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再话包公

再话包公

2013-10-21 17:31 作者:京城刺客 阅读量:22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走进包公祠

走进包公祠,走进宋代。其实身体是无法走进宋代的,走进宋代的是我们悠悠的心绪。

那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经济文化都十分繁荣的时代。尽管那个朝代在对外作战中显得有些狼狈,但我们知道,那主要是因为宋的国防政策的先天不足。宋代对于中国文人和中国文化来说,却是难得的一段好时光。宋朝的“重文轻武”,为广大的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大舞台,这也使得宋代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文化盛事。宋代的诗词、绘画、戏剧、小说、评弹等等都曾兴隆一时。散文史上的唐宋八大家,宋代就占了六个。北宋的真宗仁宗时期更是人才济济,出现了三苏、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等等一大帮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同时代的包拯虽也有诗文佳作,但很难于王安石欧阳修那样的大家并肩。然而在为官方面,包拯却丝毫不逊于他的那些杰出的同僚。其卓越的政绩和良好的口碑不仅为宋代的官场增添了一抹亮色,也给中国历史增添了一些令人怀念的章节。

毫不夸张地说,包拯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清官,其人其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千百年来,“包公”俨然成了中国清官的代名词。我对于这个人物的了解,最初来源于前些年的评书《包公案》,后来再加上一些传统戏曲段子诸如《铡美案》、《陈州放粮》等等。印象中的包拯就是一个断案如神、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传奇英雄。后来长大了,于包公的了解也渐渐多了一些。知道了包公的一些生平事迹,知道了包公本人和文艺作品里人物的差距。也知道了全国各地还有不少纪念这个宋代清官的各种建筑,比如庙宇、祠堂、碑石等等。而在包公祠中,又以开封包公祠规模最大、资料最全、影响最广。该祠坐落在古都开封城内包公湖西畔,是国家旅游局开发建设的中原地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包拯在北宋时期曾任开封府尹,“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其正襟危坐、执法断案的形象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清官的品牌标志。包公在这里为官多年,断了不少的奇案难案。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畏权贵、为民撑腰,赢得了“包青天”的千古美名。所以当地人为其建祠纪念就不足为怪了。而合肥的包公祠在规模和影响上可能都不及开封的那座,但因为合肥是包拯的故乡,再加上那里独特的文化历史底蕴,使得这里成为了解包公的又一个不能错过的地方。2005年,我去南方办事,途径合肥,特地去参观了合肥的包公祠,对这个建筑以及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又多了一些较为直接的认识。

包公祠全名“包孝肃公祠”,位于合肥南门外包河中的香花墩小洲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香花墩是包公少年读书的地方,“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如此幽雅的环境,确实是理想的读书之所。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香花墩建起了“包公书院”以纪念包拯,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包公祠”。包公祠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后在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李鸿章筹巨款加以重建,并增加了东西两院、“色正芒寒”的横匾以及《重修包孝肃公祠记》的石碑。我们现在看到的包公祠,就是李鸿章当年留下的作品。

包公祠大致由正殿、两厢、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包孝肃公墓园等几部分组成。

主建筑是包公享堂,五开间的正殿居中,端坐着高大的包公塑像。但见他一手执笏,一手握笔,神色庄重,似乎正在办案。上方正中“色正芒寒”的匾额,出自李鸿章之兄李瀚章之手。左右还有两匾值得一提:一块是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山所题的“节亮风清”,另一块是为光绪年间左锡旋所题的“庐阳正气”。包拯塑像的两边分列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像。左面还陈列着传说中的三口铜铡:依次为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寒光飞射,令人望而生畏。

右侧墙壁上雕刻的“宋包孝肃公遗像”也十分引人注目。这方石刻是清光绪年间的作品,是工匠根据开封府的一方石刻画像为蓝本而创作的,据说最接近包拯的真容。画上的包拯头戴乌纱,身着紫袍,脚蹬粉底皂靴,白面长须,潇洒风流。和舞台上的那种“圆头墨面月牙印”的造型完全不同。左侧一方石碑刻着包公初入仕途时写的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另一石碑刻着包拯所立的家训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辟以昭后世。”意思是说包家的后人,如有为官不廉者,生不能回家,死不得归葬。看来老包在治家方面确实够狠,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从严要求”。从历史记载来看,包公的后人也确实争气,鲜有作奸犯科为祖宗丢脸者。两边厢房陈列着包公墓出土文物,包括《家训》及包氏家谱等,还有大量文人墨客的珍贵留存。现抄录两幅对联,也算是表达一下对这位先贤的崇敬和思念:

