李岩这个书呆子,他觉得只写《劝赈歌》还不能感动富豪们发善心,于是又上书县令,要求县令立即“减轻赋税徭役,开仓济贫”。可是县令不听,反以为李岩多事。
李岩万般无奈,只好自己捐粮200余石,赈济灾民。李岩此举,不料闯下大祸。原来,黎民百姓闻听李岩捐粮,皆大欢喜,奔走相告,他们要求富豪们以李公子为榜样,也要开仓赈灾,如若不从,就砸开粮仓,抢粮自救。这时富豪们惊恐万状,便要求县令拘捕百姓。饥民一不做二不休,于是群集县衙门口,砸碎杞县令牌,并且高喊:“我辈无粮,终归饿死,不如造反,另谋出路。”
宋县令把灾民闹事的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到李岩头上,便上书按察司,密告李岩“写《劝赈歌》是煽动百姓闹事,图谋不轨;私自用家中粮赈灾,用以收买人心,以图不轨”。于是按察司密令杞县县令捉拿李岩监禁。宋县令接到密令,逐将李岩拘捕下狱。
三红娘子劫狱
红娘子一行十几人,马不停蹄地来到登封,开始招兵买马,很快拉起一支百多人的队伍,洪轶带领男兵,红娘子带领女兵,号称“红娘子军”,每天操练不止。
红娘子军在河南洛阳、登封一带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红娘子军所到之处,百姓出门迎接,富豪胆战心惊,再也不敢欺压百姓。红娘子军大闹洛阳,惊动了州府,洛阳知府几次派官兵围剿,都是大败而归。百姓见红娘子军到来,都是夹道欢迎,青年男女纷纷加入;官兵闻“红娘子”丧胆,遇“红娘子军”狼狈逃窜。
一日,红娘子从密探口中得知李岩无故被宋县令拘捕下狱,心急如焚,欲救恩人出狱。她对父亲说:“李公子是我的救命恩人,他又难我们理应去救。”
洪轶说:“孩儿说的是,只是路途遥远,大队人马前去营救,必惊动官府,反而对李公子不利,如何是好呢?”
红娘子说:“不须大队人马,我一人前往劫狱足矣。”
洪轶说:“我看中,不过你要多加小心。”
父女二人又商议了一番,红娘子便悄无声息地跨上枣红马,日夜兼程,第二天便到达杞县县城。
红娘子到达杞县后,探明关押李岩的大牢只有两个狱卒把守,县衙内有几名文职官员和几个杂役。她想,一人单枪匹马闯入县衙会惊动官兵,难以救出公子,须等夜黑人静之时……她正在思考之中,忽见一群百姓赶来,将红娘子团团围住,他们说:“李公子为救我们,才连累下狱,我们于心不忍,愿随红娘子砸开牢房,救公子出狱。”
红娘子说:“大家不要乱动,一切听我指挥。衙门前一部分人闹事,吸引官兵的注意力,一部分人随我去劫狱。”
众乡民连连称是。在红娘子的指挥下,几百名民众手持标枪、大刀、木棍,浩浩荡荡杀向县衙。他们杀死宋县令,砍伤狱卒,砸开狱门,救出李岩,放走所有囚犯,并将县府粮库抢劫一空,一把火将牢房付之一炬。
李岩和红娘子把民众安顿好之后,迅速骑上大马直奔登封。他们二人马不停蹄来到登封,见过洪轶及众兄弟,便留李岩在红娘子家中调养将息。
红娘子早就爱慕李岩的人品,杞县得救之后,她无以报答恩人,今日相见,愿以身相许。她把自己的想法告知父亲,洪轶说:“李岩是富家公子,我们是下九流的艺人,门不当,户不对,望孩儿不要痴心妄想。”
红娘子说:“爹爹言之差矣!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我和公子有缘,我在危难之中公子救我,如今我又救公子,这就是缘。什么门不当,户不对?想当年穆桂英只是穆家寨寨主的女儿,杨六嘞是朝廷命官,她爱慕杨六嘞,所以杨六嘞被俘后她就敢以身相许。由于她的痴情感动了佘太君,穆桂英和杨六嘞终于喜结良缘。我虽比不上穆桂英,但我也算是女中豪杰吧,只要我爱他,心诚则灵,我相信他会娶我为妻。”
洪轶想了想又说:“李公子已有家室,你该怎么办?”
