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童年的东河套

童年的东河套

2013-10-03 20:03 作者:万里言 阅读量:32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东河,其实是一条季节小河,老亲故邻一直把它称作东河套。两个分支分别发源于庙山南麓西南方向的陈屯和南方的郭屯,汇合于明堂小学南三四百米处。从这里往南三百来米东河套就开始慢慢地从我的故乡—吴塘坊东侧流经而过,一路弯弯曲曲,穿过杨屯、大坝、孙屯、石柱、沙里涂,最终汇入大庄河。从发源地至入河口,不过十几华里,应该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小河。然而,在我的记忆中它永远都是一条长而无尽且给我的童年带来无尽欢乐的人间长河,尽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着我永远也抹不去的苦难和煎熬。

东河套虽然实属一条季节河,然而在我的童年时代,一年四季她总是清清澈澈细流涓涓,扬着小小的浪花清清静静地流淌着,滋养着两岸大大小小条条块块的稻田。多年后再回故乡,走近东河套,无论如何再也寻不到从前她那如诗如画的景象。泪水噙在眼眶中却在心中流淌,惋惜、失望连着追忆揉作一团莫名其妙的情思,想死心塌地地返回那时那地,重温一下童年的东河套,已经不可能了。常常干涸的东河套,总有一天会再次扬起浪花,对于生命,是绝对经受不起几番生生死死的折腾的。也许美好的记忆会变作一种可以拯救和挽留眼前还在苟活的生命的药丸儿,大胆地把过去的和现在的丝丝缕缕有影有形的坏经历和磨难统统抛到九霄云外。

春暖花开以后,东河套浅薄的冰层就随着融化得一干二净,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也就又一次见到鱼儿的影子。夏季的雨季过后,鱼儿格外的多,若杨柳的枝条下面有一湾静水的话,鱼儿也就特别喜欢聚集在那儿。沙里爬、白漂儿、小黄鱼、泥鳅、节瓜儿(淡水鲫鱼)等等,多得到处都是。童年时期的男孩女孩大都喜欢到东河套抓鱼,大人们忙于劳作,是绝对不屑于这一行当,但带给成帮结队的孩子们的乐趣和收获是难以言表的。几个孩子蹲下身子,合围起来,极力用双手推起沙子将鱼儿团团围住,收获肯定不小。前屋的老王大奶说河里的小鱼也可炖着吃,但我的母亲却从来就没有炖过。我和明子、生子喜欢用自制的鱼鞭在河水里追赶着鱼儿,鱼鞭不停地打向水面,光着的脚丫不停地拍打着河水,河水裹着沙子冲天溅起四处飞散,弄得满身都是水和沙子。有时鱼儿是一根也没打着,却累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可又乐此不疲。东河套的沙子细细软软的,是绝好的天然操练场,有跑城的、有摔跤的、有骑马打仗的。这种游戏女孩是绝对不参加的,男孩子倒很踊跃。虽然有输有赢,但谁也不往心里去,近乎狂野的享受是那真实无邪如影随形的较量过程,磕磕碰碰在所难免,谁也不会去刻意计较。冬天的东河套结成一层亮晶晶冰层,没有冰窟窿一说,是滑冰的好去处。爬犁有站爬犁和坐爬犁之分。站爬犁人要站在两只比鞋大不了多少的下面分别固定好了两道钢丝的长条木板上,运动时,双手撑着一根长长的下端带有钢钉的木棍在裆下反复撑拉,推动整个人向前快速运动,站爬犁运动需要良好的平衡力和相对平坦的冰面,否则极易摔倒,危险也就不言而喻。坐爬犁是要人盘起腿来坐在爬犁上,两手各执一根短短的下端也带有钢钉的爬犁杆儿,双手同时向后用力,爬犁和人便一起向前运动。一般而言,坐爬犁没有站爬犁运动得快,但安全了许多。在那样一个特定贫困的年代,让大人们给孩子们做爬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的坐爬犁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和童年伙伴三青子一起做的,那年冬天、大顶山下。父亲和母亲看到爬犁后,很吃惊。多年后,我从部队回来,鬓发早已花白的母亲还提及到我小时候亲手做爬犁的事,脸上依然洋溢着喜悦。母亲说,爬犁始终没舍得劈成烧柴给烧掉,多少年来一直被存放着。看着母亲,我的心反倒难过起来,忽然间心头一热,那么多要说的话却哽咽了。如今,生我养我的母亲早已驾鹤西去,那爬犁还在老屋静静地守护着。

小时候在东河套玩耍,是一定要守规矩的,那就是绝对不可耽误了诸如放猪、捡粪、割草、刨草根、拾柴、推磨等正事儿,否则一定挨打。至于学业如何作业是否完成,父母是真的没有心情去关心这些,因为吃饱和活下去的本初愿望常常会滑向泡影,贫穷引发的煎熬和忧愁,一直在折磨着我的父母,也折磨着别的父母。直到八十年代后,很多事情才渐渐地好起来。整个民族一个国家,因为一个人的上台,因为政治体制的彻底变革,贫穷就渐渐远去了。

多年来,城里的楼房始终没能锁住我的心,魂牵梦绕,回忆常常变作一叶翩然风筝拖拉着无尽回返的长线,将我带回故乡带回东河套。有时会幼稚地幻想自己真的会重返童年,倘若可以,那么就让我和所有的童年伙伴一起再一次踏进东河套吧。

2012年5月31日夜

相关文章关键词

《童年的东河套》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