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烦恼
颜之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他在《颜氏家训》中提到:“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而不知也。”其意思是:“上乘智慧的人,不用教育也能成功,而智力愚钝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是熟视无睹,智力平凡的人不教育是不能识文明道理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当年“上智”“下愚”“中庸”之类的词语也被如今的“天才”“弱智”“平凡”所替代。就我族人和我而言,虽然各有所成,但一直以来并非“上智”“下愚”之人,而是靠后天不断地努力,不辞劳苦拼搏的“中庸”之人,都是平平凡凡的人,平平凡凡的智力。因此,我们对后人的教育自然也要以“中庸之人”而教之。
对于我儿子的教育,我们夫妻俩无论是胎教和学前教育还真是下费心思。如今儿子已经五岁多了,学习和明道理方面地发展还算令我们满意。可是下学期开学,儿子就要接受正统的九年义务教育了,这事还真让我和妻子难住了,上学是必然的,但该上哪个学校就把我们愁得云烟弥漫。
按理说,我和妻子都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亲戚、同学、朋友遍布整个县的教育界,儿子想在哪个学校读书也并不是件难事,但现实教育中的种种现象让我如噩梦般的惊醒,不由得思绪万千。
我的家住在县城,岳母也住在和我家相隔二十来公里路程的另一个县城。从条件上来说,儿子应该在县城接受教育,毕竟县城里工作的教师大多是年轻的,各方面的素质自然是比较全面了,加上县城学校的各种教学设备和设施也比较齐全,这对孩子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好处。只是我和妻子沉在乡下工作多年,为了要给儿子能在县城里读书,我们也多次提出申请想调到县城周边的学校,但这个金钱、权利满天飞的社会里,我一个穷教书匠,拮据的工资还差点管不过家庭的各种开支,还哪里来的“活动费”呀!唯有独自欣赏“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无奈和娴静罢了。
也曾想让我妈或是岳母来帮带儿子,但心里想想还是不放心,我妈已经是临近八十的人了,我父亲已经去世四年多,随着年龄地不断推移,她也日渐消退,一个人跟我大哥住着,自理能力还算可以,但如果过来带儿子还真不知道谁带谁呢。至于我岳母虽年近花甲,但身体还是很硬朗,带我儿子自然是绰绰有余,儿子自幼也一直都跟着她,她俩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唯独是儿子在岳母那里得到过分的溺爱,像个小霸王似的想要怎么就得怎么,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接受教育,我们都清楚结果将是如何了。
再说了,隔代教育总有自己许多的不足,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首先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其次过分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最后,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所以,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我也不希望将来我的儿子是个庸碌无为的“啃老族”。
这样一来,亲亲苦苦为儿子读书创造的条件暂时是派不上用场了。看样子也只有在乡下就读了,这也是我最不想看到的事实,因为只有行内的人身在其中才知道当今农村教育的现状,真让人难以名状,痛心疾首呀!我工作在一个小乡镇,这里有十所小学,一所初级中学,老师也是二百多来个,这些教师中少部分还算是经过正规的省级以上师范专业学习,其余大部分人是“半工半读”时期的初中生或高中生,后来因工作的需要才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再进修。拿个小学来说吧,这个学校的校长过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村妇,单凭家人耍尽手段,无声无息的从市井间破格录取为公办教师,之后还爬到领导的职位,在网络上还不知羞耻的鼓吹自己原本不属实的言论,可悲、可叹呀!学校里十几个老师中只有两个是正规师范院校学历,其余都是半路出家,也没有太多的专业水平,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谁都领教过村妇的泼辣与无知,都是敢怒不敢言,将就的工作,试想这样的学校教学质量能好到哪里去呀!很不幸,我就曾经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呆过。总的来说,这里的学校还不都是“五十步笑百步”了。真是教育界的悲哀,让孩子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真的能放心吗?
总之,我对儿子也没有过多的奢望,但我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如果一起步就已经远远的落在别人的后面,那么将来有如何与别人竞争,到时还真的解决不了自己的温饱问题。也不一定说竞争后成龙成风,但能在社会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有个人模人样,总不过分吧!
社会进步了,但教育什么却总让人这样的不放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