照辉千秋,念当时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

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享堂东面有一亭,内有古井。亭上雕有浮龙,晴日映照之际,时时能于井中看到雕龙的身影,随水跃动。这就是“龙井”名字的由来。龙井也叫“廉泉井”,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贪官路过此处,口渴难耐,遂饮此井水。不料饮后即头痛不止。传说的事情大多无法考证,但其中的褒贬不言自明。

讲到包公祠不能不提这里的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代表着朴素,自然,灵动,清洁,纯净。包公祠四面环水,一曲弯清流原是古时庐州的护城河,后为纪念包公而改为“包河”。包河波光荡漾,荷花游鱼相映成趣。据说这里生长的红花藕和铁面鲤鱼与别处不同:铁面鲤身黑背青,象征包公的铁面冷峻;红花藕断而无丝,寓示包公的正直无私。有诗赞曰:“孝肃祠边古树森,曲桥回转倚城阴;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

包公祠东南方约400米处,是包公墓园,也称“包孝肃公墓园”。墓园总面积大约1200平方米左右,掩映在苍松翠柏丛中,显得格外庄重肃穆。享堂后是高大的包拯主墓。沿阶而下,能看到墓道两侧石壁上刻的仿宋《二十四孝图》和《接引图》;墓室前正中端放包拯墓志铭。墓室里面安放着一具金丝楠木棺,内敛包拯遗骨。主墓北侧是附葬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的墓冢。包拯病逝于北宋嘉钓七年(1062年),追谥“孝肃”,赠“礼部尚书”衔,奉诏陪葬于永定陵西北。次年归葬故里。包公墓在“文革”期间曾被捣毁,文革结束后得以重建。这是历史给这位正直的大臣所开的一个残酷的玩笑。(以上文字参阅了包公祠的相关资料)

源源流长的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清官贤臣。若论起廉洁奉公和铁面无私,包公未必就能名列前茅;而若要论起知名度,包公一定稳居第一。人们称他“包黑子”,俚俗中蕴藏着对他的亲近和爱戴;人们称他“包青天”,崇敬中又包含对公正和公平的期望。“铁面贮黄泉,清声远播,墓侧常开三宝铡;赤心化紫气,明镜高悬,民间永念一青天。”斯人虽去,浩气永存!

死在任上的官员

包拯39岁入仕途,64岁卒于任上,为官从政二十多年。在此期间,他先后担任过知县、知州、知府,直至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副宰相)等职。

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朝廷;无论是做小吏,还是做大员,他都表现出高尚的为官道德,做出了卓越的政绩。包拯一生为官清正,以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不畏权贵、爱民如子著称,并最终成为史册留名的清官典范。他在任端州(广东省肇庆)知州时候,面对“端石一斤,价值千金”的诱惑,始终不取一砚,保持了清廉的操守。他曾经七次弹劾酷吏王逵,三次弹劾国丈张尧佐,其凛然之气铮铮铁骨令人钦敬。说到弹劾,老百姓可能感觉不痛快,于是到了戏剧家那里,基本上都改为“铡刀伺候”了。其实在宋代,朝廷对犯罪的大臣还是很客气的,基本不判极刑。犯了大案子一般也就是给个贬官流放的处罚。象南宋岳飞那样被处死的官员是极个别的特例。包公还排除各种干扰,以非凡的胆略和超人的智慧审清了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此事一时轰动朝野,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这可以看作是包公审案的巅峰之作。

包拯不但自身清廉,而且能够体察民情,兴利除弊,想法设法为民造福。他在知端州时,了解到当地老百姓因为饮用江水而多发疾病,就发动群众,在城内打了多眼水井,从而提高百姓饮水质量,也使得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大为改善。这些井被群众称为“包公井”,有的至今尚存。

俗语说,“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包公不仅勤于政事,而且生活十分节俭。宋史记载:(包拯)“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虽贵,如初宦时。”就是说他后来尽管做了三司使、枢密副使这样的大官,但吃穿用度一如从前。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一贯保持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一个人为人如此,做官如此,堪称是一代楷模。所以当他去世之时,“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里巷”。我常常想,一个官员是否深得民心,衡量的标准不单单是他活着的时候得到过多少掌声,还有一条,就是他死后能引发多少悲伤的泪水。

