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
不知道为什么,竟然会给自己弄这样一个题目来做文字游戏。我知道,一定会让一些朋友悄悄笑着的,不过,我本来就不怕笑。人总是要吃饭,而中国人吃饭总要用碗筷,所以,饭后洗碗洗筷,也可能是必然。
当然,一个男人来说“洗碗”的话题,仿佛多少有点丢脸。不过,仔细一想,古君子虽然远庖厨,但是,我们敢肯定,即使古男人,也绝对的不是个个都“君子”。至少,我们知道,迎刃而解牛的那个很古的人,是“庖丁”而非“庖女”或者“庖妇”。可见,男人入厨,本是有传统的。加上像东坡还自己煮肉这样的事情,更可以肯定,并非一“丁”字可代,伟大的男人,其实也进厨房。只是,很可惜,就是没有找到古代男人吃饭后洗碗的例证,虽然我相信东坡只负责煮肉而未必洗碗,却不相信庖丁那样的只解牛解鸡解鸭而不洗碗涮锅。
庖丁、东坡,都远也。我印象里最鲜明的男人洗碗的故事,倒也是有一个的。特别记得丛维熙《鹿回头》里的索弘一洗碗的那份认真。他要先接下小半碗凉水在碗,然后把碗的每一处有附着残羹的地方都细心涤荡一阵,最后,才将半碗水一咕噜喝下。此后,才洗。
索弘一的故事,当然也只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的。他要洗碗,因为他孤家寡人自己流浪着,自己的碗总得自己洗。他要那么认真的特别的洗碗,因为他吃不饱而只得那么着。但这个故事,在高中时候读到,总令我想起当时学校的食堂,而现在再想到,会令我想到校园里禁止不绝的零食、甚至偶尔还会看到的散落地上的面包。人对待食物的态度,未必都可以反映道德的什么东西,不过,一定可以反映社会的贫富的吧。
如今这个社会,不管你对它有怎么样的牢骚,总体的富裕,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突然觉得,是不是越是清静平和的时代,解决了温饱、稍可以言“富裕”的时代,时势如大河行于平原,少了浪潮波涌,男人的群体形象,就会显得慵散而甚至堕落。因为古人就知道时势造英雄,没有了时势波翻浪涌,英雄就少了,就让很多本可以叱咤风云或者哪怕只是叱咤烟雾雨水的男人只好温润、矮小、甚至萎靡着了。于是,下厨房的男人,不得不多了起来。流俗所及,洗碗的男人,当然也就多了起来。也由此可见,说男人天生是不安分的好动好斗的,其实,那也是没有办法——安分了,不斗了,就只能够堕落到近庖厨去洗碗的份儿。
不过,这也只是闲着一说,当不得真理去论。既然不是在谈真理,就又让人想起一个东西来:
“我有一架钢琴/油光锃亮/无与伦比。从今天开始/每天练习/哆来咪。我决定/要超过贝多芬/莫扎特/只要我努力。专场演出/鲜花掌声/一夜成名/都不是我的目的。我要让/课本、作业/算术、英语/统统远走。为艺术献身/抛开一切杂念/拼命练习……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现在,我的钢琴/在阁楼的角落/和儿时的玩具一起/没了声音。不管你相不相信/很久很久以前/我曾经有一个小小的/小小的钢琴。还有/为艺术献身的热情。”
这是一个朋友兼同事的文字,他是教美术的,所以,我引用以句号为止的每一句,他都配有漫画一幅,我觉得很能够表明男人是怎么从梦想从英雄走到温润矮小萎靡的。因为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倒数第二句配的漫画是一个身着围裙一手撑锅一手执铲正在灶台边颠弄的男人。最后一句配的漫画是一个手摁遥控器躬身前倾眼盯电视机而坐的男人——另一只手,似乎正在抠着脚丫——看体育比赛的男人,是不是就这模样?
朋友对最后幅画还很自得,他说最初想画成一个电脑前的男人,却觉得敲击键盘也是要花力气的,还不够体现“堕落”。我深以为然,不过,当时也有不同意见,提议是不是把灶台男人做菜的形象换成洗碗的形象。他说:不行,我炒菜,多少还是比你洗碗有档次点啊。哎,我想也对,尽管人家也逃了五十步,但是,凭良心论,我逃一百步,总是更胆小的吧。
哎,突然想起,别老是在这罗嗦了,上午的碗,还没有洗哦。不要胡思乱想了,洗碗去才是正事。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