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公平的高考,请一路走好

公平的高考,请一路走好

2013-10-24 00:55 作者:彩虹飞 阅读量:40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1.

高考在即,某些中学高三班级的黑板报上,除了紧迫感十足的高考倒计时牌之外,往往还写着这样醒目的标语:“如果没有了高考,你能竞争过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吗?请珍惜机会,奋力拼搏!”看到这样的提醒,我们不禁有些心酸,也稍有些欣慰。

因为,高考,在功利浮躁的现实社会中,是部分弱势群体的救命稻草,在财富决定生活幸福度,权势通吃一切的悲哀中,高考,是年轻人改变命运仅存的捷径之一,2012年的高考大幕已经拉开,祝愿所有怀揣腾飞梦想的孩子们,抓住难得的机遇,奋尽自己的才华,在这前途攸关的两三天总决战中,超常发挥,力争名列前茅,捧得桂冠!

2.

回顾高考走过的历程,应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急需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952年,我国建立起了统一的高校招生制度,这在当时是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的,统一高考,彰显着公平,也适应了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中国国情特殊,不能全盘照抄欧美的高校自主招生模式,那样既增加了社会成本,又会给某些私欲膨胀者有可乘之机,所以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者,在慎重考虑之后,推行公平合理的统一高考制度。

文革伊始,全国性的动乱,各个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教育部也被迫无奈地取消高考,高效停止招生。后来慢慢出现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替代模式,进高校不看成绩,看出身,看社会关系,结果一些权贵子弟,一些不学无术的青年混进了高校,他们文化课狗屁不通,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滑坡,导致人才出现了大范围的断层。

七十年代后期,历经十年动乱之后,我们本不富强的国家更加的民生凋敝,百业待兴,人才极其匮乏。1977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抓文教,他高瞻远瞩,认识到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发现人才,任用人才,于是,当机立断,恢复高考制度!

恢复高考的当年,参考人数有570万,择优录取了其中的27万。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了千百万好学上进的年轻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无数有志的知识青年,从农村,从工厂,从康山,从部队,纷纷报名,温习久置的功课,走进渴盼的考场,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重大转折!

3.

高考制度在稳步推行,不断趋于创新,趋于公平,趋向完善,时至今日,高考的概念已在城乡家喻户晓,高考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各个阶层人士对高考的褒贬也各执一词,有尖锐的批评,认为高考制度扭曲了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老师学生都围绕这高考的指挥棒在转,考什么,教什么,而无法量化考察的音体美等体现基本素养的科目,则被忽略,被边缘化。这种功利十足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戕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导致我们一代代的学子只知死记硬背,思维僵化,缺少创造性,因而,有人痛心疾首的高呼:“高考不死,害人不止”!

是的,看看中小学生中越来越高的近视率,看看那些在题海战术中苦苦挣扎,身心俱疲的教师和孩子,看看那些铺天盖地的辅导班,看看书店里那一架架一摞摞的教辅资料,看看孩子们那被书包压弯了的脊背,还有贫困地区那些简陋教室里,烛光下表情木然的书呆子,还有因高考失败,灰心沮丧,甚至自寻短见的落榜生,我们不得不说,高考有它不可忽视的阴暗面,高考给学校,给社会,给家长,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压力不可小觑!

在一些穷乡僻壤,祖祖辈辈都和愚昧饥饿相伴的农民,他们对教育有着一种奉若神明般的崇拜,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为了子女的求学,不惜砸锅卖铁,拆屋卖棒,甚至靠卖血,靠四处借高利贷来供养子女读书,他们把自己整个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高考上。因为,孩子金榜题名后,就能跳出农门,端上铁饭碗,金饭碗!这种孤注一掷的悲壮之举,在上个世纪的后二三十年,确实有一定的成效,很多农家娃娃通过高考进入了城市,有了事业单位的编制,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公家人吃皇粮”的福日子。这代人目前也还都在壮年,或刚退休,是社会当之无愧的栋梁。

