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印象
“雷公”我曾对这个极具神话色彩的名字十分好奇,难道那里和“天公”有什么渊源么?我无数次去过雷公,印象中的雷公,除了别致的名字没有多少特别的地方。近日参加作协组织的“走进雷公文学笔会”,原来雷公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提起雷公,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地名,是天庭,是雷神,雷神是正义的化身。“不要做坏事,会遭雷劈的”,“要孝顺父母,不然会遭雷打的”,这样的警示一代一代地沿袭着,雷神会惩罚作恶者。事情还真是这样,相传在春秋时期,雷公这个地方的一个土地庙被雷击垮,不知是惩罚呢还是警示,当地人为了教导后代诚实做人,将此地取名“雷公”,雷公由此而得名,沿用至今。
雷公位于白兆山南麓,李白在安陆“蹉跎十年”,这里留下了很多关于李白的传说。
白兆山南脚下有一塘,名“洗脚塘”,相传李白外出归来,常与夫人在水塘洗脚,塘水清澈,三面环山,犹如一颗珍珠镶嵌在绿树丛中。左边的“笔架山”是李白写完字挂笔的地方,右边的“欢星岭”,是当地人欢迎太白金星的标志,原来白兆山是“太白金星”和“文殊菩萨”在天庭下棋时,不小心掉下的一颗白色棋子,故名白兆山。站在“洗脚塘”埂上向南展望,一条小冲恰似一层层绿色的地毯向下延伸,看得出这里在洗脚塘水的润泽下,肥沃而有灵性。洗脚塘下有一亭,名“绀珠亭”,是李白与诗友交流与歇息的地方,亭下有一小水池名叫“绀珠泉”,泉水常年不息,站在泉边的石板上跳一跳,或蹬上一脚,泉水会溅起阵阵涟漪,像丝线挂着的串串珍珠在水中舞蹈,亭柱上的对联:“白水涌沧波百斛绀珠争翻蟹眼,碧山藏灵秀十年学士独占名泉”,形象勾勒出了“绀珠泉”的景致和与诗人的情怀。
“绀珠泉”继续向下,有两块绿色的空地,各有两个篮球场大小,这就是当年的“白兆寺”遗址,一块高约三米长十米的照壁仍然保存完好,向来者昭示着“白兆寺”的存在,也诉说着现今的苍凉。遗址后面的山坡上开满了紫色夹杂着白、蓝色的紫藤花,素雅而庄重,似乎在告诉来者,白兆寺没了,但寺基完好,如果能再现一座新的“白兆寺”,紫藤会更加茂盛的。
我无意考证这些典故的真伪,李白在安陆十年无可置疑,我感到疑惑的是,多少年来,李白在安陆的故事,似乎与雷公无关,说到李白,没有人想到和雷公有什么渊源,也没有听到雷公有谁为拉近与李白的关系而四处奔走或摇旗呐喊。这就是雷公,朴实而不沽名钓誉。
其实雷公人在用汗水和智慧传承着李白文化,沿袭着与李白的情感,即将成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唐竹马”民间艺术形式的再现,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相传李白在安陆期间,常与雷公民间雅士谢龙武一起饮酒作诗,谈天说地,李白经常向谢龙武介绍唐初名将徐茂公、秦叔宝、程咬金等人的故事。李白走了,为了纪念他,并把自己听到的故事传给后代,谢龙武自创了“大唐竹马”这种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到民间巡回演出,后来发展到即兴表演,这种艺术形式融击乐、歌唱、舞蹈为一体,有固定的曲调和击乐节奏,歌词可以现编,“一领众和”,灵活多样,一千多年来,深得民间百姓的喜爱。种种原因,这种极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几乎失传,近年来,社会各界正在竭尽全力恢复这种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九泉之下的诗仙会感到欣慰的。
雷公的文化远不止于此,曾经的双河,被誉为“小汉口”,雷公的绿茶香飘万里,凭着淳朴的民风和悠久的历史,雷公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