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忠不可为
近日看了电视剧《康熙秘史》,首先,我并不喜欢这部片子,原因很简单,它歪曲了一些常识性的历史事件,比如纳兰性德死在了妻子卢氏之前。然而,它给我的思索却很多。
首先是对“鳌拜”的思索。因为他是我看这部片子时第一个让我感动而流泪的人。
我不知道历史上的鳌拜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权臣,《康熙大帝》一书中,将鳌拜写成了佞臣。而这部片子却将鳌拜变成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忠臣。这样两个完全相悖的人物,哪一个是真?哪一个又是假?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将他们融合在一起用理性的常情来思忖这个人物,才能有所了解和认知这个人物。
历史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物不乏其人。众所周知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了。以当时鳌拜的权位,已然能和曹操媲美了,然,鳌拜并没有倚重自己手中的权势而废除康熙另立君储,而是尽忠于大清朝。
却不说他在皇太极时期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单鳌拜在辅政康熙期间所做的贡献在历史上也是非同小可的。顺治十八年三月,鳌拜等鳌拜等下令将制度上“满汉分别、参差不一者,或前后更易、难为定例者”,根据“太祖、太宗成宪斟酌更定”。采用因事任人的原则,加强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控制。在吏政方面,他推崇地方治理汉官化、打击汉地主、清除官场病垢、针对官场中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奖惩政策、重视发展经济,制定了一整套的奖惩制度、实行“更名田”。从顺治十八年到康熙七年,人丁共增加228575;土地共增加145322顷;征银共增加114838两,平均人丁年增长率为千分之一点七;平均土地年增长率为千分之三点六;平均税银年增长率为千分之零点六二,土地年增长率超过税收银年增长率四倍多。这些都与鳌拜的忠心密不可分,称为“鳌拜辅政”时期。
随着权利的不断膨胀,鳌拜狂妄的举动也时常表露出来:“御前呵叱部院大臣,拦截章奏”,甚至在玄烨面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极大地损害了玄烨作为一个皇帝的尊严,这也惹来了杀身之祸。终于,玄烨用计擒拿了鳌拜。捉拿鳌拜后,玄烨并没有将其处死,而是“革职籍没,仍行拘禁”。后鳌拜死了禁地。康熙五十二年,玄烨已到了晚年,犹记起鳌拜的功劳。一次,他召集诸王贝勒大臣,说:“忆及数事,朕若不言,无敢言之人,非朕亦无知此事者。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讳而不言者,当年捉鳌拜系不得已之举。雍正帝执政后,“赐鳌拜祭葬,复一等公,世袭罔替”,并于雍正九年加封超武公。这些身后隆典,说明鳌拜并非是极其危险的巨奸大憝(duì),而仍是清帝褒奖的有功之臣。从这一点来看,《康熙秘史》中关于鳌拜一事还是有几分真实性的。至少可以解除康熙不杀鳌拜之举。
回到《康熙秘史》中来看鳌拜这个人物,我为他的愚忠而感动,同时也为他愚忠而扼腕。感动的是他一片赤子之心,身临囚狱,还不忘替皇帝出谋划策;皇帝几次三番要为他明正,为了大清江山,而被他坚决地拒绝了,宁愿自己背上千古骂名……扼腕的是,自己的一片苦心,未能及时地得到皇帝的理解,以致招来杀身之祸。感叹的是,本来一片忠心只要能学会变通,凡事先与太皇太后以及皇帝商量再办,采取互相沟通的方式。正如太皇太后所说:“你是忠心,但你总是当众驳回他,让他难堪,好事也变成了坏事,你就不能忍一忍?”鳌拜的秉性就是一个粗犷不羁之人,遇事不能冷静,逞一时之快,如此这般使得自己与皇上的“梁子”越结越死,倒鳌也就成了必然。观影片,我常在想:“太皇太后和鳌拜为什么不和小玄烨说明呢?如果什么事情都能和他说明一下,君臣之间又怎么会如此之尴尬?非要到玄烨擒拿了鳌拜之后,太皇太后才把始末和盘托出?”就如太皇太后所说:我犯了二过。当年因为福临小,没有缓和他和多尔衮之间的矛盾,而致使多尔衮不得善终;而今,又念玄烨小不更事,凡事交给了鳌拜,导致玄烨与鳌拜君臣为水火。
如此一辩,鳌拜的愚忠是不可取的。忠,并不是你可以驾驭皇权之上,而是要站在皇权持有者的尊严的角度来谋划自己的行为。我想到了我自己。年轻的时候在单位,也是一个工作能力超强的人,但是,却不能被重用,有一次,我和一个领导聊天,其中就谈到我的性格上,他说:如果我是个体老板,我会不择手段地重用你,但是,在国有企业,我不可能用你,你性格太冲动了,容不得别人的缺点。他的一番话,让我很惊醒。后来,自己下岗在家闲赋时,将熟悉的领导们个个进行了一番思忖,发现他们都是极具柔韧之人。
想一想也是,如果你是一个领导,你喜欢一个每天和你对着干的人吗?尽管是为了工作更有成效。
很显然,沟通比愚忠更为重要。不要以为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他人好,就可以自作主张,愚忠只能为自己埋下祸根。
第二个是对“纳兰性德”的思索。这个人物是我观《康熙秘史》而伤心流泪的第二个人物,他给我的感触非常多。
姑且不谈他的情爱与流芳千古的词章,只谈及他的愚忠。
