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垂钓的境界

垂钓的境界

2013-10-03 21:37 作者:杨映 阅读量:29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钓友们蛰伏了一冬,春三月,天气日渐和暖,早就按捺不住,纷纷筹划着如何各显自家手段了,又大多是垂钓的老手,“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乔山之玉”,秣马厉兵,随时准备奔赴钓场。

目睹尘封的钓具,回溯初次钓鱼,是孩提时,跟屁虫似的跟祖父去汩江源头,依稀记得是在河南桥背沙田村舍的池塘垂钓。祖孙俩在青草浅池边刚坐定,便有熟人跟祖父打招呼,祖父笑吟吟仅摆摆手,慈爱地教我上鱼饵、取鱼,还教会我取鱼不伤手的方法。多年后回想那情境,就记及唐代补锅碗盆缸出身的胡令能的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年少时,最羡慕流水急滩中神情自若的钓翁,腰间系一细蔑丝大渔篓,灿烂阳光下,渔竿一抖,水面一条划向半空的弧线缀满水珠,不时有泛着银光的“油滩子”鱼精准地抖落篓中。看得入神处,直觉那钓叟哪是在钓鱼哟,倒似音乐厅,那台上酣畅挥洒的指挥家,分明是在指挥演奏人与自然别样的奏鸣曲啊!

光阴荏苒,正儿八经做真正的钓客,是到近着水库的思村,参加工作后才开始的。忆及渐渐淡忘的一些垂钓趣事,有时禁不住也独自哑然失笑。

有两位钓友同时钩住了一尾大鱼,收鱼线时才发觉一个钩住了鱼头,一个钩住了鱼尾,两人顿时感觉:若各不相让,必然是都脱钩跑鱼。紧急中“谈判”后有了结果:钓住鱼尾的毅然自断其丝,约定,待鱼钓上岸,两人平分。最终合作成功,取得了双赢。

钓友小赵垂钓归来,是钓友中唯一记钓鱼日记的。每次钓鱼的时间、地点、天气、温度、风向、深浅、得失因果,语焉甚详。钓趣高时,也偕妻携子远出野钓。赵妻小段爱美,怕晒黑了肤色,除必备的钓具,,另备面罩、披肩、手套、防晒霜。钓友戏称不是来钓鱼,倒象是来出席化妆舞会的。

我生性愚钝,于事又总是浅尝辄止,初时钓鱼,钓绩自然也就在人前无可言说了。都说垂钓有许多的好处和无穷的魅力。如杨柳岸、晓风残月,尽可释放激情,拥抱、亲近原生态的大自然;水岸边,心无旁骛,静如处子,动若脱兔,能磨练身心、使情趣高雅;落坐繁枝芳草间,清波荡漾,惠风和畅,心旷神怡,可化解心头郁闷和烦愁;遇天气突变,狂风怒号,电闪雷鸣,使人泰然顺变,挑战自然的惊险;钓场如战场,临钓场,要观察地形地势,久之,能锤练人周到细致,全面缜密,善于分析、思考的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以小博大,难免得失转换,摆正了心态,亦可增进人的视物、处事,从容坦荡的气度。

其实,钓鱼的人都明白,垂钓虽然有许多妙处,终竟特累人,且投入也不菲。然而多少钓徒还是乐此不疲,惴度现代钓客生活条件改善了,有意无意间,想借垂钓,在寻觅心灵安顿的处所吧?我们所处的时代,人与自然不只是疏离,而是濒临断裂,自然生态在日益严峻的损毁之中。钓客们的魂,又岂是休闲会所、付费钓鱼场所能安放的?

冯友兰说人生有四种境界:一是自然境界;二是功利境界;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天地境界。我等钓客大都是人微言轻的普通草民,垂钓无所获,任风景如神仙之境,细想起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古代不乏著名的钓者,吕尚所处的王朝商朝,纣王是一个残暴的人,他统治期间战争不断,为了躲避战乱,姜子牙到中国北方的辽宁隐居了40年,后来又来到西北陕西省的终南山。在那里,他经常到渭河去钓鱼,可是三年中他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而且他的鱼钩还是直的。人们都嘲笑他,他却无动于衷,所以在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神奇的是,后来他果然钓到一条鱼,在鱼的肚子里有一本兵法书。更巧合的是,当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纪-8世纪)的姬昌周文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高人。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讲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当时正为了打败敌人建立王朝而搜罗人才,所以就对他说: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太公望,在民间一般称他为姜太公。文王给他以极高的地位,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商朝。在以后的中国各朝代都为他建立了神庙,而道家也传说他升天成仙了。

