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最不坏的制度
从高中开始,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评价高考,这个有人感谢,有人唾骂,有人不屑一顾,有人奉若神明的制度。作为一名大一的学生,在经历高考一年后的今天,应该能比较客观的来看待它了。
这里套用丘吉尔的那句名言,我认为,高考是目前中国所能找到的最不坏的制度。
首先从高考的规模来看,作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考试,每年有近千万的考生在同样的时间参加与完成这场考试,要知道,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总人口都达不到这个数字。组织这样一场考试,其背后的难度是无法想象的。恢复高考制度的三十年来,在每年的考试中没有出现过大的纰漏,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的执行力是惊人的。如果完全用另一套制度试图在1000万人中选出相对的“人才”,这个星球上恐怕没有国家可以做到。
再来谈谈高考的作用。高考最大的意义在于实现社会阶层自下而上的流动,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今天的高考都是如此。“考赢高富帅,战胜官二代”这是近来很流行的高考口号,你可以把它理解为面对高考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但我想更多的是一种进入上层社会的愿望和对高考制度的一点信心。高考,作为社会下层向上层运动的关键枢纽,虽不是唯一,却是成本最低的途径,能否有效运转,甚至能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对大多数人而言,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全社会普遍的心态,公平与否是影响人们对一项制度评价的重要标准。总感觉民主与高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的多数人参与,少数人获利;同样的在貌似公平的外表下藏着种种暗箱操作。特权的存在,地域的不公平,考试作弊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为人诟病。先说特权,在中国这个“官本位”的社会中,权力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对于这个问题几乎无法避免,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用权力为己谋私的成本。我觉得在这一点上,高考已经做得不错了,网上判卷,统一投档,平行志愿,影响其中任何一环的难度都很大,至少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是这样的。再说地域的不公平,以清华北大为例,北京每287个考生就有一个可以上这两所国人心中最牛的大学,而安徽每20000多考生才有一个有幸可以来到这两所学府,最高与最低之间相差近100倍,显然毫无公平可言。不过话说回来,在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本相差很大,学生素质也参差不一,来自这样三十多个省市地区的千万考生,想要做到绝对的公平,实在太难。还是那句话公平永远是相对的。还有高考作弊,近年来只有在电影中才能看到的间谍们使用的设备出现在了高考考场之上,这无疑耸人听闻。但毕竟詹姆斯邦德们只是极少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早就持续千年了。此外,我还想提一点,大家应该都在的各个角落见过那种“助考”的小广告,诸如四六级包过之类,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助考公司”宣传高考作弊,从敌人的眼中往往能反映出做真实的自己。高考尽管有如此大的规模(一般而言,制度越庞大,漏洞也会越多),它的作弊难度在中国的所有考试中是最大的。
最后,我想谈谈高考的未来。我觉得对于高考,我们讨论的不是该不该保存,而是如何对它进行改善。这三十年来,对高考的完善一直没有间断,如扩招,教育改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学生压力过大,教育垄断,优质院校不足等等。这些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我们只能期待它越来越完善。真得希望不要再看到那些学生因高考而轻生的新闻。
看待高考,我想不能凭一己之得失,而要站在总体的、历史的高度来评价高考——这一最不坏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