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话说假期,无边漫谈

话说假期,无边漫谈

2013-10-22 14:55 作者:yry 阅读量:35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这句亘古垂询的话,流传至今。人,从入学的那一刻起,到止学的那步终。

人就无时,不在面临“放假”二字的时时到来。

如最为常见学期假“寒假、暑假、法定假”等。

都是对“放假”二字的总括。

放假了,同学们也就临行着,应该依依道别了。

每一次的道别,也就意味着要长时不见,或是期许着再度聚首。

孩童时的烂漫如此,更亦是成人,也就可想而知、不言而喻,成人更是一种重情而又理性,较为念故的人。

一年中,放假时节、风俗很多。

如读书时有“儿童节、青年节、劳动节”,再如成年后又会有“清明节、建军节、国庆节、元旦节、春节”等都是节。

不同的节假,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节假。

每当,经由一次假期的革新,就如轮回一季的树木。以不同面貌,呈现出新的变蜕。

花亦如此、树亦如此,人更亦是如此。

唯有,在念书时代的放假,才是对有着昔日人聚操场的繁茂,而进行一种影音播放的回顾与怀想操场的一花一草一树木。

但尽管,有着放假游玩、尽兴的乐颠,但也不可太过得意而于忘形,却不知世俗。

为此,为避免于,再出类似的过失而致使于玩兴不足,自古就有不得不,常以各种式样的类似名言警训,在告诫着人生路途休假、游玩着的人们要能懂得“知足常乐、控欲才能,有所进步”。

记得,曾经看过一则名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流传经久。

但对于,这样一个典故,除在孩童是时代的书上或是收音机里,听到看到较多外。便无再有,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它的另一呈现方式存在。

当后来的一天和同事朋友外出旅游时,才在无意间看到了,有这么一尊雕像伫立洞中。有这样的传说,不只是在广播或是书上,才可以看到。而是,在现实中,也能见到它的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的凸显暴露。

记得那时的自己站立在,那尊渡染着有些略带呈粉,又为深橘的红色雕像前,久久的端详着它的面庞,看盯着那两只凸凸的眼及高大的身姿,就给人有一种不寒而栗之感,让人无不觉得那是一种默默无声的昭示,前来观瞻游逛的人“心要知足,知足常乐”否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又一典故。

或许,这只是一种传说。更或说,它也只是古人们,出于一种对人性原始本然的告示,以起到警醒前来观瞻的人们要引以为戒,不可再为导演出重蹈覆辙的过错。

对于《人心不足蛇吞象》这样一个典故的传说版本有多种。但是,现目前能在网络搜集的也就这么两种(现摘引于网络如下)。

其一:相传宋仁年间,深泽某村,一家人只有母子两个人,母亲年迈多病,不能干活,日子过得很苦。儿子王妄,三十岁,没讨上老婆,靠卖草维持生活。

有一天,王妄照旧到村北去拔草,拔着拔着,发现草丛里有一条七寸多长的花斑蛇,浑身是伤,动弹不得。王妄动了怜悯之心,便小心翼翼地把它捉拿回家,冲洗涂药,一会儿功夫,蛇便苏醒了,冲着王妄点了点头,表达它的感激之情。

母子俩见状非常高兴,赶忙为它编了一个小荆篓,小心地把蛇放了进去,从此母子俩精心护理,蛇伤逐渐痊愈。小蛇也长大了,而且总象是要跟他们说话似的,很是可爱,母子俩单调寂寞的生活中增添了点小小乐趣。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妄照样打草,母亲照样守家,小蛇整天呆在篓里。忽一天,小蛇觉得闷在屋子里没意思,爬到院子里晒太阳,被阳光一照变得又粗又长,象根大墚,这情形被老娘看见了,惊叫一声昏了过去。

等王妄回来,蛇已回到屋里,恢复了原形,着急地说:“我今天失理了,把母亲给吓死过去了,不过别怕,你赶快从我身上取下三块小皮,再弄些野草,放在锅里煎熬成汤,让娘喝下去就会好。”

王妄说:“不行,那样会伤害你的身体,还是想别的办法吧!”

