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砍柴旧事

砍柴旧事

2013-10-22 16:07 作者:杨映 阅读量:33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挑起生活的担子,我是从砍柴开始的。

古镇长寿街长大的孩子们,六七十年代那进大山砍柴的经历,是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结。

生活在城镇,虽然每户有粮油证,但过日子还是捉襟见肘。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生计中,柴,摆在了首位,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所以各家大都会进山砍柴帮衬家用。

长寿街三面环山,汩江与一条公路蜿蜒西去,联着山外的世界。东边的土龙山、南桥等山峦离家较远,市镇上砍柴的人是很少去的。近些的是南面的九岭诸峰,如双木洞、杨梅岭、冷水井、栲枞岭、苦竹岭。北边的是桑园里、羊牯脑、小尖等山峰。

远望南北群山,只是淡淡的一抹横亘在几十里外的天际。远山,对不满十二岁的我充满着无穷的好奇和新鲜。

那年春,我执意要与同住“大夫第”的小伙伴随大人进山砍柴。母亲反复交待:过河渡水、翻山越岭要分外小心,要随时跟伴,不要贪多,担不动,容易落伴走丢,并缝好一个小土布袋用来装饭。

进山砍柴前,大人教会我必须掌握的要领,扁坦、绳索、柴刀、充饥的饭食,一样不能马虎,出发前要仔细捡查,准备充份。扁担不能有一丝裂纹,因重担上肩,裂纹会夹住肩头或手上的皮肉,弄不好,等同自施酷刑;“磨刀不误砍柴工”,柴刀要磨锋利,绳索折叠成二尺来长的一束,缠结在扁担一头,再系“鸳鸯结”系紧刀柄;盛饭的小布袋也得用袋口的细绳扎牢,以防虫甲蚂蚁。

第一次出远门,毕竟是进深山老林砍柴,加之我年龄尚小,街坊邻里特关照,随时让我走在一行人的中间。大哥哥祖佑,甚至还带去了家里的爱犬“赛虎”,一路上,兴许也是第一次进大山,“赛虎”显得特别兴奋,路边的紫云英红花要停住嗅一嗅,看到花丛里的粉蝶,忍不住也要追逐一番,跟不上行进时,通体纯白的它,会箭一样冲到前面好远,然后故作悠闲地趴在路边等我们走近。

砍柴,其实并不简单。先是选柴,柴当然要择干透的,桐、粟干枝不能要,因不易燃,火不旺。柴归堆后,束柴要四个箍,要选粗细、长短适当的糯米条、次是红藤、再次是杞木条等。束柴的喝弄好后,将柴斫成长短一致,就可以装箍成捆了。成捆的柴齐腰高尖紧,然后取绳索系成“冬瓜络”。柴弄妥当后,就可用?了,吃饭前不能心急,要先捡查是否进蚂蚁,进了蚂蚁的饭菜,一股蚁酸味,无法下咽。即便没受蚂蚁玷污,也要用山泉先用手沾湿,不断拍摸饭袋,这样,米饭就不会沾结在布袋上。

回家路途虽然遥远,宝嘉、克珍姐的柴担上,还是不忘采摘一束映山红作为点缀。初次砍柴回家,母亲很高兴地称了重量,为老称一十七斤。

首次去深山里砍柴,只是少不更事,仅是对家以外,异样世界的一种混沌憧憬,后来甘受柴担的重压,则纯是对家初始的责任,预示着我,不管以后道路多么崎岖险阻,我必将挺直脊梁,做有担当的汉子。

哥在省城念大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砍柴的刀磨得寒光呈亮。第二天,兄弟俩就扛着扁担进山砍柴去了。一个假期结束,楼上总会齐整地高高堆满一墙好柴。兄弟俩静静立在一傍,幸福地看母亲含笑一指头一指头地清点柴数。

砍柴的人,也要好禀赋。同进山砍柴人中有当过职业挑夫的,长寿街称挑夫为“担脚的”。砍柴途中歇息,“担脚的”曾仔细审视过我,拿捏着我的脚,说:人看脊色,马看四蹄,人与畜同。夸我将来必是一个好挑夫。他说我具备基本条件,一是脚板不是平板脚,我的脚弓好;二是脚踝骨与小腿肚不显肥,是合适的“麦杆脚”;三是虽然我年龄小,一时还看不出来,论面相,应当会有过裆毛,无过裆毛的人走不得远路,天热会烧裆。

我当然不满足将来做个好挑夫,我梦寐以求的是以后拥有一部自己的车,一部象镇长方镜堂那样的独轮胶轮车。在深山,有好柴,尽管由着自己的力量挑,只要挑下山,往车上一绑,顺带还能帮同伴装,自系一宽大长布巾,大步迈开外八字步,风飘飘吹展衣袂,那个舒坦、惬意、威风劲,就别提多令人羡煞了。

很多时候,长寿街去砍柴的人会特别多。特别是夏季,因天热,都希望早去早回。一般都是三更造饭,五更起程。及至来到山前,天还未拔亮,砍柴人三五成群就地坐的坐,躺的躺,吸的吸烟。