真实的,不真实的

不容置疑,在世代相传的故事中,在各种戏剧评书中,包公的形象被人为的夸大了,拔高了,甚至于被神化了,和真实的包公相去甚远。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就是喜欢把人物概念化、脸谱化。人物黑白分明,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好人从外貌到心灵,一无说处,到处金光闪闪;坏人无论长相还是品格,都一无是处,令人见而生厌。如此以来,人物形象就突出了,鲜明了,而对于广大的受众来说,审美活动也就变得十分简单了。为此,艺术家不惜采用许多诸如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蓄意夸张等各种方法来达到这样的功效。包公的形象就是这样被艺术家们给包装出来的。比如历史上的包公是一个白面书生,但为了显示其率性耿直,就把他的脸给涂黑了。因为黑脸表示正直,所以李逵、张飞都是黑脸;白脸寓意奸诈,所以曹操严嵩都被抹成白脸。历史上的包公小时候父母俱在,他的父亲包令仪,还做过福建惠安的知县,官阶至虞部员外郎,所以包拯也算是出生于官宦之家。他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仰慕古圣先贤,怀抱“竭忠死义”之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29岁的包拯一举考中第一甲进士,授官为大理评事、知建昌县。由此看来,他的家庭还是很幸福的,仕途也比较平坦。但为了表现其困境雄起,就给他安排了一个父母双亡的不幸家庭,然后让他的嫂子担负起了抚养的责任,于是又有了包公“称嫂为娘”的传说。而这个传说的真实角色其实是包拯的儿子包绶。史料上说,包拯的长子早逝,有妻崔氏,但无子女。次子包绶是包拯媵妾孙氏所生,包拯死时,包绶才5岁,此后一直由崔氏抚养成人。包绶也便对其嫂“以母礼事之”。这便是所谓“嫂娘”的由来。后世的人为了表现包公,就把儿子的事情移花接木地安在了老子的头上。这虽然不是凭空臆造,但和生活的真实已经相去千里。包拯本人是难得的清官,人民在他身上寄予了太多的情感和希望,于是就不断地美化他,神化他,使其越来越近于完人,神人。象传统戏剧中的那三口铜铡,可以上铡昏君,下铡刁民,中间铡贪官污吏。这更多的是出于老百姓天真的想象。你想想,哪个皇帝能允许手下天天抬着一口龙头铡威胁自己?至于包公如何铡赵王铡国舅铡驸马,则主要是为了表现他秉公执法,不畏强权;而夜审阴白审阳之类,更是将包大人给当神仙了。连阎王爷的事情都敢搀乎,还要命不要啊?

包公的三口铜铡代表着法律的神圣与庄严,但究其实是不可能存在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是统治阶级为彰显法制严明而作出的一种口头宣传。况且“同罪”也并不就意味着“同罚”,所以自古至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刑不上大夫”的司法事实。而对于犯了事大臣,其最终裁判权还在皇帝的手里。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智谋过人的刘罗锅、韧劲十足的王杰、再加上聪明绝顶的纪晓岚也斗不过一个和绅,不仅如此,即使满朝文武合在一起也奈何不了他。不为别的,就因为和绅是皇上宠爱的红人。这不是和绅的力量,而是皇权的力量。在影视作品中,和绅最后被刘罗锅等人扳倒,而实际上和绅是载在嘉庆手里。这还是皇权的力量。同样,传统戏曲评书中的包公那些不畏强权、惩贪除恶,断案如神的故事,虽然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但和实际的情形总还是有着很大的距离。至于他铡赵王铡国舅铡驸马之类就基本上属于子虚乌有了。前面我说了,对于王公大臣,“弹劾”一下还差不多,铡头是万万不行的,这也有悖于大宋的律法。包公的故事寄托了普通民众对于法律公平的渴望,寄托着中国民间千百年来善恶必报的朴素观念。

渐行渐远

“清官情节”来源于民众对恶浊官场的厌恶,来源于对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恐惧与无奈。也许从官吏诞生的那一天起,官员就有了清贪之别。鉴于人性的自私和制度的缺陷,贪官在历史上从来也没有消失过,但我们应该看到,人类还是一直保有向善的愿望,即使是相对污浊的官场,仍然有一支健康向上的力量。从战国的漆园傲吏庄周到汉代的强项令董宣,再到唐朝的狄仁杰宋代的寇准包拯,一直延续到清代的于成龙乃至现代的焦裕禄孔繁森。历史是一条大河,清官则是其中的一泓清流,从来也没有消失过。

但我们又要正确认识清官的作用。生活中的人们总是歌颂清官,鞭挞贪官。认为清官是百姓的保护神,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这种认识是专制时代的产物,虽然有着合理的成分,但是于社会进步、个人解放却是十分不利的。“清官”思想来源于“人治”社会本身,其根子还在于专制统治所造成的愚昧。而要保障社会的健康发展,保障个人应有各种权利,就必须依赖于完善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单靠一两个清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社会日益飞跃发展的今天,包公已经走进历史的深处,并和我们渐行渐远。另一方面,我们又惊喜地看到,日臻完善的法律已经深入到每一个生活的角落,每一颗心灵的深处。是啊,成熟的国民依靠的不是清官,而是健全的律法和能使这些律法得以不打折扣地执行的监督机制。也许现在我们可以告慰这位宋代先贤了,因为在他走后900年,法治的阳光已经普照天下!

相关文章关键词

《再话包公》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