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轻老师自杀等新闻的胡思乱说
其实,河北省馆陶一中高三年轻班主任老师赵鹏服毒自杀的新闻,我是在5月28日早晨上班的时候就知道的,打开办公QQ时,滕讯网新闻标题赫然入目。我想,又有一个想不开的,自己选择以非正常方式提前去阴间报到。这几年,官员自杀,富翁自杀,明星自杀,学生自杀,白领自杀,农民自杀,少女自杀…..好像什么人都有自杀的,类似的新闻看得多了,心就有些麻木,况且又被领导撵着要处理一件急事,也没细看,不了了之。
打开5月29日《贵州都市报》A16版,《遗书称工资月光活着太累》的醒目标题—“高三老师服毒自杀”的消息再次调动了我的视神经,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了整版的报道,一时无语—1982年出生,年纪轻轻的,何故要自戕生命?
这简直是懦夫的行为!
死都不怕,还怕活么?
办公桌上有本今年的《党员文摘》2期,为排遣心中的不爽,便拿起随便翻翻,不料翻到48—49页时,一篇文章整得我心情更为沉重:《一个农民工的困惑:读书改变了什么》—大家都觉得上了大学肯定有出息,有前途;现实就是这样,找不到工作就要接受它;那时不读书,给娃买辆三轮车,现在也发了。作者付雁南用这样的三个小标题,完成了一个农民工的追问。这位农民工的儿子,大学后工作的收入,还远没有他那个中学毕业后就去深圳打工的女儿高。文章后面附了“编后”,引导读者要正确看待这一问题。
赵鹏老师呢?
我放下《党员文摘》,又拿起《贵州都市报》,将那篇报道仔细看了三遍。
不看还好,越看越觉得胸口堵得慌,有话想说。这两篇报道,字面的意思很清楚,我不想多说,但字面背后的东西,却在我心中涌动。
“好死不如赖活着”,“蝼蚁尚且贪生”,要是能苟且偷生,谁又愿意轻赴黄泉?
赵鹏老师,曾经也是那么的优秀,“是家里的骄傲”,全家是那么的满怀希望,举债供其读完大学,相信“等把书念出了就好了”。好了么?一天从早上6点10分开始,忙到晚上10点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格式化的生存,可所得呢?1000多元的工资,要还房贷,养孩子,养家糊口都捉襟见肘,“工资月光”,而且家里还有13万元的债务,何时是个头?正所谓“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吃得比猪差”。可能有人会说,他为什么不去收入高的行业?他为什么不找个收入高的女的?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放眼四顾,去收入高的行业的都是些什么人?娶得富女的又是些什么人呢?常听人说某人起点低,依我看,赵鹏老师的起点不仅是低的问题,而是负起点的问题,如以爬山作比,起点在山脚的话,赵鹏老师的起点还在山脚下的溶洞底,别人从起点或山上的某点起步,他从洞底起步,除非有非凡的脚力,是很难赶上别人的,更不要说超越了—毕竟,他毕业后还要还读书时的和现实的债啊,收入又“月光”,拿什么还?在这个什么都需要用钱和权摆平的社会里,在这个人生的长度、宽度、高度都需要用钱和权才能打造的社会里,过去、现在、未来,赵鹏老师的优势和希望在哪里呢?
如此一想,赵鹏老师的自杀行为,倒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的了。
但自杀毕竟不是个办法啊!死者可以一走了之,倒也干净,但与你关系密切并依靠你的人呢?
每年高考后,媒体都有这样的报道:某某贫寒学子品学兼优,经十二年寒窗苦读终于考起了大学,但面对高昂的费用,一家人一筹莫展……
每当看到这样的消息,我的脚板心都要挖紧。就算有人和机构借钱给你读,这样的负起点,读出来后拿什么还?正因为你从负起点出发,毕业后能找着什么样的好工作?就像赵鹏老师及那个农民工的孩子一样;就算有人和机构愿意资助,一生也会背负良心债务,会活得轻松么?
除非你不是正常人!
如此说来,读书能改变什么?痴迷“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的人们,醒醒吧。
但这句话的真理性,的确也是有的,比如对一生下来就在山腰甚或山顶的人们,在正起点上尚可向上的人们,富得只有附庸风雅的人们……但对负起点的人们,绝对是一个害人不浅的误导。
人们往往喜欢用极端例子来证明“逆境成才”的论点,而事实上,在逆境里,绝大多数人是成不了才的。
书,已是奢侈品,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读的。非要读,就要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遇到哪种情况都有可能;况且,你读什么,你能读什么,又直接决定着你的未来。我的印象中,近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上的风云人物,大多数是理工科毕业的;文史类的,好像出息的不多或不大。还有怪怪的,读书越行的,好像教书和钻研学问或从事文字工作的多些,而教书和钻研学问或从事文字工作的又很难有大的作为。给人的感觉,读书越优秀,我指的是真正读书的那种,反倒越不会混事成事。由此可以说,即使你要读,读什么、怎样读绝对很关键。
千万不要以为什么知识都可以改变命运、什么书都可以成就未来。这犹如赛跑,如果跑的方向不对,跑得越快错得越远,甚至不可挽回;等到你醒悟回头追赶时,已掉在别人的尾巴上,很难赶上别人了,除非你又比别人多牺牲一些什么—很多人就是这样悔恨终生的。
那么,负起点的孩子,不读书,又能改变什么?
