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女孩儿
<一>
“叔叔,买束花,今天情人节,五元钱,不贵”
“我们,已结婚,不用了”男人连忙应呼着
坐立在一旁的女人,小声的嘟囔着“你还,没送过我花呢”
“怎么,没送过啊,在你唱歌时,忘了”
“那是,未婚前,是塑花”男一言女一语的,就这么嘟叨着
小女孩,见状也就慢慢腾腾着走远了。
米兰,是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多分枝,开小花,色淡略黄的透着微白,呈列出朵朵细碎小花,其形普通,也不妖娆,但它却有一种质朴的纯香,吸引着人去细看,耐观的慢品,才能查觉到它的质朴,又为内秀一面。
米兰,花期长、花序密,在7—8月或四季开花,花香宛如幽兰,栽培比较普遍,可陈列于客厅、书房和门廊,清新幽雅,舒心怡人。
其施肥的多少,可影响到花香的程度,故而米兰就成其为家庭选择的盆栽品种之一。
初次,听到米兰,是在小学时的一篇作文里,看阅到作者对米兰质朴的讴歌与赞颂,令人为之动容,又让人有所触动。
于时,明白了花的美不在于其形,而在于其品。
到了,后来的一天,随逐自己年龄渐增,无论是上街,还是出外游玩,观光于花市,才开始稍有用心的关注起花儿的品种与色泽、花形特征与各异。
<二>
也就是,在这样充满着好奇又为探索惊异的现状下,认识了卖花女孩儿。
花店的女孩儿,年龄不大,但却给人深谙世故,极为老练印象,为人豪爽、直率、大度、挚真,却又透露出几分孤傲清高,给人予一幅不可接近的模样姿态。
这只是,留给予人不为了解,或说是不太过多接触的人,初步印象而已。
若要是,你与她一旦相处过久,走近过多,并与她深交的笑谈,就不会再有如此感觉。
其实,她是一个较为随意,又为亲切,易于让人亲近的人。
跟她在一起,你会感到,快乐、开心、风趣、幽默又为乐观生活。
在她所在的这一条街道,在她的花店,前来光顾的人不少。
只要了解她,你也就知道,她的随意、亲近、孤高样子,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是这样,只是在于她忙碌的时候,却会是对谁都一样,冷若冰霜,又为严肃、不可理喻。
<三>
记得,第一次与她相识,那是在一个9月的季节,到她花店前去购花的人很多,一批一批火红的玫瑰,还有百合、康乃馨、非洲菊等。
其实,说是卖花女孩,不如说是卖花的女人。
因为,看似年龄不大,但却脸上惊现缕缕皱纹。
只因于,她的性格,她的性情单纯、腼腆、个性外向,又充满着童趣的天真。
所以,经常往来于这条街道,熟悉她的人,也就习惯了唤她做,卖花女孩。
卖花女孩,她不同于其他的卖花女孩,因于她为人做事、处世厚道,性情温和,又为耿直。
所以,也就避免不了常来常往,蹿于她家花店顾主的有意捉弄或是调侃。久而久之,她也就觉得习惯成为自然,而懒于疏理,也不想去做以任何回应。
但也会有,偶遇心情烦燥、压抑、愤闷,超出常人所难忍受的底线时,她也会毫不例外的出现为之怒恼、愤慨的尴尬场景,时有发生。毕竟,是人都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一面,谁也不能说谁的性情,就可好到完美无缺到没有极限。
但是,有一种人,却是总是高高在上,谁都是他座下驾一般,不能有任何反驳之力,如若有其任何一句回应,便是低俗庸人一个,象这种人有谁能说常年常月每时每刻,都能一如始终的好到不予回应一句,除非是已习惯叨叨成为耳聋。
就算是为耳聋,但痴觉尚在,还未全为麻木时。那么,这个人就还会有所反应,只要是为超出人所忍受的极限,是谁都会有一些反常过击行为的异举“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常理,谁也无可避免,要不怎会有“正当防卫者”不算犯过。
所以,对于品性优良,经受得住历史验证,没有、少有犯过或并无前科的人,当在有错之时,其间必有蹊跷,对此大众,还是应予多以包容或是理解的心态,予以对之。
象这样一类人,要么不犯错,犯错必有因或屈。
做为旁人,若为热心、好心、善心理应相助。
若无此心,那就请别予抱之以讥讽或嘲笑的心态,凑看热闹。
说不定,此刻的你,在看端热闹而在下一刻的你,就是他人在看端着你的热闹。
<四>
卖花女孩的店不大,但店的布局异常合理,令人感到温馨。
在一入门厅的街沿前,陈放着一梯形的花梯,在每一梯层上又分放着不同品种、不同色泽的各色鲜花,当你走临至近前时,一股浓浓的花香,便扑鼻而来。
就如她的人一样,花儿娇美,人为俊俏,说话却是叮当,有时也会细声细气,竟如啾啾鸣唱。
一次,为过朋友生日,便来到了她的店域中央,见她忙活,也就无有要为惊扰的端坐一旁,看她扎花,一束一束的花儿,零散的陈放一旁,经她一扎便是一串一串的花儿,齐整的呈于眼前,朵朵有形又处处有韵。
“这么忙,怎么也不请人,帮帮忙”
“请不到,在这小城,只是母亲,偶有过来帮忙”
见她言语不多,有一句没一句的答着、沉默着,也就不再多言。
好在,不一会儿的时间,她母亲就抱着一个小孩,有一岁来两个月的样子,不大点儿,还不会走路。需得由她母亲双手肘着一双手臂,才能学模着走进。
见她还在忙活,也就不好再去多问,就背转身来与她母亲开始笑对着攀谈起话儿来。
从她的母亲口中得知。原来,这卖花儿女孩儿的男人,在外地工作。因于工作,长年忙碌,也很少回家。隔三岔五的又会让这女孩儿,前去外地看他一次。
每去一次,店里的花儿或物品,又会因于未能及时处理而为滞销、难予售尽,甚至于有些时季产品,还会枯竭死亡而无法再为售退。
然为此,所造成的损失而付出的一切,最终又会全怪责于是这女孩儿的无能,没把店面好好经营。
倾听着她母亲的讲述,看端着女孩儿的背影,虽不算为枯竭、苍老的衰萎,但却深感到她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其间所经由的历程,也是必不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