红娘子说:“我跟随公子,一不图荣华,二不争名分,只要能在公子身边,就是作妾,当丫环,我也心甘情愿。”
洪轶拗不过女儿,只好由她去吧。
红娘子见过李岩,把自己的心事告他。李岩听后大惊失色,他婉言拒绝:“我是有罪之人,不敢连累你们父女。你们对我的恩德,我李岩永世不忘。”
红娘子动情地说:“你舍命为百姓,何罪之有?我与你同患难,共生死,说不上谁连累谁,我是非你不嫁,永远等着你。”
李岩无奈,只好慢慢劝说,再求脱身之计。
红娘子认准的理,十头牛也拉不回,她想用痴情感化李岩,于是对他百般照顾,体贴入微,嘘寒问暖,形影不离。红娘子对李岩越是亲近,李岩越是害怕,他不敢久留,怕日久生情,情深更难离别,于是他趁红娘子父女不防,便偷偷地离开了洪家,乘着枣红马,日夜兼行,逃回家中。
李岩回到家中,见过父母,与妻子汤氏相会。汤氏非常高兴,问其今后打算。
李岩说:“我是有罪之人,得罪官府,又有红娘子相救,恐难以在家安身,我想投奔李自成共谋大业。”
汤氏听了非常震惊,但她仍好言相劝:“夫君此言差矣!我们是官宦人家,最看重的是忠孝。公子虽然衔冤,早晚会还你清白,你若投靠流寇,背叛朝廷,是为不忠;丢下父母不管,是为不孝。不忠不孝之人,难以立身,望夫君三思。”
李岩说:“君不惜民,民无以忠君。如今官吏腐败,官逼民反,民为了活路,不得不反。况且李自成也不是寇,是仁义之师,他替天行道,体恤百姓,前途光明。我奔自成,是弃暗投明,是对百姓的忠。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望夫人照顾好父母,替我尽孝,信永世不忘。我意已决,望夫人不要再言。”是夜,李岩告别汤氏,只身去投李自成。
汤氏劝说李岩无效,心灰意冷,唯有一死,才能保持名节,于是她悬梁自尽。
几天后,家人发现汤氏吊于梁上,人虽已死,但面色如生,不知何时死矣。入殓时在她袖中得绝命诗一首云:
“三千银界月华明,控鹤从容上玉京,夫婿背侬如意愿,悔将后约订来生。”
李岩在李自成处得知爱妻自缢身亡,又见绝命诗,便嚎啕大哭,后悔莫及。
红娘子在登封听说李岩已投奔李自成,数日之内她也率领数百名红娘子军,日夜兼程,投奔李自成而去。
四李岩与红娘子成婚
李岩只身来到商洛山中,会见李自成,自成大喜,以贵宾礼相见,设宴招待。酒过三巡,自成道:“李信大名,名扬天下,为防不测,不如更名李岩。”
李信说:“大王所言极是,兄弟情义,坚如岩石,甚好,甚好!”从此李信的名字改为李岩。
宴席后,李岩随自成到会客室叙话。李岩对自成说:“早就仰慕将军英名,礼贤下士,只是相见恨晚。”
自成说:“草莽无知,自惭菲德,名士不远千里而至,自成万分荣幸,乃百姓之福也。”
李岩说:“将军恩德在人,莫不欣然鼓舞,为将军愿效犬马之劳。”
自成说:“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吾共图义举,创业开基也。”