然而,那毕竟是高考精英化的美好时代,能跨过高考独木桥的年轻人毕竟是少数,挤过去了的大多都改变了自己贫贱的命运。但是廿一世纪以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大规模扩张,招生规模也在盲目的扩大,近年来又大量出现了很多民办高校的新鲜面孔,上大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上大学,也不再是一步登天的梯子了。特别是这两年,报考大专技校,只要注册就有学上,有些发达地区的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考分数线基本上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如此,高等教育的含金量,高考的含金量,都在急剧的下降,让人们想所未想,猝不及防。

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层次多样化,随着一些富有阶层子弟的出国留学热,高考的地位,在国人心目中不再是那样的举足轻重了,特别是高校的一届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让很多家庭对高考的关注热情大大减低了,特别是一些低收入家庭,在孩子高考与下学打工之间,不得不再三斟酌衡量。辛辛苦苦地花费巨资供孩子上完大学,失业却紧跟着毕业,几年的大学生活,只是有形无形地抬高了孩子的心性,让他的人生定位高不成低不就,处在十分尴尬的地位。而家庭为培养一个大学生的巨额亏空却一时无法弥补,有些孩子的助学贷款根本无能力偿还,高考成功暂时的愉悦,变成了长期的负担,酿成了人生,甚至家庭的悲剧。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孩子上了普通的大专,甚至二本三本,毕业后和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争岗位,零散打工,收入偏低且不稳定,这样的境遇怎不让人心酸,心寒?因此,一些地方,很多成绩平平的应届毕业生干脆放弃了高考报名,或者高考之后,感觉成绩不理想,放弃志愿的填报,有的考生被一些名不见经传的高校或民办高校录取后放弃入学,都是屡见不鲜的。

据统计,四年来,我国高考人数减少了140万,这个庞大的数字的背后,一方面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人们对高考的失望,读书无用论的泛滥,也是重要的因素。村庄里同龄的青少年,初中甚至小学毕业就出去打工,或做点生意,或跑运输,踏实苦干,手头有了点积蓄,盖房子结婚,小日子在农村过的照样红红火火。而那些苦读有成的高校毕业生呢,走上岗位之初,也就千把块钱的工资,去掉吃住等必要的花销,所剩无几,如果父母没有殷实的家底,在城市购买商品房只能是空想,相貌平平,能力平平的,对象也只能在乡下找,其境遇之惨淡自不必说,高考改变命运,也只能是一句令人哭笑不得的空话。

然而,事情又不能一概而论,也有一些志向远大,头脑聪颖,毅力顽强的平民子弟,力图通过高考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公平的高考对他们一片苦心的回报,也体现国家社会选拔人才的初衷。那些省市的高考状元们自不必说,就是那些自强不息,勤学不辍,最后考取了国家及省重点院校的学子,他们考场上发挥自如,心想事成,成绩优异,踌躇满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蒿中人?”他们如果坚持走正道,经过几年的深造,历练,终将成为社会的精英,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体现社会地位的提升,阶层的转化。小而言之,是光宗耀祖,平步青云;大而言之,成为了人才库中的优秀储备,必将为富国强民作出杰出的贡献!

5.

中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岗位有限,就业竞争空前的激烈。这给亿万家长和孩子增加了无形的压力,工薪阶层,小市民阶层,父辈没有强硬的关系网,没有雄厚的供孩子创业的资本,他们只好倾囊而出,煞费苦心的投资教育,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的目光都齐刷刷地盯向了还算公平的晋身之路??高考!

