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先生轶事
朗先生名昶、字冰清、号朗初。清光绪十一年(1886)农历十一月十三日生于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桂桥汀油村。幼年就读于长寿街仁寿堂新学私塾。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入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宣统元年(1909)毕业。朗先生为人幽?,文思敏捷,擅长诗词歌赋、对联、散文,轶事颇多。年轻时身体孱弱,个子不高,恐人不尊,乃蓄须以示老成。
随后应聘湘西凤凰县私立女子学校,朗先生殚精竭虑,为湘西教育奠定了基础。二三十年代,富有传奇色彩,号称“湘西王”的陈渠珍连蒋介石、何健也不放在眼里,却十分器重朗先生。民国十九年(1930)任湖南教育厅督学,他在职十余年间,为匡正湖南教育,跋山涉水,亲赴各地督导巡查,足迹遍及三湘四水。
抗日战争爆发后,挟眷回到了长寿街。因家道中落,时运不济,加上时局动荡,为稻粱谋就回桑梓了。
市镇上的贩夫走卒只求自身温饱、并不关注他、也不知他姓甚名谁。只是听说朗先生开始在长寿街设馆授学,才陆续从私塾转送孩子们到他门下去念新书。家长认为“会写不会算,汉子去一半”,觉得孩子以后不易受人欺负。
郎先生一身蓝布长衫,并不转身,笑吟吟、看着学生,反手在黑板上写下:我姓方,号朗初,你们就称我朗先生吧。课堂上顷刻静了下来,黑板上的仿宋体清秀俊逸,端端正正,学生们大都在私塾里是沾了点墨水在肚子里的,初次见新先生,竟让朗先生反手一笔漂亮的粉笔字镇住了,有淘气的顽童,也不敢造次,立起来,回先生:“先生好!”。
教了半载,孩子们学业巳日见长进。朗先生并不苛严,还特随便,师生相处十分融洽。一次课间休息,朗先生让孩子们讲笑话,条件是笑话要短,要精当,特别是要听的人都真的发笑。孩子们来了兴致,都跃跃欲试,一个个抓腮抠脸,瞪圆了双眼,搜肠括肚,就是想不出短的好笑话。半晌,有大胆的孩子站了起来说:“朗先生,我们都想不出好的短笑话,还是请先生给我们讲一个吧”。
“好!”,朗先生爽快地应承了,问:“那要多短呢?”,
答:“二个字”,有特调皮的学生故意为难朗先生了。
先生皱起了眉头,略一思忖,自言自语:“也罢,也罢……”然后对学生说:“我提出的要求是严了一些,但既已提出,就言必行,行必果!”。
只见朗先生捋了捋长衫,两个巴掌抹满粉笔灰,身子一沉,藏在讲台后,两手在脸上一抹,两个食指勾住嘴角,另两个拇指按稳两片下眼睑皮,猛的一露脸,一声大吼“啊……呜”……顿时,课堂上炒豆一样,笑炸了锅:有的笑得直往后仰;有的笑得只晓的一个劲捶桌子,只喊手痛;有的笑得只按住肚皮,说肚子笑得好痛;还有的笑歪了,伏在桌上、手指着先生已笑不出声来……
一年两载过去,从西溪桥到河南桥整个长寿街都晓得朗先生随和,不修边幅,为人谈不上清高,甚至有点馋嘴的小毛病,还嗜好吃猪闹。街坊上老了人(人去世),朗先生必去拜吊。一次,玉米成熟时节,有一体面人家办丧事,朗先生又穿着长衫前来吊唁。有好作弄人的伙计弄来几棒煨熟的玉米藏在孝堂一侧,待朗先生正行跪拜之礼时,有滚烫的煨玉米丢在了朗先生脚下,看在眼里,先生竟将煨玉米迅速收入袖中,烫得眦牙咧嘴,行完拜吊之礼,一旁的伙计乐得掉头逃去了,朗先生护住袖中煨玉米,恭恭敬敬朝伙计还深深作了一个揖,出了门,吃起玉米来,啃得满嘴乌黑,活脱脱一个烧炭翁。
孩子们的家长,还是很敬重朗先生的。店头赤溪路有户方姓家长为儿子娶媳妇,特意雇了顶轿子,请来了朗先生。午宴迟迟还不见开席,朗先生饿得有些烦燥了,又不便吱声。一打听,原来赤溪路方姓人家联姻的是义口一家殷实户,新亲家好充斯文,非要迎娶家对一付对子,对好了才肯出嫁。
迎亲一行人大都是作田种土的好手,哪里能舞文弄墨,只好暗中差人匆忙带好上联,回赤溪路报讯来了。方家知趣,不甘失了脸面,暗暗庆幸这回请来了朗先生,才毕恭毕敬请朗先生帮忙填对子。朗先生也不推辞,叫人展开上联,只见上联书:义口江边龙现爪;朗先生失声一笑,信手书就下联:赤溪山上凤朝阳。方家屁颠颠地取了下联迎亲去了,新娘是顺顺当当总算迎进了门,一番热闹自然是免不了的。吃完喜宴,朗先生告辞要走,主人诚心恳留,在耳边郑重告诉朗先生,说是为他特意留下了一只猪闹。朗先生见有朵颐之美,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住下了。闹到夜深,主人安顿朗先生去安寝,先生进房见是蔟新的铺陈,早已有醉意,倒头便要睡了。主家提了洗脚水进房,朗先生躺在床上,也不起身,只摆了摆手说:“免了,免了,我巳将就洗过了”。主家说:“先生在哪洗的啊?”朗先生朝门后一只大汤罐指:“还好烫,洗脚水就劳烦您,我不倒了。”主家十分尴尬,说:“那是一炉罐猪脚汤啊,我就去拿抹脚布来替您擦吧。”先生答:“擦过了啊”扬手朝纱帐一指,主家错谔良久,一语不发,缓缓退出门,再不过问先生了。天一拔亮,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朗先生让主家打发回家。朗先生醉眼??,高一脚低一脚,不知今夕是何夕。
朗先生晚年就教于岳郡联中部任教语文,一次教授《岳阳楼记》,有学子问:“君山何以立在洞庭湖中?”先生也不应答,只在黑板上书:疑是昆仑山顶石,天风吹落玉盘中。
倭寇犯境平江时,国军团长派副官请朗先生代拟书春联,先生问明来意,说:枕戈待旦,放炮过年。副官问,几时来取春联?答:吾已告汝,联当自书。
朗先生于岳郡联中部任教,直至生命最后一息。校长李航寰曾作挽联云:
殷勤善教乃良师,可怜心血消磨,案上墨痕犹点点;
直谅多闻诚益友,讵料膏肓不起,云中仙足竟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