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生活的写作
—赵殷散文《陇南之美》赏读札记
2011年的《开拓文学》第3期,隆重推出陇南女作者特大号,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办刊理念,也是一个极富创意的文艺行动。给女性作家们搭建这样一个精彩的平台,让其充分展示自己的飒爽英姿和创作实力,从而注目陇南女性写作,对于推进陇南文艺事业的整体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和深远。这是陇南文艺活动中的一次有益而可贵的尝试,也是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刚刚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市文联在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更多的探索和实践,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站在特大号80多位女性作者们的角度看来,能够拥有这样的展示机遇,也是她们期盼已久的事情,市文联的这次尝试,可谓非常成功。
捧着这期墨香芬芳、大气厚重的女性作品集,的确十分欣慰和倍感振奋,我也看到了陇南文艺创作的希望和未来,看到了陇南文艺事业的春华秋实,还有明天的必然走向和新的势头。可是要我写点什么,总觉着无从下笔,也不敢冒昧。一来在陇南文艺队伍中我依然是一个悄然为之的爱好者,没有建树,没有资质对这些功成名就的女性作者们评头论足,也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二来最近本职工作过于繁忙,不能一一细读大家的作品,就不敢望文生义,妄加评论。为此,考虑来考虑去,我就想就赵殷的散文写作谈谈自己的一点阅读体会,一些肤浅认识,算是完成任务吧。好在,我对赵殷可能相对熟悉一些,也先后拜读过她一度发表在《中华散文》《青年文学》《甘肃日报》上的优秀散文作品,特别是她刊发在特大号上的这几篇文字,我在网上早就详细品读过多次,一读就放不下来了,读完一篇,还眼巴巴等着要读下一篇。这样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文学应当具备的魅力和美丽,也值得跟大家共享。
真的,读赵殷的更多作品,还真的是从网上开始的,时间也是今年下半年,先是无意间进入了她的博客,是在并不知道那些文字就是出自赵殷的手笔的情况下,有滋有味地读下来的,一读就喜欢上了那样恬静、细腻、温婉、动情的文字,慢慢也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赵殷吗。随后,经常一打开她的博客,一篇篇随笔散记就进入了我的阅读,还有那些精美的照片。一进入阅读就被深深吸引,深深感动,那样真切细腻富有泥土味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读来通畅舒坦甚至具有磁性,使我沉醉其中,特别是关于米仓山的那些手记,札记,亲切,质朴,天然,真实,读着那些文字,就自然而然跟着她走进了小湾村,见着了刘尚文和米仓山的松涛,闻到了泥土的芳香,生活的气息。有那么好长一段时间,我会习惯地点开她的页面,等着读她的新作,享受一种真切真挚真诚的审美愉悦。这种享受,早已超乎于文字的精美表达了,那是对现实生活、生存状态的一种深层关注和解读,以及深情的歌颂。
赵殷散文随笔的最大特点,就是写真真切切的所见所闻,写活脱脱的现实生活,写我们身前身后的人和事,也就是直面现实。读完《播一片绿色送给你》,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源于赵殷关注现实的笔触,无法阻挡地深入了我们的内心和灵魂。在她直接客观的描述中,我们走近了刘尚文,走向了米仓山,走进了施秀英的叙述和生活中。作者信手拈来的一些背景材料,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深切关怀,已经令人怦然心动,这样艰辛的生活现实,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都如一座大山压在了读者的心头。而老队长的瘫痪,两个人的衣食无着,亲人们的更多变故,越发让人喘不过气儿来。这里,作者依然把一种对现实的深深关注和思考,摆在了桌面上,摆在了读者面前,这也是我们武都农村高半山地区农民们的生活实况,非常真实。面对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面对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村的生存和发展依然面临着更大更多的考验。
光秃裸露的土地,多发的泥石流灾害,缺水缺柴火更缺产出,因为入不敷出致使更多新一代农民外出打工,农村俨然成了空巢,这些都是活脱脱的现实,还有关于农民的思考,关于农民工的思考,也都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于农民和农民工,第一代当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二代三代,已经走出了农村,脱离了土地,他们不屑于也不甘于面朝黄土背朝天,最终怎么办?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问题,女作家并没有逃避,而是让其充分呈现出来,这就是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也正是总书记讲到的担当精神吧。当然了,在这篇文字里,女作家的感情是复杂的,也是多向度的,她在饱蘸感情的描写中赞美着上一代植树人的奉献精神,也在同情和怜悯着他们的生活艰苦,还在关注着下一代成长和植树人的美好未来。这种直面现实,又有着复杂情愫的表达,同样体现在《陇南之美》和《固城河》两个篇章里。
《陇南之美---写给栾静的摄影作品》是一篇关于栾静摄影作品集的序文,女作家赵殷通过这个窗口,集中给我们展示的是陇南的四季之美,自然之美,历史之美,人文之美,创造之美,民俗之美,读来让读者在深深赞叹的同时,不得不深深思索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面对灾难,面对时代挑战,面对发展机遇,该当何去何从的问题,该当以什么姿态应对的问题,作家写作的所有着眼点,依然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非常现实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且,关注陇南灾后重建,就是关注陇南的最大现实,讴歌深圳援建者为我们所做的贡献,就是陇南文艺者光荣而神圣的任务。
