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弯弯耕耘忙
我们好多的旱地都在沙沟里,沙沟很长,从沟口到最里面,有十几里路,而我们的地,就在最里面,我们叫做沟垴里。两边是山,中间最低处是沙河,说是沙河,其实谈不上河,只有石头没有水,除非下雨的时候,漫山遍野的水汇聚到谷底,但雨过天晴,水早就从村口流过,仍然只剩下石头满地的沙河,人和架子车走在上面,一路颠簸,崎岖难行。尤其是赶车的人,真如大家所说“车户的眼,十里远”,那可要特别的小心,一不注意,就会被大石头拐翻的。好多年来,我们通过那样弯弯曲曲的石路,去播种、耕耘、收获。
因为路远,天还不亮,鸡还没叫,父亲和母亲就早已起来,准备向大山深处进发,他们不忍心早早叫醒我们,只是饭熟的时候,才叫起来,我们草草洗刷过,吃过饭,就坐上骡车出发了。山路隐约可见,星星还在眨眼,微风习习,坐在车上人还在打盹,当然父亲是马虎不得的,在全神贯注地赶车。走呀走呀,总觉得走不完的弯弯路,有时一个颠簸,人就会倏地被惊醒。终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到了山脚下,我们的土地却在山顶,那时天色已明,卸下车,扛上犁头、耧、耱、耙等,背上水和干粮,当然秋天的时候还会有西瓜的,慢慢爬山。
播种的话,只套一头骡子,骡子被夹在耧内,拴好绳子,把种子倒在斗内,父亲就吆喝着开始摇耧,我们跟在后面,用木榔头打土块,把大一些的土块敲碎。虽然父亲早就希望我们跳出农门,但也会传授耕种的技术的。比如父亲说摇耧要“紧三下,慢三下,不紧不慢又三下”,开始的时候,摇得要快,不然种子下不去;回头上要慢,要不就会撒到地埂上;中间要不急不慢,否则就会不匀称,苗出来的时候稠的地方扎堆,稀的地方空白。有时父亲乏了,歇下来抽支烟,就会让我们操作。我们总是感觉,双手扶耧,不知道鞭子放哪里,慌慌张张,跟不上趟,种子一会儿飞流直下,一会儿半天蹦下几粒,没几个来回,斗内已经是空空如也。但父亲从不批评我们,只是笑着说等出苗了你看看自己种的,别人肯定会笑话的。种完以后,还要耱地,有时是在耱上压两块石头,有时我们小孩子坐上去一个就行,虽说坐在上面,尘土飞扬,会变成“土地爷”,但谁都抢着做,抢不公还要靠父亲公平分配。坐的人手舞足蹈,站的人心急火燎。
犁地就要套一对骡子,就要和别人家合作,寻找搭档。技术要求也高,因为骡子也和人一样,有踏实的,有耍滑的,不能驾驭合理的话,其中一头就会吃大亏,影响效率不说,有时还要受伤,像是我家的土黄骡就是典型的老实疙瘩,三叔家的黑骡子脾气暴躁不说,还是个大滑头。所以对耍滑的就要经常鞭策,催促它出力;对踏实的不能加鞭,不然就会过劳。扶犁头要靠手感,手感不好,就会留下僵块,那样播种时种子很难落地的。我们有时也犁地,父亲坐在田埂上看着,想不明白的是,他总会笑眯眯地说你在什么地方没有犁透,留下了僵块,我们虽然嘴硬不承认,过去的时候悄悄用脚一踢,却果不其然。在回头上要把犁头提起来,却常常因为自己笨,犁头碰在干腿上,钻心的疼,但顾忌面子,还要忍着,不知道父亲觉察到了没。最难忘的是有时遇到下雨,父亲自己犁地,让我们钻在地边的窑洞里吃西瓜,说白了我们心甘情愿地跟着去犁地,西瓜也是很大的诱惑,父亲总是说天凉,他不想吃,让我们全吃了。犁地的时候,我们常常跟在后面拾冰草,冰草的根埋得很深,纵横交错,要牵连不断的拔起来。父亲告诉我们,冰草的生命力很顽强,它的根哪怕在外面暴晒三年,埋进土里,还是会发芽疯长的。所以我们拾上一大把冰草,都要跑出去扔得远远的,有时还要放一点干草,烧个精光。
拔田也是很吃力的,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拔法:一是站起来躬下身子从麦穗下面提,那样速度快,但时间长了腰酸背痛;一种是蹲在地上,有时也是坐着,慢慢挪动,从底部拔,那样虽然轻松些,但效率低。捆麦捆讲究的是用力的技巧,不知怎的,我的麦捆总是很松散的,有时候还会散开。每当拔到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就要把麦捆背到山下,因为远,每天回去的时候,顺便拉一车,这样田拔完的时候,留在地里的也就不多了。背着十多个麦捆,在酥软的地里我们飞奔而下。但下坡路好走,哪怕背负比较重,上坡路就难多了,即使空身走路。麦捆放到车里,抬头一看,头皮都发麻,两腿发软,何时才能爬到山顶呀。
把麦捆装到车上,可不是谁都能做好的,我们经常在半路上遇见车上的麦捆掉下来的情景,有时是整车的麦捆坍塌下来,害得主人重新装车,心里很是窝火。我们的麦捆从未坍塌过,父亲总是用绳子牢牢地把车“四门兜底”揽好。他赶车,我们抓着绳头,分别护卫在两边,父亲嘱咐我们,在难走的地方,把绳子拉紧了,别开满满一车,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平衡作用,用他的话说就是“车怕一毛拉”。不过我们多次试验,确实管用。遇到下陡坡的时候,父亲还要拴上用柳条编织的“捞捞子”,上面压上土,拴在车轴上,这样相当于车朝前走,后面还有一定力量反方向拉,防止重车超前催,骡子承受不住。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我们抢着坐上去,有一种穿云破雾的感觉。
虽然山路崎岖难走,劳作艰辛异常,但我们的山地除非个别年份,大多年成,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在那时来说比较丰厚的回报,滋养着我们贫困黯淡的岁月,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很多东西,表面上来看现在没多大用处,但积淀在心里的,却是永远不能磨灭的。山路弯弯,岁月悠悠,往事历历,汗水和笑语依然在那里闪烁、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