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让这世界洒满爱的阳光

让这世界洒满爱的阳光

2013-10-22 05:27 作者:月光下的枣树 阅读量:23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朝阳积赞堂树化玉雕“如日中天”赏析

那天,忙里偷闲。听说朝阳又有一批树化玉雕在省里“首届中国‘辽宁四宝’文化艺术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铜奖、优秀奖,连忙赶到慕容古街去。进了积赞堂大师坊,拐过一扇屏风,我就被那座获得金奖的“如日中天”树化玉雕刻所深深地深深地吸引。

在一块二尺多见方的黄红色相间树化玉上,云崖临江突兀而立,云崖旁古木参天,一阵阵惊涛裂岸,卷起千堆白雪,云崖之上,孤树擎天,云卷云舒之中,灿烂的朝霞中,一轮红日喷薄而出。

这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色,让人不由的随之昂扬,随之振奋,一种昂扬向上的旋律在心中油然而生。

在云崖后边是一片禅林,高松深竹,樾暗千层,古寺掩映其中。好一处曲径通幽的禅房。让人领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幽静。仅仅从王维诗句字面意思看,这首诗没什么出奇制胜的地方:“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稍微懂王维的人就会发现,这首诗看似写山中景色,实则是写作者心中所向往的“理想国”。“理想国”是什么样子,恐怕连王维自己都说不清楚,也许那就是一种境界吧。境界又是什么样的?恐怕就是现实中残缺不堪,精神上完美无瑕的心理需求吧。

望着这玉雕又让人想起唐代诗人贾岛所写的一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并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此时引人注目的是,江涛上篷船一叶起起伏伏,船上一人正在同岸上之人相揖而别。这与人揖别的莫不是诗仙李白?那岸上踏歌而来的,莫不是那个山野之人,不拘一格的性情中人汪伦吗?

再看树化玉的化石的波痕,那千古的涛声,都化作大师手中的万顷江涛,千层雪浪。望着这座玉雕,似有江风裹着粼粼波光裹着腾腾水汽扑面而来,似有江风裹着草木气息裹着朗朗歌声扑面而来。

造的眼前之景,描摹出眼前之画境已为奇妙。而这座树化玉雕,恰恰是景外有景,象外有象,音外有音。眼前之景,画外之景。眼前之人物,画外之人物。眼前之人语,画外之余音。次第而来,应接不暇……

这么多景物、情形、意象都浓缩在咫尺之中,使诸多形象获得了崭新意境,获得了弹性和张力,没有深厚的艺术造诣是难以驾驭的。

但是从表面上看来,树化玉雕“如日中天”似乎又很简单,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希形”。大象无形,潜万有之形而彰。大音希声,溢自然之声而扬。

“如日中天”这座树化玉雕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当你满怀期望去看待一个事物时,会发现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看不到。其实这些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但不是存在于现实生活,而是存在于人的记忆当中,这种记忆也许来源于日常的思考。当你什么都看不到时,或许就是你什么都能看到的时候,你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看到的是一座座山川,一条条河流,一种蒸蒸日上的景象,一种静谧悠然的氛围。你心中渴望的是什么样的,你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的,你所看到的取决于你潜意识存在的,你潜意识存在的取决于你存在的是否是人类最高级的追求——远离战争,远离饥荒,远离瘟疫,远离背叛,远离险恶,让这世界洒满爱的阳光!

此时似有鲜亮的朝晖、江声扑面而来、扑面而来……

相关文章关键词

《让这世界洒满爱的阳光》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