如果说《播一片绿色送给你》只是一个点的话,《陇南之美---写给栾静的摄影作品》就是一个面,女作家对现实的关注更为拓展,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时时处处都有作家的感怀和关照,都有她的深刻思考。《固城河》则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再现乡野风貌,再现更多的人事和风物,作家把对家乡人悲苦悲情命运的关注,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都表达得更加彻底,更加厚重和深沉。说老实话,赵殷的文字里,这种对现实的展示,描绘现实时流露出来的忧郁感,最具有感召力量,感染力量。没有想到,这样厚重大气的文字,这样区别于风花雪月的文字,这样不单单追求纯艺术的文字,正是出自一个女作家的自主意识和真情写作,真是令人感叹,甚至望尘莫及,这也就是我对其作品一读就放不下的主要原因。
再者,如果女作家笔锋的直面现实是她的主旋律的话,那么那些风物风情的生动描写,那些典型的生活细节的穿插,那些美丽的民间故事和民歌的陪衬,就是这些篇章的华彩音乐。这些展现文字精美意蕴的地方,正是文章的魅力所在。继续回到《播一片绿色送给你》,我们读到的这些文字和图片,都是来自生活本身的,可以说不事雕饰,却纯朴自然,充满了乡土味,生活味,作者从女性的视角出发,用她细致入微的触觉,关注着现实,关注着生活,写得无比鲜活,甚至带着武都北路片人浓郁的乡音,带着洋芋搅团的清香。二次到施秀英家,老人拿出来的绣花枕头,图案上的猫和现场的猫,相得益彰。还有,老两口子用数十年用过的破碗、烂牙刷缸、水桶底盘做成的盆景,栽植着各种樱桃菊花喇叭花。这个细节最为精彩,只此一笔,就活脱脱地写出了两个老人对植树造林这个事业的的忠诚和热爱,也写出了他们对绿色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还有瘫痪在床的老队长反复念叨的话:我跑了,我栽树去了,我背柴去了……更活脱地写出了老队长对植树造林的痴迷程度,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生命的绿色了。这样的文字,读来的确感人至深,难以忘怀。
当然,仅仅呈现生活,揭示问题的存在,那还不是一个作家艺术家敢于担当的全部,而对作家自身对生活的关怀,变成一种美好的构建,一种对现实的有益干预,或者形成一种更具体的影响力,才能算得是较为彻底地完成了“我为人民鼓与呼”这个神圣的历史使命。这实际上也就是作家审美意识,自我精神的必然呈现。在这个问题上,赵殷做得更加绝妙,更为到位,她的这些文字,正是根植于火热的真实的现实生活的,也是凭着一颗良心,凭着一个女性的爱心和一个作家铁肩担道义的精神,书写和赞美着这些底层的人民。除了上述这些地方,在《陇南之美—写给栾静的摄影作品》里,作家就以栾静的摄影作品为切入点,在全景式展现陇南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美景的同时,随处都在倾诉着她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顾和热爱,作家在客观冷静的描写中,巧妙地点评着摄影作品,渗透着自己的自主意识和审美建构,寄予着自己的理想和期望。
在这篇序文里,更多这样精美的述评和点睛之笔,诸如:“当一个人把他的见闻拍成图像,提炼为艺术时,我能想象,在这些艺术的基础上,还会有人重新建构起另一种与旅途有关的现实生活来。”“……在时光的侵染下,那些远去的王国好像还在人迹罕至的角隅,静静守候,渴望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创造更加壮美的人间奇迹。”“栾静是在用摄影理解陇南,他在陇南的群山中提炼自己的人生,在陇南的四季穿行中,用摄影传达自己的眷恋,他想把自己看到的、留在心里的四季之美,民风之淳,送给陇南,送给深圳援建者,送给他千千万万的读者。”“……尽管建设的烟尘四起,忙乱一片,但勤劳的陇南人不言放弃,陇南灾后浴火重生,这才是栾静拍摄的真实含义,他每按下快门,都是对陇南前进一步的真实记录,这记录与心灵邂逅,与时空相遇,是他对美和生活的理解,对陇南人民美好明天的真诚期待!”这些正是作者自我感情的流露,也能体现自己审美建构之处,这些地方也正是作者自己的理想和寄托。在《固城河》里,更能随处体会到这样的干预和引领。赵殷的这种人文关怀,豁达大度,诚挚淳朴,这是陇南的山川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品格与气质,这种关怀,是跟被关怀者一脉相承的,这是天地之间的一种大爱,无疆的大爱!
限于篇幅,关于这三个篇章的艺术性我就不再多言了,我仅仅只从其思想内容这个方面,谈了谈自己一点认识和体会。古往今来,散文的写法多了,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言之有物,要有充实的内容,立足生活,着眼现实,关照社会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
可见,文学创作根植于生活,为人民放歌,并不是一句空话套话,赵殷的这一组散文就体现得非常集中,非常鲜明,这样的追求,也应当成为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因为,眼下更为快捷的生活节奏,更为纷繁的社会生活内容,最具有挑战性,最需要文学的书写和表达,也最需要感情丰富、善于发现美热爱美表现美的女性写作,但愿大家坚信这一点,并不懈努力,走得更远一些。正如市文联毛主席所强调的:我们渴望看到陇南女作家在继承传统文学精神的同时,发挥女性更敏锐的感知和捕捉时代生活的能力,以女性广博的情怀,关注时代走向,观察和体验现实社会中的困惑与矛盾,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创作出更多思想新颖,情感细腻,风格多样的精品力作,真正做到关注现实,根植于生活,为人民放歌,为时代放歌,为陇南的艺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陇南文艺的春天已然到来,不久,陇南的女性写作必将百花齐放。当然了,赵殷的散文写作,还会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朵,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