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一面镜子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堪称大学问家。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在家庭教育中,在对儿子的态度上,由于纵容,溺爱,犯了不该犯的错误,给后人留下了一面镜子。
据《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之子王?“为人剽悍阳刻,无所顾忌。性敏甚,未冠,已著书数万言。睥睨一世,不能作小官”。对于这个任性、孤傲,而又自恃才高,不可一世的儿子,王安石疼爱无比。为了使儿子早日功成名就,跻身官场仕途,王安石是颇费了脑子,下了一番功夫的。王当时身为宰相,直接荐拔重用王?,委实不当。于是,王便来个曲径通幽:将王?所写《策论》,所注解的《道德经》刻版翻印,并命手下广为散布,替王?扬名。王又有意让皇帝知道这事。同时,王又密令心腹邓曾布等人,向皇帝力荐王?。皇帝龙颜大悦,便亲授王?“太子中允”之职……
可是谁曾料想,王?仅活了33岁,便夭折了。为使儿子死后留名,王安石竟然不顾儿子一生平淡,并无太大成就的基本事实,为他建祠堂,立功德碑。王又特意作《题王?祠堂》诗一首曰:“斯文实有寄,天岂偶生才。一旦凤鸟去,千秋梁木催。烟留衰草恨,风造暮林哀。岂谓登临处,飘然独往来。”在王安石眼中,自己的儿子分明是继孔夫子之后的第一才人是凤鸟和千载难得的国家栋梁之才!如此夸大其词的吹捧,怎不惹人发笑?!
俗语道:“知子莫如父”。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什么优缺点、长短处,王安石应该很清楚。可王安石一味迁就儿子,甚至走后门“帮助”儿子干沽名钓誉之事。无疑,王抛弃了正面引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更忽略了德才兼备的育人准则。尽管王安石煞费苦心,但始终没有给王?指明一条正确的求知作人之路,更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措施使王?成为世间奇才。可以肯定地说,王安石对儿子的教育是失败的
王溺子太深,爱子太甚,才迷失了正确的教育方向。王安石的做法犹如一面镜子,值得每一位家长对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