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韩信送上绝路?
编者按谁把韩信送上绝路?读完全文,豁然明朗:居功自傲,目空一切,弄权作恶,最终葬送了自己。韩信之死,当为后人深思
韩信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在秦末诸雄分争中,协助刘邦定汉中,灭三秦;背水列阵,大破赵歇;塞潍河水,洪淹龙且;兵围垓下,击败项羽,为汉朝建立立下赫赫战功。然而,这位开国功臣后来却蜕变为谋反贰臣,最终招致杀身之祸。许多人将韩信的死归罪于刘邦忌贤妒能,认为韩信谋反是刘邦容不下他,他是“逼上梁山”的。依我愚见,韩信之死,刘邦固然脱不开干系,但主要原因还在韩信身上。
纵观历史,刘邦还是称得上是位较贤明的帝王,他曾客观地总结了自己得天下的原因是靠三位“人杰”鼎立相助,并曾谦虚地说:“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如说刘邦忌贤妒能,那他为何不忌张良和萧何?反与他俩“和平共处”,而独容不下韩信呢?
若论功劳,韩信武功第一不假,但他较之萧何,却差一层。萧何从刘邦起事起就举家30余口加入刘邦的队伍,在长期的征战中,与刘邦同生死共患难,结下了深刻的“战友情谊”,从而深受刘邦信任。刘邦每次出征,必要萧何留守后方以定其根本。而萧何呢,除做好本职工作“后勤部长”外,还积极向刘邦推荐军政人才。韩信就是萧何月下追回来的。用刘邦的话说,萧何和在外征战的将军相比,前者是“猎人”,后者仅仅是“猎狗”。战后,萧何被认定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是刘邦亲自提议的,群臣对此也比较服气。张良虽无战功,却有谋功,最令刘邦满意的是,张良并不热衷于功名,一心想“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做一个逍遥自在之人。刘邦曾命张良从齐国地区挑选3万户以作为自己的封邑。张良却说:“我是从下邳起事与皇帝在留会合的,把留封给我就够了,不敢当3万户。”这俩人,一个功列天下第一,但仍竭力拥捧刘氏天下;一个名显诸侯,却淡泊名利,均对刘邦构不成任何威胁,刘邦当然愿意与他们“和平共处”了。
相比之下,韩信在这两方面做得就要差多了。论功劳,他不及萧何,但比起对待功名的态度,他又比张良差了一大截。早在楚汉战争最白热化之时,他就自恃兵权在握,公然伸手要官,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气得当时就拍案而起,好在当时在其身旁的张良及时踩了他的脚提醒,刘邦才从大局考虑,册封韩信为齐王。但从此以后,韩信贪名求利、落井下石的坏印象也就在刘邦的脑海中形成了。有了前车之鉴,战后分封,刘邦确有“整一整”韩信的意思,也不过是把他由齐王改封为楚王,比起其他功臣,对他韩信仍是不错的。
天下平定之后,萧何、张良仍一如既往地为刘氏江山呕心沥血,韩信却为楚地没有齐地富庶而闹起了情绪,经常请病假,不参与朝政;自恃功高,看不起周勃、灌婴等同辈将领。有一次,他到樊哙家去,樊哙对他很客气,跪拜迎送。尽管如此,韩信仍不满,而此时的他因窝藏钦犯而被降为淮阴侯,而樊哙呢,既是刘邦的老哥们,还是刘邦的妹夫,更是刘邦同生共死的战友——即便如此,樊哙仍屈尊称韩信为大王,而自称臣。韩信出来后,竟笑话人家:“想不到我韩信竟沦落到与樊哙这号屠狗夫辈并肩为伍。”自负之情,溢于言表——他就不想想他自己,当年因饥寒紧迫而受漂母之食,在那秦末横征暴敛的年代,为生存以屠狗为活有什么丢人。
韩信之自负,还直自负到刘邦头上。他说刘邦最多只能将十万兵,而自己却是“多多益善”。到后来,他私欲膨胀,竟唆使刘邦的信臣谋反,自己暗中策应,搞起阴谋诡计来,其被杀之命运也就无可置疑了——其实,韩信是真不识时务,当年楚汉决战时,他韩信投项羽,项胜,助刘邦,刘赢,即便俩个谁也不邦,他也可三分天下有其一。天下未定时,他不反,偏要在天下已定时,心存侥幸,以为老子领兵有方,腹藏天下奇谋,自然天下无敌,毅然要反,结果把自己的头送上了谋反的不归路。
居功自傲,目空一切,弄权作恶,最终葬送了自己。韩信之死,当为后人深思。(1585)
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