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轶事――王哥卖废
王哥是村上唯一蹲过大牢的人。他十九岁那年,因为和人冲突,失手杀了人,被判了十几年,后来在监狱表现好,减刑两年。及至走出牢房的时候,已经三十几岁,很明显,对于曾经坐过班房的人,无论现在多么优秀,成家立业似乎成了几率为零的奢望。但是王哥也许命里有妻,恰好在他回家不久,外乡有个三十多岁的女人,人长得俊俏利落,离了婚不久,经人撮合,便跟了王哥,还带着两个姑娘。村上的人善意地开玩笑:还是王哥命好,走出监狱,娶上漂亮媳妇,走进洞房,立马当上爸爸。王哥嘿嘿一笑,满脸洋溢着满足与幸福。
其实说是王哥回了家,也只是形式上的。父亲过世早,母亲和别的儿子生活,对他来说,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连立锥之地都没有,突然成了一家四口,就是住窑洞,也要慢慢挖。村上的人积极为他想办法,后来终于解决了。原来村上的四五间公房现在做库房,把东西腾出来,就让王哥一家住了进去。虽说破旧低矮,但总算有了遮风挡雨的窝,王哥还是很高兴。他哥哥也把原来包产到户时属于王哥的那份地划拨给他,这样这个家也就完整了。当然人多地少,王哥只好拼命挣扎。
一家人日子虽然过的清苦,但也其乐融融,王哥很疼媳妇和孩子。尤其他的媳妇,脸上经常挂着笑,整天乐呵呵地。人们慢慢了解了她的过去,原来她前夫家条件很好,住着气派的瓦房,每年几万元的收入。别人问她,现在生活感觉怎样,她由衷地说:现在真的很知足,虽然穷,心里舒坦,自己被人当做人;原来虽然富裕,但不被人当人看。人活着,钱多钱少都得过,也无所谓,关键是活着有没有好心情。大家听了,感慨自然颇多,原来担心这样漂亮的媳妇,是过惯有钱日子的,跟了王哥,会不会过得下去,谁知人家过得还挺不错的。
后来媳妇又为王哥生了一男一女,王哥更加高兴,对四个孩子一视同仁,他又把母亲主动接到自己的家里,成了村上名列前茅的大家庭,不过在他的没空没闲的劳作下,日子还算勉强过得去。
不知从何开始,王哥每天饭后茶余之际,总是提着编织袋,在村子周围转悠,遇到废纸、废塑料、骨头、钉钉铁铁之类的,就捡在袋子中,天长日久,门前堆成了小山,王哥找辆车,拉出去卖了。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王哥瞅准了这些被人认为没有什么利用价值而抛弃的废品,用它赚钱,增加收入,心里着实为他会过日子高兴,大家也明白了废品也有用,这在以前是不知道的。当然废品也有限,本村捡完了,他就到附近的村子,附近的捡完了,王哥只好另做打算。
也许王哥变卖废品尝到了甜头,他开始做起专职收购废品的生意来。他凑了两三千块钱,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买上各种盆盆罐罐、锅锅碗碗,到各个村子转悠吆喝:换碗换锅来!好多人家,家里的废纸酒瓶之类的多的是,正愁没处处理,谁知还能换个盆盆罐罐,自然角角落落都不放过,全家动员搜索废品。当然这些废品到底值多少钱,谁都没底,只由王哥说了算。几斤换个碗,十几斤换个盆,废铁怎样算,塑料怎样算,谁都不去计较,只要能换,就已经很知足了,因为这些本来要扔出去的东西,能够换个有用的,自然很不错了。当然王哥也很活络,比如谁家的废品换一口锅还不够,而主人看上了一口锅,他就先把锅给人家,说好下一次积攒上再补上,落个皆大欢喜。拿了东西的人肯定很守信用,废品嘛,谁还好意思抵赖。也许从废品中换回了自己喜欢的家当,那些女人和小孩,平时便想方设法收集废品,甚至有的女人原来男人喝酒反对,现在也不再强硬反对了,因为酒瓶也可以换东西,何况王哥拉的那些锅碗瓢盆,都是商店中买不到的好看又实用的。这样,王哥的生意自然越来越红火,每天驾着破三轮,突突突突冒着黑烟,走乡串户,忙得不亦乐乎。后来妻子也加入进来,跟着王哥打下手,真正的成了“夫妻双双把家还”。因为换东西的大多是妇女,妻子的加入,无疑拓展了市场,交易起来也就更加顺当,三天两头,夫妻俩把收来的废品拉到收购的地方,再把商品拉回来,这样日复一日,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后来,村上的人移民到新疆、瓜州等地,那里土地广阔,物产丰富,发展前景好,当然率先搬迁的大都是条件好的,因为搬迁的各种开支要好几万,条件差的自然拿不出这样多的钱,只好在老家将就着。王哥也加入到搬迁大军,去了新疆,看来收废品真的让他起家了。过了几年,听说他日子过得很不错,孩子也大了,有的考了大学,在外迁的那些人中,他也算是发展很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