富春烟雨,一蓑一笠的东汉高洁、孤介钓者严光,原浙江会稽余姚陈山人,今属于慈溪市横河镇子陵村,他原姓庄,后人因避明帝讳改姓严。名遵,字子陵。今慈溪市横河镇子陵村(原陈山村)人。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公元8年,王莽称帝,法令苛细,徭役繁重,吏治腐败,民怨沸腾。王莽为笼络人心,曾广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机出来做官了,刘秀却参加了绿林起义军,决心推翻王莽政权。严子陵当时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为所动,最后索性隐名换姓,避居今浙江杭州桐庐富春江畔,彻底摆脱了王莽的羁绊。

公元25年,刘秀终于击败王莽,在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后,思贤若渴,到处寻找严子陵。几年后,得知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钓鱼,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并亲自致书云:“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颍水之风,非朕所敢望。”严子陵实在推诿不过去了,才终于来到了洛阳。

这时,侯霸已经当上了刘秀的丞相。原来他在王莽失势时,便及时转舵,向起义军靠拢,以后凭着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来。他深知刘秀十分器重严子陵,所以一听到严子陵来了,不敢怠慢,马上派人携书问候。严子陵却对侯霸那种追名逐利、一味投机的行为十分鄙视,看了侯霸的信后,也不愿回信,只让来人带了两句话去,说是“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侯霸认为这是挖他的疮疤,心中十分不满,从此便想方设法要把严子陵撵出洛阳去。严子陵则因为看到侯霸这样的人居然当了丞相,也就不愿再在洛阳呆下去,每天只在宾馆里睡大觉,等待回家。甚至当光武帝刘秀亲自来看望他,他也闭着眼睛,不理不睬。刘秀知道这位老友性情高洁、孤介,便抚着他说:“子陵呀子陵,你到底为啥不肯出来辅助我治理国家呢?”严子陵突然睁开眼来,盯着刘秀说:“唐、尧得天下,是因为德行远闻,才使隐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刘秀见一时说服不了他,只得叹息着登车回宫去了。过几天,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谈得十分投机。晚上,还与严子陵同榻而卧。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搁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说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对严子陵的猜忌。刘秀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没事!”然而严子陵却料定其中必有缘故,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倾轧,官场的险恶,便执意不肯再在洛阳留下去了。当刘秀还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那里有个“严陵濑”,据说就是他当年垂钓之处。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曾再一次征召严子陵,严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绝了,并索性回到故里陈山隐居起来,没过几年,便老死在这里,享年80。

无双谱赞曰"虽有那,富春烟雨,一蓑一笠人归隐。"几人无故上云台,心事含羞未许猜。名利当头叹归隐,清风拂水报招徕。同眠卧榻真天子,六合难搜高士才。不过茫然寰宇下,容他独自发闲呆。

严子陵的人品确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当时知道的人并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在桐庐富春江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子陵祠,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而“严子陵钓台”经过历朝历代修复和完善,因风景秀丽,山水如画。如今业已成为杭州地区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风阁,后来还办了个高节书院,今均早已湮没,只剩下一块墓碑,还保存在峙山公园里。

唐代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后由唐肃宗赐名“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其词多描写隐逸生活,写景明丽生动,是早期文人词中的著名作品。特别是《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质朴、清新、淡泊而又寄意高远,以极其自然的手法把诗与画的美融为一体,使人读后只感到自然的美给人带来的愉悦,却连美本身的存在都忘了,不愧为千古传诵的词中精品。除诗词外,他对书画、音乐也无一不精。唐代朱景玄编撰《唐朝名画录》时,把他和另外两个人的画定为“逸品”。按照明代董其昌《画旨》的说法,“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可见“逸品”比“神品”还高,是至高无上的极品了。但董其昌认为“历代唯张志和可无愧色”,把“逸品”画家定为只有张志和一个人。