花斑蛇催促地说:“不要紧,你快点,我能顶住”。

王妄只好流着眼泪照办了。母亲喝下汤后,很快苏醒过来,母子俩又感激又纳闷,可谁也没说什么,当王妄再一回想,每天晚上蛇篓里放金光的情形,更觉得这蛇非同一般。

话说宋仁宗整天不理朝政,宫里的生活日复一日,没什么新样,觉得厌烦,想要一颗夜明珠玩玩,就张贴告示,谁能献上一颗,就封官受赏。这事传到王妄耳朵里,回家对蛇一说,蛇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几年来你对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总想报答,可一直没机会,现在总算能为你做点事了。实不相瞒,我的双眼就是两棵夜明珠,你将我的一只眼挖出来,献给皇帝,就可以升官发财,老母亲也就能安度晚年了。”

王妄听后非常高兴,可他毕竟和蛇有了感情,不忍心下手说:“那样做太残忍了,你会疼的受不了的。”

蛇说:“不要紧,我能顶住”。

于是,王妄挖了蛇的一只眼睛,第二天到京城,把宝珠献给民皇帝,满朝文武从没见过这么奇异的宝珠,赞不绝口。

到了晚上,宝珠发出奇异的光彩,把整个宫廷照得通亮,皇帝非常高兴,封王妄为近臣大官,并赏了他很多金银财宝。

皇上看到宝珠后,很赏识,占为已有。西宫娘娘见了,也想要一颗,不得已,宋仁宗再次下令寻找宝珠,并说把丞相的位子留给第二个献宝的人。王妄想,我把蛇的第二只眼睛弄来献上,那丞相不就是我的了吗?于是,到皇上面前说自己还能找到一颗,皇上高兴地把丞相给了他。

可万没想到,王妄的卫士去取第二只眼睛时,蛇无论如何不给,说非见王妄才行,王妄只好亲自来见蛇。蛇见了王妄直言劝到:“我为了报答你,已经献出了一只眼睛,你也升了宫,发了财,就别在要我的第二只眼睛了。人不可贪心。”

王妄早已官迷心窍,那还听得进去,无耻地说:“我不是想当丞相吗?你不给我怎么能当上呢?况且,这事我已跟皇上说了,官也给了我,你不给不好收场呀,你就成全了我吧!”

当他执意要取第二只眼睛时,蛇见他变得这么贪心残忍,早气坏了就说:“那好吧!你拿刀子去吧!不过,你要把我放到院子里去再取。”王妄早已等待不得,对蛇的话不加分析,一口答应,就把蛇放到了阳光照射的院子里,转向回屋取刀子,等他出来剜宝珠时,蛇身已变成了大墚一般,张着大口冲他喘气,王妄吓的魂都散了,想跑已来不及,蛇一口就吞下了这个贪婪的人。

再有,另一种说法,又要更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些。但不管怎样的说法,都不乏所指的就是一点“人要知足,方能常乐”。

相传“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来历(摘自网络)。

是在古时候,有一樵夫,孤身一人以打柴为生,秉性善良。

有一天,在上山的路上看见一条受伤的蛇,慈悲大发,于是脱下衣服小心翼翼的把蛇包裹起来,带回家中,治好了伤,就把它当做宠物养了起来,闲时当个说话对象逗逗乐子,蛇也很通人性,日子久了与蛇也有了一定感情,越来越舍不得放回野外。

随着日去月来几年过去,蛇逐渐长大,原本偏食肉类又加之食量越来越大,樵夫感到负担不起。

同时,也动了成家的念头。终于有一天,樵夫犹豫不舍对蛇说:“你已长大,我也养活不起你了,我已经为你找了一个山洞,晚上趁夜色我把你送到哪里,你要学会自己打食吃,我也会经常去看你”。