影片不惜用了大量的细节,不显山不露水地彰显纳兰的才学与智慧。但也用了大量的镜头,向我们袒露了他的愚忠。皇帝对他说:“我把你当兄弟。”从此纳兰就戴上了愚忠的枷锁。为了忠于皇上,放弃了带着表妹远走高飞,而义无返顾地回到危急中的皇帝身边,断送自己与心爱的表妹两小无猜的爱情;为了忠于皇上,他压抑着内心的痛苦,劝说表妹放弃查找真凶,被表妹痛斥;为了忠于皇上,他劝说青格尔,冒死前往二阿哥兵谏的兵营、为了忠于皇上,他一次次地冒着被皇帝杀头的危险,倾述自己的见解,帮助皇帝谋划大计……可以说,纳兰深懂皇帝的心思与志向,然,皇帝懂纳兰却不宽度纳兰。
纳兰忠君但不媚君,一身傲骨,数次与皇帝抗争,这也正是纳兰致命的弱点。以至于康熙恨痒痒地说:“朕就不信,朕可以征服天下,却征服不了一个纳兰。”正是康熙的心里有了这样一个信念,纳兰多舛的命运也就注定了。
戏的结尾很是伤痛。康熙为了征服纳兰,也是为了羞辱青格尔,居然将青格尔以礼物送给纳兰,尽管遭到纳兰严词拒绝,但逃不过皇帝的权威,而在他们新婚燕尔之际,康熙将青格尔带走了:“这里只是青格尔的一个住所,不是你们新婚的地方。”原来康熙为了得到青格尔,假借赐婚给纳兰,实则是虚名一场,这样的羞辱对于纳兰来说,比要了他的命更加的残忍,心已成灰情成殇,一气之下,命如游丝。当青格尔从宫中回来对他说:“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纳兰气若游丝地说:“不用说,我已经猜到了。我们的欢愉要别人的赐予,这难道不可悲吗?”这个悲念最后终于化成一口汹涌的喷泉,从心底喷涌而出,化作一缕青烟,绝然地飘逝,是无声地抗争?还是无奈地沉沦?
尽管我的眼泪为纳兰碎成一地,尽管我的心为纳兰疼痛不已,我为纳兰如此的愚忠而惋惜。君不度我,我何侍君?
君臣之间,地位虽然高低不同,但作为君者,不可打压臣子更不可辱没臣子。臣视君为知己,君就要善待他;而作为臣来说,不可视君的知遇之恩就骄傲狂妄。
其次,君臣之间的交往,傲骨太重,都会像刺猬一样,越是亲近彼此就会伤害的越深。纳兰傲骨凌然,康熙帝位显贵,一个是文人的清高傲骨,一个是帝王不可一世的权利,当清高傲骨遇到权利的抵御,不再是矛与盾之间的较量,纳兰的命运不可逆转了。
如果,纳兰少那么一点傲骨的话,我想,他的生命绝不会止步于31岁。然,纳兰就是纳兰,一身凛然傲骨,宁愿成蝶也不苟活。我们来看纳兰送曹寅去江南赴任的时候的一段对白:
纳兰:你留下也没有大碍,皇上永远都不会怀疑你的忠心。
曹寅:那倒是。我和兄台不同,你还有一身傲骨,我呢?我是甘愿做皇帝身边的奴才。
……
曹寅:做奴才是被别人看不起,而这样的主仆才能免去一些戒心彼此快活。
纳兰:想来你这番话是有道理。
曹寅:当然有理。你为什么会惹上一桩桩祸事,就是因为你生了一个奴才的命,却长了一颗做人的心。
纳兰:你以为我甘愿做奴才,皇上就会高兴了吗?很多时候,皇上是要一个能讲真话的人在他身边。只是现在功德圆满了,就不会再容忍一个特立独行敢于说真话的人了。
曹寅:既然你都明白,为什么还有自找麻烦呢?
纳兰:知易行难。
曹寅:皇上就是要改改你这秉性。
纳兰:难呢
曹寅:你就不怕有一天
纳兰:是啊,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的,来就来吧,也许这就是为兄天定的命运。
纳兰一个奴才的命,但有着一颗做人的心,他内心深处希望皇帝能真的与他彼此相知而彼此尊重,他只想做一个直立大写的人。然,纳兰错了。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这是在纳兰回光返照时,提笔留在素笺上的一首词。“非”字刚落完,纳兰一口气喷涌,鲜血飞溅,纳兰飘然倒在书案上。他又在暗示我们什么?
回到当今社会,我们不可避免地生活在他人编制的世界中,我们该如何安生立命?我们是否还要保存一点愚忠?
这让我想起一个了朋友空间里的一则征稿启事:《企业管理》杂志管理批判栏目征稿:拟两个题目抛砖引玉:人们热捧的“忠诚”,似乎也是个陷阱。一是忠诚于不值得忠诚的老板对员工有害;二是企业需要的是尽职而非忠诚;三是个别“忠诚”的员工对企业广纳贤才不利。
这征稿让我有些哑然。这些年来,企业的沉沉浮浮,常有老板感叹:好员工太少了。而员工们感叹:现在的老板只要钱而没有人情味了。忠诚成了一种奢侈品,人心也变得越来越不可捉摸。探讨忠诚究竟有几分意义呢?然,“忠诚于不值得忠诚的老板对员工有害”,这是我从纳兰这里得到的最大的感触。
于纳兰来说,他必须坚守自己的愚忠。宁愿皇帝负我,我绝不会负皇帝。并不因为是皇帝纳兰才会如此,他对朋友也是如此,这是他的品性圣洁的结果。其次,纳兰生活在那个社会,他别无选择,只能听命于上天的安排。而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选择的机会太多了。你想做一个大写的人,你就去当老板好了;没有机遇,你就安心做一个好员工。当然,如果你的老板对你已经心口不一了,你就不要拘泥于曾经的承诺,离开,对彼此会是更好的结局。
中国有些古话很有见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天生我材必有用;然,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我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凡事只要尽职就好,愚忠就免了吧!这样,彼此都不会因为利益而伤及彼此。这或许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美丽吧……
201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