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举要
学习是个老话题了。邓小平说,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学习很重要,“学会学习”更为关键,只有“船”和“桥”解决了,我们才好“过河”。作为党员干部除了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学习外,还要抓好个人自学这一大块主阵地。搞好个人自学,应把握以下五点:
第一,要明确范围
被誉为“学习型组织之父”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彼得•圣吉写过一本《第五项修炼》书,在这本书里作者为了改善个人与组织的思维模式,使组织朝向学习型组织进军提出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五项技术,受到世界各国企业高管的热捧,被称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
此后,党中央为适应时代发展,在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十七届四中全会还把建立“学习型党组织”作为一重大战略任务进行提出,专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央政治局常委率先垂范坚持每月进行集中学习一次,为全社会学习提供了样板。
现代知识大体上可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三个大类别,这些知识在前人和当代人不懈探索积累下,已经成为海量,穷其人的一生也未必能够学习完。有人作过统计,中国最大一部丛书——清代编写的《四库全书》,囊括了从先秦到清代乾隆以前的主要典籍,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领域,卷帙浩繁,内容宏富,令人叹为观止,共有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总字数达九亿九千七百余万,如果一个人按每天读3万多字速度,也要用26446天也就是72年又5个半月才能读完《四库全书》,从问世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从头到尾读完这9亿多字的宏篇巨著。
事实上,由于我们每个人受时间、精力等原因不可能学完天下所有的知识,也没有必要。为此,作为党员干部主要除了学习好上级统一部署的共同学习内容外,还应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和周恩来提出的“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的思想开展自学,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精通本职;二是熟悉相关;三是了解一般。精通本职就是根据工作岗位需要,熟练掌握本职工作的发展历史、基础理论、优良传统、做法经验、制度规定、业务技能等,努力争当独挡一面的行家里手;熟悉相关就是在掌握本职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习本行业系统内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更好地指导开展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了解一般就是要了解政治、经济、军事、管理、心理、哲学、历史、文学、科技等知识,进一步丰富心灵,优化知识,拓展思维视野。
第二,要深入思考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这些名人说得都是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光学习不深入思考,那么对知识掌握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层;光思考不学习,也容易坠入形而上学和主观主义的圈套。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这个“省”字讲得就是“反思”“思考”的意思。
深入思考,重点要把握一个“悟”字。《说文》中说“悟,觉也。”生活中,我们还常听人说“这个人‘悟’”性很高”的话。这个“悟”字的意思是指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而这种感知力、认识力、理解力必须经过长期深入思考才能得到。“悟”字本源来自禅宗,意思是“静虑”,就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思考,所以也叫坐禅,形象的说法就是“用深入思考的办法改造思想”。
“悟”包括“顿悟”和“渐悟”两种说法,是由北宗神秀和南宗惠能创建的。历史上,北宗神秀侧重“渐悟”,南宗惠能提倡“顿悟”,因此,在禅宗内部就有了“南顿北渐”之说。原来,北宗神秀和南宗惠能原同师于五祖弘忍大师,一天弘忍大师将众弟子都叫过来,要他们每人人写一则偈(读即),谁写得对路,就把衣钵传给谁。偈是一种颂诗、唱词,主要有两种作用:一种是禅师为学习人指点迷津,另一种是学人向禅师汇报心得。于是最聪明的弟子神秀写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偈,惠能知道后,觉得不好,便改成了著名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弘忍大师认为惠能更有惠根,于是将衣钵传给也。因为那时神秀已是弘忍大师的正宗弟子,而惠能才刚刚入道,弘忍大师将衣钵传给惠能后,怕神秀不服加害于惠能,就帮助惠能逃到了广州的法性寺当起了主持,正式成为有名的惠能六祖。
顿悟与渐悟这两种领悟方式是心理学上认识、理解事物达到一定程度和圆满时对事物一种认知观和智慧,类似于事物量变与质变的转化道理一样。渐悟如量变,是一个数量由少到多积累过程的问题;顿悟如质变,是事物数量达到某一界限时产生质地突破性地变化的过程。渐悟重在于理解与领悟,顿悟则在于机缘和灵性地涌现。渐悟是积累也是基础,顿悟为突破和提高境界,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因果,这种两种“悟性”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思维锻炼才能获得。
读书学习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悟”性,也就是提高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究竟“悟”什么?一悟立身做人之道,就是应该悟“为什么当官”、“怎么做人”的人生观问题;二悟落实工作之策,就是悟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论问题;三悟单位建设之门,就是悟运用战略思维如何筹划本单位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三,要善于总结
总结很重要,学习总结也不例外。学习总结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可以用于及时指导学习的开展;二是可以实现思想认识上的飞跃;三是可以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学习总结要把握三个方面:一要注意梳理,就是将学习到的知识,获得的认识及时用批注和撰写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进而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储备,以便今后学习和查阅;二是注意提炼,就对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分析、综合、抽象、归纳等多种方法进行整合精简,运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和记忆,掌握精神实质、基本观点和深刻内涵;三是注意纠偏,在学习中对别人的思想、观点如存在疑义时,要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精神和勇气进行扬弃;四是注意延伸,对学到的知识要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能把知识学死了,要活学活用。
第四,要学用结合
学习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高谈阔论,装潢门面,重要的是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所以说,学习-认识-实践-再学习-再认识-再实践,就会在头脑中对客观事物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用结合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在头脑里进行预证。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他建成了。”这说明意识对存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每做一项工作时,都自觉不自觉在头脑进行了预想,看可不可行。所以,在实施一项具体工作时,我们首先要从概念、判断和推理层面在头脑中进行了预演,从思想理论上来论证工作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减少政绩盲目性的冲动性。二是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头脑中得到“先验”结论,必须经过“实践”这一“试金石”最终检验是否正确。如果实验是正确的,说明我们思想认识是合乎目的性,也合乎规律性;如果不正确则是有悖于客观规律,必须进行纠正,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
第五,要用好时间
学习需要时间来保证,如果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闲暇时间,又怎能静下心来,坐下来认真学习思考呢。雷锋说“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学习要做到保证时间,一是合理利用时间。鲁迅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学习上的。”这说明读书学习是要保证时间的。现在我们社会里,一切都被一个“快”字所裹挟,吃饭快、走路快、讲话快是三大通病。而读书学习则不可能速成的,是要有靠充足时间来养成的。工作如果没有大块时间用于学习,可以化整为零,进行积累,向欧阳修提倡的可用“马上”、“枕上”、“厕上”的点滴时间用来学习。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二是减少交际应酬。现在我们一些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总觉得没有时间学习,最主要原因是交往应酬太多造成的。所以,要想搞好自学,提高素质,就必须学会拒绝经常吃请请吃这一套,做到像毛泽东说的那样:“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也。三是要有坚强意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讲得是学习的用心和专一问题,整天玩物丧志,心不在焉,怎能保证时间用于学习呢。学习贵有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勇气,做到郭沫若提出的“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终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