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很多抓住各种灰色机会发了横财的亿万,千万富豪们,很多权势在手的人,很多拥有各种各样优势资源的神通者,他们互相通气联络,互相帮衬,互相利用,结成各式各样的网,许多利润丰厚的行业企业,被某些人世袭垄断,一些有权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或者子女能办到绿卡,或者子女能萝卜招聘,有的贪官退休之前把孙子的别墅都置办好了;有的富家翁正直壮年,把自己的豪华坟墓都修得堂皇,荫蔽子孙,更不再话下。而下层的百姓,只能喝别人剩下的残汤冷羹,很难有向上爬的空间。这就造成了阶层的固化,此种不公情形,让很多家长只好寄希望与孩子,让他们发奋图强,有朝一日出人头地,高考,就成了他们改变人生命运,提高家族声望的救命稻草了。

这种渴望一考改变命运的心理,自古有之。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让读书人穷尽毕生精力,图谋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我们平凡的劳苦大众,愤懑着社会的不公,无奈之下,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儿女的有出息上,孩子稍微出色,就加紧培养,盘盯住缠无所不用,应届高考不理想,再潜心复读,殚精竭虑,屡败屡战,不达目的不罢休,终要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寻得人生苦尽甘来的转机。

6.

尚算公平的高考一直在大张旗鼓或者静悄悄的改革着,但是众口难调,招生存在着地区歧视,名额分配不公等问题,严重侵害了考生的公平竞争的权利。江苏,山东等文化大省高考竞争相对激烈,许多考生平时艰辛付出,最后在高考中也收获有限;而少数民族地区,个别的直辖市录取的机率相对要高得多。为此,就出现了特有的高考移民现象,其势头一度难以遏制,其中,让一些机会主义者尝到了甜头,也让一些无辜的考生受到了伤害。此外,高考中还有一些巧立名目的加分,体育特长加分,奥赛获奖加分,航模比赛优胜加分,少数民族照顾,军烈属的照顾等等,让一些占有优势资源的人物有机可乘,也让民众对高考的公平性提出了质疑。

高考,一头连着政府,教育,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利益,不管它眼下有各种或明或暗的不公,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有不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瓶颈,绝不能轻言取消。高考制度的僵化妨害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利于高校的人才选拔。目前一些名牌大学提前自主招生的尝试,形式上是好的,有其独到的创意,但是免不了带有“掐尖”的嫌疑,对更多的不那么出类拔萃的考生并无实际意义。我们期望这根高考的指挥棒更专注民生,更体现公平公正,既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又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合理流动。

同时,我们要淡化高考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引导青少年辩证地理性地看待高考,不要把高考看作是人生价值的唯一体现。作为关联高考的家长和考生,心态一定要平和,考生要给自己调整好定位,不能让高考成为心理上承担不了的重压,尽量抛弃那些过高的期望和梦想,让心情变得轻松起来。

很多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考生其实并没有带着太多的责任和梦想去考试的,相反而是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这次考试,这主要得益于他们良好的坦然心态:高考并不是成材的唯一道路,但高考却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经历,我们不必带着人生全部的期望面对高考,好像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悲壮,好像是破釜沉舟的一击,而是要把高考当成难得的人生磨砺。心理上坦荡,行动上重视,倾尽全力的发挥,这样才不至于留下遗憾。

人生就象一条路,每走过一段路程都会在身后留下或深或浅的脚印,而高考就是人生之路上的一段行程,高考是对自己人生所走过的一段路的总结,绝大多数都曾经经历过高考,每个人也都要尽可能的接受高等教育,要把高等教育当成我们人生的必修课,高校的学习生活,能让我们学会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技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毕业证并非只是单纯的就业利器,只有真正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只有适应社会,积极创造财富,才是我们赖以生存,活得精彩的根本。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不妨把高考当成必须经历的一场风雨洗礼,心态端正,风雨之后,就能见到彩虹,彩虹是绚烂的,但是风雨也要坦然承受的。祝福你们,正在怀揣梦想全力以赴高考的莘莘学子,相信你们一行会珍惜生命考场的每一分钟,面对高考,面对人生中的第一次拼搏和抉择,珍惜这难得的人生磨砺,相信成功的绚丽彩虹就会在狂风暴雨后绽放在青春的天空中!

相关文章关键词

《公平的高考,请一路走好》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