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罢一声长叹――读叶广芩长篇小说《采桑子》
近日读叶广芩的长篇小说《采桑子》,感触颇多。
读当代小说,难得遇到文化底蕴如此丰厚如此渊深的作品。
叶广芩,生于北京,满族旗人,出身清廷皇室宗亲,祖姓叶赫那拉,辛亥革命后改姓叶,人称“格格作家”。
叶赫那拉氏是一个根枝庞大而辉煌耀目的大家族,以多出皇后而著名。从高皇帝努尔哈赤的孝慈皇后,到景皇帝光绪的孝定景皇后,叶赫纳拉氏有五位姑奶奶入主中宫,妃嫔之类更是不在话下。其中名声最著的要属那位三次垂帘,共听政48年的慈禧太后。而叶广芩正是慈禧太后的侄孙女,清朝最后一位皇太后隆裕太后(光绪的皇后)的亲侄女。
历史尘烟风云扭转,曾经显赫的身世带给叶氏后人更多的,是悲凉和苦难。
文革期间,民警的一个蓝印章把叶广芩从北京的户籍册上抹掉。她被迫告别双目失明、绝症缠身的母亲,一别北京就是30多年。但是自小的耳濡目染,血液里流淌的皇家血统,浸淫一生的满族文化,家族的衰落,人生的感悟,这些都流淌于叶广芩家族题材小说的字里行间。她因而以家族小说驰名于世。
叶广芩,一手握笔,一手为官,投身于秦岭动物保护。身为县官,坐三轮车,吃烤白薯;上台领奖,坚持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旗袍……性格直率敢当,性情倔强执拗,真如她小时候的绰号“王八丫丫”。
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舞台上,叶广芩表示自己其实很反感媒体对她“格格作家”“出身贵族”的渲染,她其实就是陕西的一个最平民化的作家,一个最平易近人的人,能够在深山老林里一呆就是几年。
她的主要作品有家庭题材的小说《本是同根生》《谁翻乐府凄凉曲》、《黄连厚朴》以及长篇小说《全家福》、《乾清门内》、《采桑子》、《青木川》等,日本题材的小说《日本故事》,纪实题材的《没有日记的罗敷河》、《琢玉记》等。多部作品被编为电影,如《红灯停绿灯行》、《黄连厚朴》、《谁说我不在乎》等。
叶赫那拉氏一族的男子中,还有一位我们大家都熟知的著名人物,那就是词界才子纳兰性德。这位31岁便辞世的多情人,一生写了那么多动人心弦、脍炙人口的词章。其中一首《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被梁启超赞为“时代哀音”,称其“眼界大而感慨深”。
该词为: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叶广芩的长篇小说《采桑子》就是用这首词的词牌为书名,以整首词的词句为篇章的题目。一方面,叶广芩有以此纪念其优秀先人的深切蕴意;另一方面,她用小说翻出了该词词境的凄婉、深沉与凝重,使小说意境与词境相容相依,相生相成。
小说讲述了民国以来满族贵胃后裔的生活,描述了北京金家十四个子女的故事。由九个既相互关联,又彼此游离的故事连缀而成。就像编辫子一样,捋出了老北京一个世家望族的历史沧桑及其子女的命运历程。
小说中,旗人爱新觉罗一族,改姓金,十四个孩子以“舜”字定辈排名。与叶广芩家十四个兄弟姐妹以“广”字排辈命名极为类似。虽不能把小说严丝合缝地解读为她自家的家族史,但其中渊源根脉也很难截然分开。我常常读着读着就混淆了小说与散文的界限,把金家的遭际读成了叶家的经历。
作者也坦言,小说中写出了自己的真心感动,表达了自心的真实情愫,融进了自己的生活经历。
小说中透溢着浓浓的京味,飘洒着淡淡的墨香。叙事写人,从容淡定;起承转合,舒展灵活;举手投足,仪态万方,不矫饰,不造作;处处彰显出大家闺秀的雅风正范。
整部书,把一阕纳兰词用得自然又现成,自在又圆融,自由又有灵性。
作品中漫讲戏曲知识,详说建筑艺术,细品陶瓷文化,玄谈风水道行,含咀酒品精华……却又不让人读得味同嚼蜡。足见作者不但是广闻博识,而且能够把学养融进事理,将知识溶进情中。
这文风,这品味,这涵养,这气度,这境界,不经历长期的熏陶浸染与亲身历练,单靠博学详视,是难以企及的。
每读完一章,都让人不由得抚卷喟叹。繁华尽,风云歇,往事都已升华散尽。扑朔迷离、五彩缤纷变得纯净而平淡,幻作了绵远悠长的无尽回味。
清末以降,大宅门儿里的满人四散,金家的十四个兄妹及亲友各奔东西:长子反叛皇族进了国民党军统,杀了投身共产党不肯屈服的三妹;长女为票戏痴迷一生,日常生活因之而魂不守舍;次子因萧墙之祸挂树自尽;次女因追求婚姻自由而被逐家门……
一个家族的衰落,一群子弟的飘零,一代世人的遭际,形象地展现了近百年间中国历史的风云之幻,社会生活的沧桑之变,传统文化的浸淫嬗变,令人思绪绵绵,不由得联想起曹雪芹的红楼一梦,联想起大厦速倾的贾家,联想起据说是贾宝玉原型的纳兰容若……
这是一部北京满族皇亲贵胄的生活史册,这是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这是一曲直面历史沧桑、感喟人生变幻的凄凉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