几年前,在某县有我单位的项目,我们到那里检查安全生产时,小车飞驰,在青山绿水的某一田埂上,陡然看见这样的大幅标语—读完初中,再去打工。当时,大家都笑,认为那里的人太短视了,越穷越不重视孩子的教育。但从赵鹏老师及那个“困惑”的农民工的事情来看,自己倒是很可笑的,那样做,至少可以减少一个自杀的和一个“困惑”的,而且全家人还可以提前解除穷套。如今,很多辍学的人,日子过得并不比一些一直读书读到头的人差。就拿本人来说吧,在八十年代,在我们乡,绝对是赫赫有名的,许多人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绝对是拿我作正面教材;可近20多年尤其是近10年来,情况却悄然发生了变化,许多人教育想读书的孩子,绝对是拿我作反面教材:你看看药师的过去和现在,活教材,就知道读书有什么用;你再看看药师的小学同学某某,调皮捣蛋的,小学都毕业不了,可现在人家是企业家,捐助乡里,一甩就是几万或几十万的,就药师那点干工资,能拿出?还读哪样?书?不如打工找钱或帮我干活,大家都轻松点。面对这种九十度的逆转,我能说什么?的确,我只能混点干工资,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谁叫我当年也是负起点上学且学的是不值钱的专业且脾气又臭、死不求人或求不起人呢?
据说某人总结出了生活中往往存在的“二八”原则,好像是说在很多情况下,80%的人都是为20%的人垫底的,比如,财富,80%的掌握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手里却只有20%的财富;成功也是如此。我没有去认真查证,但大意应该是这样的。举一反三,运用在读书上,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认为,只有20%的人才真正读得起书并且有用呢?其余80%的人要么是陪读要么是误读呢?既然如此,如果你是不幸在80%的范围内,还一门心思的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乐颠颠的跑什么?
当读书的成果成为少数人能够享受的奢侈品时,这个社会及这个社会的个人,绝对是悲哀的。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教导我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还有人放言:我们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我们的综合国力已居世界第二,穷么?苦么?
道理,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明白,但做得怎样呢?很多地方,办公大楼修得富丽堂皇,“三公”消费居高不下,就是舍不得教育投入;相反,若财政吃紧救急时挪用费用,大多想到的是老师那点可怜巴巴的工资;削减有关费用,又向老师的工资举起利刃……—反正穷教书的,无权无势,就是要硬吃你,能奈我何?试想,若赵鹏老师当月的工资不是少了500元钱而是多了500元钱,他恐怕此时还活得活蹦乱跳的;至于县领导可能到校慰问,可能发笔记本电脑,则是传言,不可信,但若不是传言呢?如此,赵鹏老师还会不会走向绝路?500元,对低收入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领导的亲切关怀及诚挚慰问及办实事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敬爱的人民公仆们?连赵鹏这种自愿去教书的人都穷得只有自杀了,教育还怎么搞、“三个面向”还怎样落地呢?
胡思乱说到这里,我也明白,也只能是胡思乱说而已。小老百姓,也只能而已而已。不过,我还是想再乱说几点:
一、无论怎样,都不要选择自杀,比如赵鹏,还可以选择去打工、当杀猪匠、刷皮鞋等;若是农村的,还可承袭父辈衣钵,一辈子“修修地球”,只不过辛苦一点而已,只要勤快和不是智障,活着肯定没有问题,有什么大不了的?还是那句话:
“死都不怕,还怕活么?”;
二、对于读书,千万不要太执着,能或适合读就读,不能或不适合读则罢,负债读书,尤其要慎重,相信条条路都可活人,否则,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直至不能承受;
三、若能或适合读,千万要选择那些能使自己当官发财的知识,这样才能良性循环,越走越好,若选择学那些无用的“墨本经”,倒还不如提前去找钱过生活;
四、若实在不慎选择学了些无用的东西,也不要紧,要敢于大胆抛弃,调整心态,低下身段,从零开始,活到老学到老,赶紧学一门糊口的技艺或从事一样养命的营生,先活下来再说,记住: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五、教育孩子,千万也不要只认准一条道,根据孩子的爱好和特长,加以引导即可,“有棵草草就有一颗露水来养”、“儿孙自有儿孙福”,健康的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从而避免重蹈赵鹏老师的覆辙,罹患心理疾病,走向极端,后悔莫及;
六、若有关机构及人,能从赵鹏老师的“自杀”及民工的“困惑”中想起点什么,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做一些实事,则实为我辈寒酸之人之大愿、更是负起点人们之大幸啊。
以上纯属胡思乱说,若有欠妥之处,诚望“列位看官”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