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桑园
我的印象中,故乡曾有一道名噪一时、令江南人瞩目而流连的风景。当时,也许那是一处人工雕凿的农村绝作:逶迤连绵的群山,叠起了一层层石梯,状若埃及金字塔;石梯那沃土上,栽上了一棵棵绿油油的桑树,那就是家乡的万亩桑园,也是家乡人一个悠长而悲壮的丝绸之梦!
曾几何时,家乡人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挖山造田,惊动了当时的中央、省、地领导,《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可贵的革命干劲》的文章,就使我的家乡享誉三湘,成为江南的大寨。七十年代,学大寨赶毛田成为中国响亮的口号。中央省地领导的关爱,让家乡的父母官绞尽脑汁,一个山区发展的构想呼之欲出,“丝绸之乡”成了毛田人追求的美梦。于是乎,一声号令,四万山里人听从召唤,在连绵起伏的山头上,开始了建造万亩桑园的宏图大业。
四万毛田人的心愿,终于浇注成山沟里一道迷人的风景!
依稀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季节,偌大的山头上红旗猎猎,如蚁的人群在响彻群山的高音喇叭的鼓动下,挥汗如雨地披荆斩棘,美化家园。歌声、笑声、号子声汇成一股狂热的旋律。高中毕业回乡的我,在这山头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多个日日夜夜,那高高的山头上回荡过我代表着青年表决心的声音;那层层梯田中洒下过我辛勤的汗水;我稚嫩的肩膀上曾挤压过三百多斤重的石杠;我不大粗壮的双手曾在打凿顽石时被砸得鲜血直流……
那麻石堆砌的美丽风景,曾使我的家乡父老乡亲无比激动。一时间,中央和省地领导纷至沓来,外地学习参观者络绎不绝,区招待所终日是人满为患。之后,桑园上做了好几栋红砖瓦屋,下放知青们都集中到桑园上干活落户,享受那份集体的欢乐和荣耀。
那时候,栽桑养蚕成了故乡人的一种时尚。公社派人到浙江、江苏学习,似乎也要像江浙一样打开富裕之门。于是大队派少男少女到公社办学习班,回来就传授养蚕技术,几乎每个大队都有养蚕室。一盘盘蠕动的蚕蛹,一筐筐雪白的蚕茧,似乎使家乡人看到了未来的光明和希望。
我进城读书的第二年,家乡又建起了湘北最大的丝绸厂,山沟沟里许多难以跳出“农”门的少男少女被选到丝绸厂当了工人,热闹了好几年光景。当时,那是一个多么令乡下青年们追求向往的地方啊!
没想到十多年后,当我回到家乡,想去领略昔日的美丽风景时,这里已经风光不再。那金字塔似的万亩桑园已被山洪冲刷得乱石成堆,家乡人曾为之炫耀的丝绸厂也已经人去楼空,一片凄凉。我立在那残桓断壁前久久贮立,深深地为之感叹,为之遗憾。
家乡的桑园永远地逝去了,毛田父老乡亲的丝绸之梦,在经历了短短的一段岁月之后,终于彻底地破灭了,只留下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也许那段艰难而又狂热的岁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因此它的衰败也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