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谷散记
药王谷好像是最近一两年才听说起的,一提起这个名字,我总觉得有一种神秘或者准确地说是神奇的感觉,还有时甚至联想到了与从前流行的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的地名是否有什么联系吗?这时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卷: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背着竹条编织的小背篓,手拿明晃晃的镰刀行走在崇山峻岭之中。山中清雾袅袅,背篓中装满了采来的药材,随着老人的走动在背后不时飘摇着。后来在网上找旅游景点时,又有意无意中查看了一下这个地方。从上面的介绍中,方知其最具看点的是那儿的辛夷花,而且似乎一年四季还有其它的花。看着图片上星星点点色彩斑斓的花草,确实非常迷人漂亮;于是当时在心里便萌生了一丝丝对药王谷的向往之情。
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动身去药王谷的那天早上,我在街边的报栏上,又了解到绵阳一位画家对辛夷花痴迷到了极点,遍访全国各地,甚至打电话到省外的一个叫作辛夷花乡的地方去咨询。但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那个地方连辛夷花的影子都没有。后来他了解到药王谷有辛夷花,于是索性带上他画画的“家当”在那里住了一个月,还创作了一百多幅以辛夷花为主题的画,有两幅还被省博物管收藏呢。
辛夷花真有那么迷人吗?在些许的期盼中我来到了岳王谷。进入大门后的几步远,便见到了零星的几树久违的辛夷花。树木高大挺拔,颇有一种刚直昂扬之美,不似常见的花木矮小柔弱,没有一种蓬勃的力量。此时正值清明时节,但我去的那天也并不是细雨纷纷,倒是几片澄黄的阳光投影在粗大的枝条上,浅灰褐色的,枝丫上没有一点叶片的踪影。硕大的花苞透着一点点粉色,并列着一上一下排成一长绺或一短簇,像麦穗一般。还有些完全开放了的粉红的花朵,荷花一样大小,袅落清纯。
尤其是在游乐场附近的那独独的一树,远远望去,红艳艳的,映衬在暮春广袤宏伟的高高低低的暗灰绿色的山野,格外引人注目,真有万绿丛中“一树”红的意味。走近一瞧,朵朵花儿怒放,大大的花瓣或直立着,或斜生着,或倒垂着,布满了整个枝头,简直就是一张张羞涩的绯红的少女的脸庞。但如果不仔佃察看,我还真以为那些花朵是绑在树枝上的装饰塑料花呢,似乎和整个树不是浑然一体。试想在如此莽苍的山野,只有这么一树完全绽放,如烈烈的火焰,怎能不引得人们趋之如归,因此在树下树旁一直聚集了好大几群人。这一点早就被精明的商家所看中,旁边的小吃店更是卖得“火热”,忙得不亦乐乎!这时又想起先前看到的如巨人一样的粗壮的一棵辛夷树,光光的枝丫,没有一丝花朵的踪迹,静静地站立着,如同一把巨形的伞。凑近树上悬挂的介绍牌一看,树龄竟然四百年,这着实让我吃惊,不免又多盯了几眼。
但这些辛夷树都比较分散,而辛夷花海则是相对集中的地方。那里的辛夷树密密匝匝,很大一片,多数应该是最近几年才种植的,仿佛一片幼林,银灰色的树干直指苍穹。我去的时候只可惜大多数并没有开花,只是零星地点缀着几朵白色的小花,或是三两朵粉白的花朵,映衬着满地冬日的枯叶,为此颇叹息来的不是时候。我想如果这一片辛夷树真的同时开放,那该是何等壮美壮观的景象啊!那定会更是“人面辛夷相映红”的热烈和喜悦,染红了人们绯红的心田,弥漫了整个山谷。
除了辛夷花,石灰钟乳石是其又一看点。看吧,好大的一坡石灰岩斜躺在那里,灰褐浅色,时不时夹着些深黛色的斑点,高高低低,软软地起伏着,仿佛鳞波微澜一般轻轻地向谷底游走着;惹得游人一阵心直痒痒,三五个或一群群不停地在上面摆出自认为最动人的姿势,或独自一人或合影留下一些美丽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有些地方竟然还开凿出一条小路来,形成刚好高过人头的小小的“一线天”,仅仅容一个人通过,正所谓桃花源入口处“初极狭,才通人”的景象。“躲兵洞”离这儿就不远,是药王谷的另一个有特色的地方。洞的入口并不大,约莫一人高左右,沿着曲曲折折的路径在洞内昏黄的灯光中慢慢前行,有的地方只能半猫着腰,冷不防又一条垂下的细长的钟乳石又挡住了去路,只得用手扶着小心翼翼地绕过它。有时在转弯处,或者下小小的石台阶,尤其是遇到潮湿的地方,洞内渗透的水点点滴滴,这时更要加倍小心,以免滑倒。我没想到这洞这样窄小,又那样长,好几次都失去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想走回头路了。幸好此时碰到几个从下面上来的游人,从他们那儿得知了洞的出口就在前面不远处。我疑心这儿的钟乳石和上面的石灰岩在地下面极有可能是一个整体,至于是否真是这样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还有印象的就是药王的塑象,乳白色的,清洁宜人,似乎不染一丝的尘埃。它高踞在山的顶峰,俯瞰着山野的一草一木,仿佛要将自己的灵性洒播在那千山万壑,滋养着这片神异的土地,灵异的草木。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样看来,药王谷应该是有药王就“名”,有药王就“灵”了。确实,这儿的一切似乎都与药王有关。辛夷花果本来就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摆在山中的小摊就卖的有,表面毛茸茸的。此外更不用说山里栽种的药材随处可见,据说这么多药材在山中散发的药味儿对人很有益处,还能治某些疾病呢。我想这或许有些虚夸或广告效应,但转念又一想,虽然不可全信,但也许真还有一些作用吧!躲兵洞传说是清兵追剿吴三桂后人到此,双方激战很久,死伤惨重,最后由药王出面调停,于是大家讲和,由药王采山中草药治伤。他们为感念药王恩德,便在此安定下来,跟随药王种药采药,悬壶济世。
至于这里的“药王”具体指谁,那儿的介绍到现在我还记得清楚的是说除了神医华佗,还有就是历史上尊之为“药王”的唐代孙思邈,他们先后都在此采过药。但是否真有其事,我想这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人们到这儿来能够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呼吸到城市里没有的清新的空气,同时也能够感念到还有像华佗、孙思邈这两位一样为解除天下人病痛,攀爬悬崖峭壁采药制药不畏艰辛,勇于实践的精神,这很重要,我以为。
或许还有很多像华佗、孙思邈那样在此寻药的“药王们”,虽然他们的名字或许不被很多人所知晓,甚至根本无法知道他们他们的名字,但游人们一定能够感悟或者赞叹药王们的这种济世为民的精神吧。
或许,在辛夷花漫山遍野开放的下一个春天,我还会来到这里。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