蛇点了点头,表示愿意。当晚,把蛇送到山洞后,又给蛇一个约定,以在洞口跺三脚当做自己来了的暗号。

樵夫不久成了家,继续以打柴为生养家糊口,的确践行前言,经常去看望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十多年之后,樵夫的儿子也长成大人,子承父业,父子俩一块打柴的时候,常常见到蛇之后,父亲总是一遍又一遍给他讲述自己和蛇的故事。

看到蛇一年一年长大,樵夫也年老体衰的爬不动山了,就把经常看望蛇的承诺,交代给儿子传续下去。

斗转星移,冬去春来,又过了不知多少年,樵夫的儿子有了儿子——儿子又有了儿子,生生不息。伴随着一代一代人的生老病死,樵夫对蛇的救命喂养之恩,其家庭与蛇结缘的传说,已经成为十里八乡闻名的传奇故事,当初的承诺也定格成祖训,而幸运的蛇也已经修炼成为一条吞云吐雾的巨蟒。

后来,到了有一个樵夫的后代叫“象”的时候,当地有一个富甲一方员外的千金小姐得了一种怪病,到处寻访名医久治无效,已经奄奄一息,有一天来了一位江湖郎中,看问把脉之后,开了一剂药方,并说务必要四两蟒蛇肝做药引子,才能发挥奇效,起死回生。

可救女儿的命迫在眉睫,一时哪里能弄来这东西呢?员外十分着急,就在城里四门贴招子,许诺谁要能三日之内办到四两莽蛇肝,治好女儿的病,不论年龄大小家庭贫富,就将女儿许配与他,并陪送一半家产。

消息传到“象”的耳朵,“象”灵机一动,喜出望外自己好运发财的日子到了,就找到员外家许下诺言。

然后,就往蛇居住的山洞奔去,站在洞口按照祖上传下的暗号剁了三脚,蛇听到之后就探出头来,“象”就把事情的原委和央求说了一遍。蛇早已就有知恩图报的意念,苦于没有途径和机会,听了之后不加思索点了点头,然后张开大口,“象”急忙钻了进去,找到肝脏处估摸着一刀下去割了一块,顿时感到了蛇身的一阵痉挛,就匆匆的钻了出来,看到蛇合上嘴紧咬牙关疼痛难忍的样子,说了几句表示感谢和歉意的话,就离开山洞口下山,满怀喜悦一溜小跑奔员外家而去。

小姐的病终于转危为安,不久逐渐痊愈,员外在高兴令爱的病逢凶化吉外,还欣喜即将成婚的女婿家庭虽贫寒点,与自己的女儿年龄却挺般配,不但答应当初的承诺,还特许房子、田地和其他家产由女儿女婿任意挑选,不久就择了个黄道吉日给二人完婚,了却心事。

“前人栽树,后人歇荫”,“象”依靠祖上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功德,一举成了暴发户,良田好地,深宅大院,骡马成群,牛羊满圈,男仆女佣,来往如梭,娇妻又如愿以偿生了个儿子,一年之中命运变化如梦幻一般,邻里乡亲在传说着他的“蛇腹取肝”富贵险中求惊心动魄故事的同时亦不免的羡慕不已,而他本人也为自己走的这步险招成功颇洋洋得意之中更加几分自信。

“春风得意马蹄轻”,物质面貌决定精神风貌,“象”充分享受到了财富拥有的滋味,但也深知人上有人、天上有天,人生还有更高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光祖耀宗的台阶,隐隐约约更炫目的人生风光在他的奢望中占据了位置。

翘首等待,梦寐以求的机会终于又来了。无巧不成书,当朝正值妙龄的公主也得了怪病,宫中的御医都没了招,把一个民间郎中请进宫,看了之后开了个药方,同样需要四两蟒蛇肝。急中难求,皇上就下诏,在全国张贴皇榜,告曰谁若能办到四两蟒蛇肝,治好公主的病,就招为驸马,并封官加爵许以朝廷要职。

