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轶事――张嫂育孤
张嫂在小村也可以说是响当当的人物,当然她的响当当可不是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说实话,在我上小学开始,几乎就对她没有产生过什么好感,理由很简单,她是周圆闻名的神婆,总是那样神神道道的。时常有附近村庄的男男女女在她家进进出出,据说在她家里摆着香案,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和送子娘娘,谁家丢了大件物品,谁家有人有了毛病,甚至谁家的媳妇不生养,都会提着礼物,或者送上三块五块的现金,求她指点迷津或是破除禳解,灵验与否,不得而知,反正总会有人对她敬若神明的。从她家附近路过,老远就可以看见烟雾缭绕,闻见浓浓的柏枝燃烧散发的特有味道。所以,连她家周围的一切,都带有一种神秘的气息,我对那里,也就只好敬而远之,从来不踏进她家一步。不过不管她的神术达到怎样的境界,求她的人和谈论她的人,还是很多的,尤其是我们小的时候,医疗条件差,头痛脑热,大多燎燎擦擦,应该来说,她还是有市场的。
后来我去外地上学,张嫂自然也就淡出了我的视线。只是一次假期回家的时候,却听到了全村的人对她的新的评价。这次也彻底转变了我对她的看法,对她可以说肃然起敬,以前的不良影响也就自然冲淡了,也理解了她作为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从事迷信活动,甚至把它当做事业,也是情有可原的,不管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如何,人性中闪烁的光芒,却是至善至美的。
村上一个小伙子,在邻县车站,看见一片被褥中包裹着两个出生两三个月的双胞胎女婴,很显然是弃婴,好多人都无动于衷,他却心生怜悯,就抱道了家里,准备抚养。谁知他媳妇死活不同意,并且以极端手段胁迫他就范,没办法,他只好在村子里问谁家要。最后张嫂抱了一个,李嫂抱了一个,两个可怜的小生命总算有了安稳的归宿。谁知那两个女婴生来就有病,体质极弱,可把抱养的人弄了个天昏地暗。最终李嫂抱养的就夭折了,但张嫂抱养的却活了下来,状况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大家都说,那个孩子在张嫂手里活下来,是她的造化,有幸遇见了菩萨,或许是张嫂信奉菩萨,感动了神明。张嫂不仅花费了精力,倾注了心血,更是花费了财力。对于家境并不宽裕的她来说,确实是了不起,用一颗善心,创造了奇迹。
后来孩子在张嫂的精心抚育下,一天一天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张嫂自己生了两儿一女,养育已经不易,但她对这个捡来的孩子,却看做比自己亲生的还要疼爱。常常把她抱在怀里,真正形影不离。即使孩子能下地跑了,哪怕是农忙,比如去割麦子,张嫂也让孩子趴在自己活着丈夫的背上。平时只要有去卖水果之类的小贩,原来很少买的她,也是有卖就买,小卖部来了什么新鲜玩具或者小吃,她总是第一个顾客。自己生的孩子,穿衣戴帽,老是洗洗补补,三个孩子搞“接力”,唯独这个孩子,从未受过委屈,老是穿戴一新。村上谁都说,看不出张嫂还是这样一个有心人,换了别人,能跟上张嫂的一根脚趾头,就已经不错了。
后来张嫂送孩子上了学,每天都亲自把孩子按时接送。孩子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被同村同班的一个调皮捣蛋的男孩打了,孩子回到家里还在哭,张嫂心疼得不得了,问清原因后,找到了男孩家,也没大闹,只是心平气和地告诉男孩家大人,不要让男孩欺负她的女儿。谁知男孩的奶奶,却认为张嫂上门,就是因鸡毛蒜皮的事,找茬的,于是笑里藏刀地说:张嫂呀,管那么多干什么,捡来的孩子,不像我们亲生的,心疼什么?张嫂听了,又气又伤心,说不出一句话,哭着离开了。回来之后,伤心了好几天,不过伤心之后,对孩子却更加疼爱了。
后来她的大女儿出嫁,两个儿子先后带着媳妇去外面闯荡,谁都对这个小妹关怀备至,张嫂原来的手艺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渐清淡,好在她还有一项洗酿皮的手艺,于是便在乡政府附近街上,租下一间小屋,带着孩子卖起了酿皮,每天不管多少,也有些进项,老头子看护家里,母女俩每天晚上回去,虽说是来回奔波,倒也其乐融融。去年我回老家的时候,一打听,才知道那个女孩已经大了,张嫂给找了婆家,出嫁了。心里倒也欣慰,时光倏忽,当年两三个月的婴儿,没想到这样快就出嫁了。不过快也只是旁观者的轻松感觉,漫长的二十多年艰辛抚育的个中滋味,只有张嫂品尝得最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