张志和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曾经有过一个梦,梦见一棵松树长在自己腹部,后来生下张志和。张志和十六岁时“游大学”,以“明经”耀第,向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任命为待诏翰林,并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又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为南浦尉。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并且从此以后不再作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因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自称“烟波钓徒”。后世称其“兴趣高远,人不能及”。

《全唐诗》中存有他五首《渔父》词,都是写他隐居生活的优秀作品,但因为第一首(见上引)写得太好,其余四首便被它的光辉所掩盖,显得不那样突出了。

张志和的哥哥张鹤龄怕他遁世而去,便在越州东城外给他修了几间茅草房,周围花竹掩映,环境优美,让他在那里沿溪垂钓。当时的观察使陈少游经常前往问候他,坐必终日,题其居所为馆真坊。又因草堂椽柱,皮节犹存,全无斧金之痕,门巷更为漱隘,门隔流水,十年无桥,乃出资稍扩其居,并造桥,时称回轩巷,大夫桥。

肃宗赏赐给他一奴一婢专门侍候他,供他驱遣。而张志和却把他们配为夫妻,取名“渔童”和“樵青”。人问其故,答曰:渔童捧钓收纶,芦中鼓泄,樵青使苏兰薪柱,竹里煎茶。

陆羽,裴休问有何人往还?答称:“太虚作室而其居,夜月为灯以同照。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何有往来?”鲁国公颜真卿(唐代大书法家、诗人)在湖州作刺史时,他和隐逸诗人陆羽是颜家的常客。颜真卿初来时看到他的船破旧了,想给他换一只,他谢绝了,说是“搅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诉讼江湖之上,往来茗冒之间、即野夫之幸矣!”。

一次,颜真卿与众门客会饮,以渔父为题互相唱和。首唱的便是张志和的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颜真卿与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矩一起共和了二十五首。他们传递欣赏并互相赞美。张志和则让人拿来丹青、剪下白绢,为词配画。不一会儿就画了五本。花木禽鱼,山水景像,古今奇绝,无与伦比。画在颜真卿和客人们之间传观、欣赏,大家都叹为观止。《唐才子传》称其“善画山水,酒酣或击鼓吹笛,舐笔辄就,曲尽天真”。可见其不但“酒酣”以后有作画的兴致,“击鼓吹笛”也能激起他施展作画的绝技,并且他作起画来非常神速,所画景物饱含天真自然的神态。唐宪宗听到了这些传闻之后,下诏书让人画了他的画像,拿着画像“访之江湖间”,到处找他,但是没找到,最后人们只好把他的诗歌收集起来呈献给皇上。他的另一个哥哥张松龄怕他“放浪而不返”,会惹麻烦,特地针对他的《渔父》词写了一首和作《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远古钓者,不胜枚举。但那哪是在钓鱼,如:姜子牙钓的就不是鱼,他钓的是谋略;“富春烟雨、一蓑一笠”严子陵钓的也不是鱼,是一种归隐之姿,一种高洁孤介的品性;自称“烟波钓徒•‘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钓的是宦海的失意;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钓的也不是鱼,而是宦情孤冷,世态炎凉。乾隆也酷好钓鱼,他另有帝王深意,他钓的是驭人之术;平常村夫野叟垂钓,钓的是艰难生计;童稚垂纶,钓的是纯净童趣。

除了活蹦鲜跳的鱼,其它与我相去甚远,毫不相干。我还是喜欢被奉为“垂钓圣经”的《钓客清谈》,作者是英国的艾萨克•沃尔顿。一个多实诚的人啊!他说:“我不嫉妒比我吃得好,比我富有或者比我穿得好的人,我只嫉妒那个钓鱼比我多的人。”沃尔顿虽然离我是另一个国度,且离我三百多年了,写的不仅是垂钓,而是垂钓的哲学,其最深沉的旨意,是做人和生活的理想境界——简单、忍耐、淡泊、知足。因而也代表了最高成就之一的英国田园文学。沃尔顿还告诉人们:钓鱼是艺术,融观察、沉思、行动于一体——象诗、也象数学,极考验人的天赋,并且永远也学不完。我记住了沃尔顿,记住了沃尔顿说过的话:“我愿沉思以消永日,求安静的生涯,以达美好的归宿。

相关文章关键词

《垂钓的境界》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