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颗小树的遭遇想到的
路边有两颗小小的梧桐树,一般大小,那是植树节时种下的。
种下之后,我以为已经完成了单位分给的任务,大功告成,整日俗务缠身,无暇顾及。并且我认为,梧桐树应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就像我老家到处都是的繁茂树木一样。
一月之后,长得很健旺,我更加放心了,我的想法得到了印证,便有些飘飘然。
这时邻居却告诉我,在梧桐树尚不能独立承担风雨的年月,最好给予一定的保护,以免受到有意或无意的伤害。他说他就是为自己的梧桐树编织了一道带刺的栅栏的。我伸头看了看,果然如此。
我虽然理论上极为赞同,却也笑他太过小心,那是没有必要的。
又过了一月。
一天清晨,无意间,向那两颗梧桐树望去,不觉心里一震。两颗本可以长为参天大树的小梧桐,一颗被人连根拔起,去向不明;一颗倒在一边,奄奄一息。
我觉得一阵心疼。再看那邻居的树,生命力极强的样子。
不幸而言中,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两颗小树,可是被我害的啊!要是它们落在邻居手里,怎么会有这样的不幸遭遇呢?难怪坊间有人戏言“年年栽树不见树”了。看来,城里对小树侵害的可能性,远比老家农村的大得多啊!
“是谁的手那么讨嫌呢?”
我一边咒骂着凶手,一边连忙出门,扶起那棵还可抢救的小树,重新给它培土,并虚心的向邻居请教,在他的指导下,也给它竖起了一道带刺的栅栏。
痛定思痛,我便想到了对孩子教育。
一个小生命来到世间,原本如水,随物赋形,入碗像碗,入盆像盆,自己是无法选择生存条件的,全靠已经具备辨别能力的成人尤其是父母替他安排提供。
其可塑性极大。
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一些父母,却不知道或故作不知道这一点,他(她)们大都希望子女成龙成凤,若不如愿则过多的责怪孩子,却忽略了他(她)们这第一任老师给孩子心灵造成的不良影响。如今麻将成风,他(她)们乐此不疲,整日在家里摆着“擂台”或泡在“精武馆”,怕孩子吵闹给其喂安眠药者有之,孩子肚子饿得咕咕叫却找不到大人者有之,孩子放学后有家不能归流浪街头者有之,更有甚者,把孩子丢在家却被狼狗残忍地咬死者也有之……这样的环境,极易使孩子成为麻坛的后起之秀;一些父母,自身教养极差,污言秽语,动则大动肝火,像这样的环境,极易使孩子成为骂街的泼男或泼妇;一些父母,自身好斗,倘若其子女与人相斗,得胜归来,便大加褒赞,反之,则训其无出息、丢人,这样的环境,极易把孩子塑造成“十三鹰”、“镇关西”之类的人物;一些父母,一味追求感官享受,吃吃喝喝,灯红酒绿,异性走马灯似的换,这样的环境,极易把孩子培养成“花花公子”、“堕落少女”;一些父母,一味的搞金钱刺激,这样极易把孩子造成拜金主义者;还有一些父母,自己也没有什么不得了,却把任何人都贬得一钱不值,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便失去了对人的信赖……总之,这些作为监护人的父母,严格来说,他(她)们是不配或欠缺的,正如我之于那两颗小小的梧桐树。
诚然,大人也活得不容易,也需要放松快乐,以便给自己积蓄能量,继续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放松快乐的方式很多,不一定非得这样,可以选择一些对孩子有正面影响的方式,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无论如何,这样的父母,都是需要反思的。
也诚然,生活很复杂,芸芸众生,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这些父母,也许他(她)们也是身不由己,也许他(她)们的父母,也是这样的,他(她)们也别无选择,而且这样的父母,也有培养出杰出的孩子的,不能一概而论。但不管怎样,这样的父母,是需要改进的。
“惜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不惜代价“三迁”住处,给幼小的孟子,竖起了一道护卫的栅栏,免受不良影响,从而培养出了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亚圣”;当然,如今房价贵,收入低,要想“三迁”,小老百姓是难以做到的,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我们是可以通过努力美化的,哪怕是一小点。我们是否可以少打点牌,多陪陪孩子;是否可以文明用语,遇事好好说话;是否可以客观的对待孩子在外面的争斗,予以正确引导;是否可以多点健康的精神追求,少点物欲享受;是否可以精神物质手段并用,不那么偏颇;是否可以帮孩子正确评价别人,正确对待“追星”……
16年前,我是一名教师。有一次家访时,一女学生面对父亲醉熏熏的责骂,哭诉道:你一天就知道和那个女人快活,照顾她的孩子,难道我不是你的亲骨肉?我有事情找你时,你在哪里?你说我学习不好,你当年怎么没有考个大学让我看看?……父亲舌头更加打结,更加恼羞成怒。
这一幕,便经常在我脑里浮现。我当父亲后,经常以此为戒,告诫自己至少要做到不被女儿这样责问,否则无地自容。
我承认,我们的能力是有悬殊的。我们不可能都按理想化的标准来营造家庭教育环境,我们也不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但我们总可以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吧。
不是可不可以,而是愿不愿意。知识方面,我相信一些人是无法辅导的,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是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的。
教育是一门艺术,尽管对象不同,方法可异,但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的熏陶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是搞好孩子教育的坚固基石,三者缺一不可。
社会、学校的事,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但家庭的事,我们不能放任。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完全可以与学校、社会一起努力,编织起一道护卫的栅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倘若父母们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重任和与孩子此生难得的缘分,不是弄出个小生命就让其自身自灭,而是通过自己的精心培育,与学校、社会一道,共同营造良好环境,使其成为健康有用的一员,那么,我们希望的目的,就一定会达到,公民的素质,才能按照我们的愿望提高,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如不这样,只知道责怪孩子不努力,不上进,不如邻家孩子有出息,那是可笑的。
责怪孩子前,我们先要看看自己该做的做了没有。
梧桐树生长需要栅栏,孩子成长同样需要栅栏,我将在邻居的帮助下,精心呵护那颗幸免于难的小树,更会尽其所能当好父亲,不管结果如何,都得如此。
父母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