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孔子
在中国文化里,孔子的形象似乎被定义为虬髯老者、弓腰哈背、老态龙钟,行将就木的形象。那么年少时代意气风发、胸怀天下的孔子哪里去啦?依我看被历代统治者压在了权力的牌位下。
孔子大部分以文人的形象出现,而实际孔子时代主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可以说孔子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文有礼乐、武能射御。孔子的手里不该只有一卷儒家的经书,孔子的腰间定还挂着一把长剑。依我看,还可以为孔子作一幅骑在马背上的素描图。
英武的孔子,在我看来是这样:为官时,刚正不阿,公正廉洁,即使只是个普通的小吏,那年代曾经叫过中都宰的。
要说到孔子他老人家被软化、弱化,还要从董仲舒说起:这位老先生,历经惠、文、景、武四代皇帝,可谓德高望重了。最重要的是此人善于咂摸领导的心思,除了研习孔子流传下来的儒家经书外还自创一体---新儒学:”君权神授“皇帝的权力来源于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臣民理所应当的无条件服从,哪里像孔子那么直白地批判当权者“苛政猛于虎”当权者一听,一挥袖子就把孔子赶出京都,孔子潦倒之时,方才悔悟“伴君如伴虎”!董仲舒就不一样了,用他那如簧巧舌将汉武帝这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唬得一愣一愣的,很快就重用了他。要说孔子和儒家地位的提升还真该感谢董仲舒。大汉朝开始,孔子开始被尊崇,也从此被定位成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形象。
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孔子是个光辉的形象,殊不知历史长河里将孔子挪来搬去的大有人在,除了前面的董仲舒让孔子正襟危坐成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代言人外,康有为也在孔子离世两千多年后,把他从棺材里拖出来,精心地装扮一番--身穿西装,手握儒家经书,摇头晃脑听从康有为的摆布,俨然和老康演了出皮影戏---《孔子变法》,老康的变法被慈禧镇压后仓皇外逃,孔子也被弃之不顾,孔子在这里开始变味。
刚刚躺进棺材没有多久,老袁又要复辟帝制,想来想去,还是要请孔子代言,于是孔子又从棺材里爬出来被穿上“皇帝的新装”陪老袁演了一出“闪亮登场”,老袁这出丑剧招来四方谩骂,当了八十三天皇帝后,翘辫子归了天。可孔子竟成了负连带责任的----谁叫你帮老袁复古,好吧,老袁死了,就该批判你了-----打倒孔家店:孔子成了专制的护身符,三纲五常的代名词,一时骂声一片,唾沫星子都能把孔子给煮了。已经作古的孔子自然不能申辩,一会光鲜,一会腐烂,只是被不同时代的人翻来倒去折腾了个遍,大概只能怒斥一声“闹够了没有?一切的一切与我何干?”
我们不禁要叩问,哪个才是真实的孔子?那么孔子何以被后人一再颠覆呢,这个从根源上应是董仲舒惹得祸,他让孔子一下子身价倍增。后人自然要选个重量级人物代言了,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怕出名猪怕肥,老董本是好心,把孔子精心包装,打造成儒学界的一代宗师,可谁知日后竟带来这么多的麻烦,想必孔子更想做他那默默无闻的潦倒人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