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山中,那所学校

山中,那所学校

2013-10-27 11:53 作者:袁可明 阅读量:33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云遮雾锁,暮色苍茫。山脚之下,原是一所破烂的学校。

就读于这间学校的,是正安土坪镇猛溪村和周围几个村的儿童,从六七岁到十五六岁的农家子女。他们祖辈世代受穷,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儿才有了可以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他们才能有幸将从古到今人类智慧、经验的精华吸收,并迅即转化为可见的生产力。几十年来,学校搬迁了两次,维修了三次。每一次,都给聚族而居的山民带来崭新的希望。然而,怎奈何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每次修缮都不能给人留下完美的印象。

岁月在山歌的调子中悠扬,人们倒已“知足常乐”了。试想,从木房,到只有一层但毕竟还坚固的青瓦红砖房,再到一共有十二间教室的三层平顶砖混结构教学楼房。人们还奢求什么呢?

2000年夏天,在国家、省政府的支持下,县政府决定在学校原址上修建一所“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学校”。消息一传出,立即让四面八方的人感到振奋。他们欣喜万分,难以抑制住内心激动的心情。很快,马鞍山下,猛溪岸边,开辟出一片沸腾的工地。一时间,村民主动献地的,不计补助的多寡;投工投劳的,不计较报酬的多少。大家都欢天喜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由孙子搀扶着,拄着拐杖来到学校,他看到工地的规模,看到已经拉开的宏大场面,激动地抖动着雪白的眉毛、胡子喃喃地说:“万万没有想到!新洪学校会推倒了重来,这是哪辈子造的福啊!”我想,要不是国家政策好,不是全社会人民的支持,这个穷山旮旯里几十年过后也修不出这样大的学校。是的,这可是一百几十万元呀!(这在当时是一个大数目)在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山里人眼里,仅那道长长的石砌堡坎就是一道当之无愧的宏伟工程!

如今,新的新洪学校已经落成了。旧貌换新颜,如果你去学校,会惊异于山沟里有城市的富丽。作为全县几十间义教工程项目学校之一,新洪学校就如一颗明珠,撒落在这崇山峻岭之中。人们评价是:远看像花园,近看是乐园。教学楼、综合楼雄伟壮丽,花坛、斜梯铺排有致,花草树木点缀其间,翠绿的垃圾箱遍布各处,篮球场上一尘不染,环形的跑道线条优美,绿化带常年郁郁葱葱,厨房、厕所也洁净亮丽,所有建筑物的外表都贴上了瓷砖,显得洁白生辉。周围还有一道围墙,锁住了这处美丽的风景!在如画如诗的画面中,孩子们刻苦地学习,尽情地玩耍,愉快地游戏,欢乐地回家,个个乐开怀,天天流连忘返。看到他们幸福、自在的情景,你会觉得他们就生活在童话中的美妙世界里呢!学校建成后,各种图书、教学仪器一批批地运来了,这些全是国家配套的,听说还会配置几十台电脑……。到那时,新洪学校就真的完全翻身了!

老师们也不怕劳苦地工作着,这吸引来了不少学生。自从新的学校建成以后,学生大幅度地增加,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在上级的领导下又不断加强管理,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来这里工作的老师,也开始安心从教了。以前留不住人的地方,现在有不少人主动要求安排到这里来。一些从县城新分来的教师,如果进不了镇上完小,就想方设法进这所学校。这里景象完全改变了!教师们在言谈之间,雄心勃勃的,都想干一番大事业。

今天,学校不仅对义务教育有作用,而且还对周围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辐射影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清正文化的甘泉正源源不断地浸润着这方水土,使这个地方土地越来越肥沃。这里发生变化的,不仅是校容校貌,还有更多的东西,尤其是学校的教育正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希望更新,前景明朗。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新洪学校——山中的那所学校,正以昂奋的姿态,承载着山村的梦想起飞……

(2002年12月)

相关文章关键词

《山中,那所学校》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