李岩见自成以礼相待,便对他说出肺腑之言:“欲取天下,应以人心为本,请勿乱杀无辜,以取天下之人心。”
自成认为李岩言之有理,从此屠戮大减,并且将所掠财物赈济饥民。民受恩惠,众多百姓不辨李岩和李自成,皆呼“李公子活我。”
李岩又编歌谣——“迎闯王,不纳粮”,教儿童学唱,一传十,十传百,百姓都知闯王军队是仁义之师,自此大量饥民投奔李自成,闯王队伍大增。
一日,高夫人正在校场上布兵摆阵,操练女兵,忽见南边一队人马,全是红衣红裤,头扎红巾,像一团火似的滚滚向这边涌来。当红娘子军到达高夫人面前时,为首一员将军滚鞍下马,向高夫人施礼道:“红娘子见过夫人,晚辈这厢有礼了。”
高夫人一听是红娘子,急忙向前将她扶起,说道:“早闻将军大名,今日相见,果然名不虚传,快快请起,我们二人去后帐叙话。”
红娘子安顿好女兵,随高夫人来到帐中。高夫人询问了登封战况之后说:“我们早就盼望你们归来,共谋大业。如今李信已更名李岩,他早你们几日到来,现在正与自成商议军事,过一会儿我领你去见他们兄弟。”
红娘子见过自成和李岩,皆大欢喜,遂设宴与红娘子军接风洗尘。
红娘子得知李岩妻汤氏自缢身亡,深表惋惜,她安慰李岩说:“人死不能复生,望君节哀,保重身体。”
从此,二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李自成和高夫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便选择良辰吉日,为二人完婚。
婚礼在商洛山中一座优雅的山洞里举行。这座山洞的建筑就地取材,仿照北京四合院修建而成。北面是三间正房,东西两侧各有5间厢房,影壁墙前是雄伟壮观的习武厅,厅前有警卫室,日夜有人把守。
今日高夫人特别忙碌,她一面让女兵布置新房,一面又要为红娘子梳妆打扮。刘宗敏带领一帮弟兄杀猪宰羊,在大厅里布置酒宴。别看宋献策个子矮小,其貌不扬,但司仪一职非他莫属。
婚礼大典开始,锣鼓喧天,唢呐欢唱,鞭炮噼里啪啦地响。李自成和洪轶及牛金星等将领前排就坐。高夫人引新嘞、新娘到达后,宋献策一本正经地唱道: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李岩和红娘子,嘞才女貌,天设地造的一对,恰逢天时地利人和,吉日良辰,喜结良缘。上有皇天,下有厚土,新嘞新娘,一拜天地!”
李岩和红娘子听了,赶紧跪下,朝北向天地磕了3个头。
宋献策大声高喊:“二拜高堂!”
李岩和红娘子向父亲磕了3个头。
宋献策又叫道:“三拜闯王高夫人!”
李岩和红娘子又恭恭敬敬地向李自成和高夫人施礼。
这时宋献策向全场扫了一眼,大声叫道“四拜众将军及诸位兄弟!”于是新嘞、新娘向在座的牛金星、刘宗敏及周围兄弟一一抱拳,荟躬。
最后,宋献策笑着说:“夫妻对拜!”