人群中一端突然热闹起来,都开始往那边挪移。原来是曾小有名气的说书人方平生在讲曹孟德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

只见说书人操扁担作横槊赋诗的作派,抑扬顿挫在开讲:话说曹操八十万人马下江南,战船直达长江北岸,意为灭孙权、破刘备,志在统一中国。冬十一月十五,天气晴朗,江面风平浪静,曹操在船上摆洒设乐,款待众将,见船上将士锦衣绣袄,好不威风,先以酒奠长江,而后自饮三杯,横槊对众将士说,我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入塞北、达辽东,纵横天下,不负大丈夫之志。今晚良辰美景,我作歌,你们跟着和。

说书人顿了一下,接过听得入迷的砍柴人烟卷吸了几口,有板有眼地吟颂起诗来:对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有砍柴人只想听故事,并不喜欢听念诗,唯落难人,原民政局局长方唤桃独坐一隅抽闷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一知半解的懵懂子故意钻说书人的牛角尖,说:听说曹操是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刚才你说成八十万人马下江南,还有三万人马哪去了?

平生扑哧一笑,说:我说的只是一约数。不过我讲个笑话给你听,说的是从前有个说书的,讲的也是曹操八十万人马下江南,有个贩鱼苗的觉得从别处听来的是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于是跟说书的争论起来,说书人劝贩鱼苗的不要在故事的枝节上较空劲,趁早贩鱼苗要紧。鱼苗贩子大怒,说鱼苗事小,三万人马可是人命关天,不能说没就没有了。说书人说:这三万人马跟你我有何相干?鱼苗贩子气得将一担鱼苗悉数倒在水田中,搞得一垅水田几代不绝鱼种。

平生讲完笑话,对吹毛求疵的懵懂子说:你今晚跟我讨要三万人马,莫非要把今天一担好柴丢在我灶湾里。懵懂子羞愧不已,自找楼梯下台阶说:天亮?,上山哦!大队人马一哄而散,陆续鱼贯上山,依次消失在密林中。

日偏晌午,有人砍“号筒杆”作号,吹响收兵回营的号声。砍柴队伍这才呼朋唤伴,应声结伴下山,依旧到榨油坊的凉廊里休憩。

美,是无处不在的。这时,有好事的宣布对各柴担进行“选美。柴?如“鸦雀窝”的,塞一把枯叶,示为不合格;参差不齐的,插一根草标,讥为“钉称匠”;柴的断口,都砍成梅花状,柴喝、柴体最匀称齐整的插一束山花,示为入选当日最美柴担。

进深山老林砍柴,难免有闪失,但大都有自保的怪招,其实,各种招术,还真的特灵验。脚上的草鞋磨损大,开始露筋,就要翻过底来穿,并在草鞋底涂上泥浆。砍柴人总结说:草鞋不上浆,一天穿三双;草鞋上了浆,三天穿一双。

担柴崴了脚,只消自己屙泡热尿冲在脚痛处,还不行,就近找刚屙的热牛加,把痛脚插入牛加中焐一会,效果奇好。

柴刀弄伤了手脚,寻一种叫“毛蜡烛”的草本植物来敷伤口,立刻止血,创伤也愈合的快。故各家墙头,都有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夏天,进山人受热肚子疼痛,有时山上随处可见草本“六月雪”,顺手抓一把吞服,热胀立消。找不到“六月雪”,青木香的茎块也特管用。男女小便黄赤,尿道感染,只要挖几兜“蛤蟆衣”也就是学名叫“车前草”的草本植物,洗净捣烂用水吞服草汁,效果神效。

进入大山,四季有享用不尽的野果。春有茶泡、茶耳朵、刺莓、杨莓、酸筒竿、饭米子;夏有桑椹、乌蓬、牛奶子、地茄,野樱桃等,春夏两季大多是浆果类,酸甜多汁,口感也好。秋季的野果特丰盛,有野山梨、山枣、尖栗、八月孱等。想不到寒冬也有野果,只不过不在树上摘,偶尔找着山鼠老巢,会有很大收获,鼠洞中藏有大量坚果,进山人大都手下留情,绝不尽取。

砍柴人也苦中作乐,戏称大山是“南山大学”,众人都是这所大学的莘莘学子。我们的“校园”风景绝美,四时景色更替,流水潺潺,鸣声上下,蜿啭悦耳,百样花草竟吐异香,万类嘉树欣欣向荣。登高望远,云卷云舒,遥看万家炊烟,时聚时散。

当年砍柴的翩翩少年,仰望星空,巳是斗转星移。步入中年,回首南山,谁不感慨万千?人生风雨路上,有砍柴经历垫底,多了的是一份从容、坚忍、刚毅、淡泊。“南山大学”当然没有“校训”,如果有,“校训”也应在各人心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至于“校联”,戏作两句,是为联:

出土嫩笋,莫畏丛山峻岭多风雨。

成竹有节,不攀凌云琼阁尚无心。

相关文章关键词

《砍柴旧事》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