“象”正好在城里办事,看到了皇榜,怦然心动,破釜沉舟再赌一把的欲念,驱使他毫不犹豫的伸手揭下,看守皇榜的官差,就马上拉住他去见了县官,问明何方人士,并告知揭了皇榜,逾期不能交差,可犯欺君之罪,非同儿戏,“象”就将自己曾经的蛇腹取肝的壮举向县官显耀讲述了一遍,然后签下文书,摁上指押,离开县衙。

回家的路上随着兴高采烈的心情被一阵阴影袭来,两条腿也顿时觉得沉重起来,蛇腹取肝毕竟不是上山打柴,一厢情愿如果被蛇拒绝,交不了皇差,误了公主的命必是死罪一条,毛骨悚然彷徨后悔之后,深知事已至此骑虎难下,只好硬着头皮回到家里,瞒着妻子,拿着刀子、壮着胆子往山上奔蛇洞而去。

来到蛇洞前,照常剁了三脚,蛇又探出头来,欲望的迫切和失望的恐惧使他的双腿不由得跪下去,向蛇哀求救他一命,蛇莫名其妙,“象”就如自我谴责般的将如何一时发昏冲动揭下皇榜,以及皇榜内容,若交不上差的后果讲述一遍后,又振振有词的声言,祖宗世代贫穷,以打柴为生,你历历在目,此举也是为了扭转乾坤,为祖宗争争光。希望你能看在告慰祖宗,在天之灵的份上,再成全一次。说毕似乎不由自主连磕三个头,乞求蛇说救了他的命也等于救了他的全家,德高无量,必能修成正果。

蛇深知“象”的这一刀下去,自己又将面临一次剧烈疼痛,甚至生死边缘,但又一次想起其祖上对自己的恩典,没有当初哪有今天,又看了一眼“象”可怜巴巴乞求的样子,在一种十分矛盾心态下,慈悲感恩终于占了上风,于是就张开了口,让“象”钻了进去。

“象”如上次一样摸到了肝脏处,说时迟,那时快,一刀下去就急忙掉头往外钻,刚钻到蛇的喉咙,蛇全身一阵痉挛抽搐之后,倒吸了一口凉气,合上了嘴,咬紧了牙关。

“象”再也没有出来了。“象”的突然失踪,引起家庭的一片混乱,在人们猜测纷纷纭纭的时候,官差来到家里,真相大白之后,不祥预感由然而生,家丁和邻里乡亲纷纷上山寻找,无影无踪,最后的判断可能被蛇吞没了。

而“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劝世经典也从此传扬开来,流传至今。

编后语:本文根据民间传说编写,为了提高可读性本博在情节上添加一定的构思,不妥之处望诸位博友不要见笑。

“人心不足蛇吞象”作为劝世名言,各地流传的版本不尽相同,但劝人知足常乐和某种意义上守本分的宗旨是一致的,其蕴含的哲理教育启迪了历史一代又一代人,对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意识的正确引导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能自律和自我节欲,不干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或得步进尺自取其咎和败道,比求神拜佛保佑自己贪污腐败、杀人越货不发案在实效上,是无以伦比的。

总之,“人心不足蛇吞象”凝聚的丰富文化内涵,早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百花丛中的亮丽一朵,成为我们相互劝说和自我鞭策,做人处世谋事的法宝之一。

其实,不只是这些古老的典故,还有一些现当代的故事或是著作等,也都是在告诫着人,要以着一颗知足、善念的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点滴,才能给他人也是给自己,带来欢乐开心生活的每天。反之,贪婪越大,失却越多。

如典型的“鱼夫和金鱼的故事”、“厨娘与纺娘”等故事寓言,不也是一种喻人警言立世的写意生活体现吗?

相关文章关键词

《话说假期,无边漫谈》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