此时大厅里欢声雷动,掌声四起,随之酒宴开始了。
众兄弟在大厅里,个个摩拳擦掌,笑逐颜开,大呼小叫,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热闹!李岩和红娘子挨桌向大小头目和兵卒敬酒,所到之处,大家欢呼雀跃。文雅者举起酒碗,说声:“有情人终成眷属”、“祝新嘞新娘白头偕老,百年好合!” 粗俗者大嚷:“新郎新娘亲一个,喝个交杯酒!”于是与李岩、红娘子碰杯,大碗酒一饮而尽。众兄弟折腾到半夜,兴尽方归。
李岩与红娘子在苦难中相遇相救相识,终于红尘牵手,恩恩爱爱,共谋大业,从此心心相印,互相勉励,协助李自成和高夫人,为推翻崇祯王朝,献计献策,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共谋大业
李岩与红娘子成婚后,他成了自成的得力助手,红娘子则协助高夫人操练女兵,并率领红娘子军出征破敌。
李自成自从得了李岩,如虎添翼。李岩文武双全,深谙谋略,被自成封为“制将军”。他给李自成出谋划策,提出“均田免税”,并向自成进言:“欲图大事,必礼贤下士,除暴安民。酷虐百姓者,斩首。征收钱粮,应比朝廷减半,百姓高兴,则自愿归服。”
李自成采纳李岩的建议,并付诸行动。
后来,李岩又遣军卒扮作商人,四处传言:“闯王乃仁义之师,不杀人,不掠夺,爱惜百姓如同父母。”
同时编童谣,教幼儿到处传唱:“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
这些歌谣,一传十,十传百,人人深信李自成就是仁义之师,惟恐李自成的军队不到这里来,官兵望风归降,饥民踊跃参加,于是队伍急增,军威大振。
崇祯十三年十二月,李自成根据李岩的谋划,攻陷永宁,杀死万安王朱采轻,连破48寨,又攻陷宜阳,数10万官兵缴械投降。李自成将所掠财物,尽数救济饥民,深得人心,义军所向披靡,威势益盛。
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几年来南征北战,败而再起,又经过几次大战恶战,接着围开封,破潼关,终于河南、湖北全部掌握在自成掌中。转眼之间李自成的军队又攻下陕西、山西,不久打到北京城下,3天之内攻陷北京,崇祯深感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于是煤山自缢身亡,大明王朝覆灭。
六李岩之死
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入北京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纷纷然,昏昏然,以为天下太平。李自成住进皇宫,准备正式登基称帝。牛金星忙于筹备登基大典,到处招揽门生,以准备开科取士。刘宗敏得意忘形,严刑殴打降将、贪官,追缴赃款,肆意杀人,拷打吴三桂之父吴襄,抢走吴三桂的宠姬陈圆圆。他们全然忘却了清兵正虎视眈眈地侍机入关,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乃是农民军的心腹大患。
京城官兵们个个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以为天下太平,忘乎所以,这时只有李岩头脑比较清醒。胜利并没有给他带来过多喜悦,更没有喜形于色,他见官兵如此大胆妄为,却忧心忡忡,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将自己的3千兵马屯于城外,自己只带3、40名家丁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巡视。受害百姓向李岩申诉,他都弄清情况,按律处置。如遇冤屈,先安抚人心,然后再伸张正义。为扭转北京城内的混乱局面,李岩上书李自成:“一是先清大内,再议登基大典;二是文官追赃,宜分别对待;三是各路兵马,退居城外,听候调遣;四是警惕吴三桂复仇,加强边关防范。”
李岩的上书,自成不以为然,只说了声:“知道了!”
李自成对李岩忠告,不执行,对官兵们的胡作非为不加制止,一心想当皇帝,致使局面越来越失去控制。
刘宗敏掳去陈圆圆,激怒了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他发誓“不灭李贼,不杀刘宗敏,誓不为人”。
吴三桂降清,并引清兵入关。这时李自成仓惶应战,战败后立即撤出北京。就在这时,李自成风闻河南各州县的农民军纷纷投诚,于是召集文武官员议事,采取对策。
李岩说:“我愿率领一队军马开赴前线,收复河南,以图东山再起。”
李自成对李岩的建议,不置可否,仍忙于应付。
不料,牛金星私下告诉李自成说:“李岩有雄才大略,非久居人下之人。河南是李岩的故乡,倘若让他带兵南下,恐怕陛下难以制约。况且‘十八孩儿主神器’,这‘十八子’难道不包括李岩?更有许多百姓不分陛下和李岩,皆呼‘李公子’,恐李岩日后谋反。”
李自成听了,不辨真伪,反而对李岩更加疑心重重,于是密令牛金星与李岩饮酒,暗下毒药,乘机将李岩毒死。
红娘子得知夫君被牛金星毒杀,义愤填膺,首先举起反旗,率领红娘子军闯入牛宅,将牛金星刺伤,然后高举义旗,率领部分红娘子军,杀向河南登封。
红娘子率领起义军来到河南,重整旗鼓,招兵买马,几次大败清兵,终因寡不敌众,后带领部分起义军,参加白莲教,投入到反清复明民族斗争的洪流之中。
这正是:李岩牵手红娘子,甘洒热血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