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这一叶扁舟
夜,渐深渐静了,却恍恍惚惚又听到窗外虫鸣蛙呱的歌声。突然将刚刚困意变得全无,记起了现在已又是一个端午,而心又起了莫名的涟漪,荡起微微的静思。如一叶扁舟在宁静的清水池中,随着缓缓的夜风,轻轻地晃荡,将浮映在水中的夜光推起一个个圈圈微波。是的,今夜是又要失眠了,是平静的失眠,全是说不出的滋味,唯有好好的享受一番。不慌不忙的,我将躺卧的身躯仰坐了起来,倚靠在这寂寥的床头边,点燃起一支香烟.....
端午节,在记忆里总是那么的明显,?藏了多少回忆,是回不去的往昔。那些回忆,很清晰却带着些许的乏黄。粽、插艾、龙须水等等,还有这些年在他乡的端午节故事,所有的一切再次浮动在思绪的前沿。
故乡的粽,并非这外头的粽,那是一种独特的粽,也叫栀祭。后来在网上搜了一下既然叫“凉粉粽”,估计是因为有几分似凉粉吧!在山清水秀的故乡的端午节,制作栀祭“凉粉粽”,也就是既可做祭拜祖宗的供品,又可做一家老少的时令保健食品,一举两得,所以流传至今。(《本草纲目》曰:栀子有清热泻火、除烦解郁、凉血解毒的功效。《潮汕百草良方》则说:“味苦、性寒、无毒、根味淡。内服清热利湿、利尿、除烦、凉血止血、散瘀”。)至于做法,看着比较复杂,少少栀子水与糯米粉拌成糊状,盛于垫有炊巾的蒸笼中,猛火蒸制成形。制成的栀祭微带棕黄色,其实那粽没放糖,并没什么味道的,吃起来倒是有些许的微微甘苦,又带点奇特的香。吃的时候,通常都是用纱线拉割成薄片,粘上些许白糖。嚼起来,能听到白糖咯吱咯吱的响,于是这便成了年少时吃粽的乐趣。更有趣的,是会把吃“栀祭”又称为“吃壮”,寓意吃了身体强壮吧!关于吃粽的故事,在故乡有这么一句俗语“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旧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盛夏,气温自然高了,也热了。在这岁月的长流中,我已经记不起有几年没尝到这有趣的“吃壮”了!在这外头,现在取而代之那包裹着竹叶的粽子(故乡叫它为粽球,很好听的叫法)...
在故乡的端午节,“插艾”也是一个远远的流传,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我的记忆里,它永远都显得那么的青翠怡然。那个时候,母亲会一大早前去神庙那里,敬拜好那地头老爷,便在那庙后摘“艾”,其实那是一种树,至于叫什么我也记不起了!回到家里便是插于门眉、窗边,悬于堂中、床头。记得我年小的时候也曾经去摘过,那时天地之间的空气是那么清洁,童趣的我总是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好玩,并不会问那么多,只知道插着能辟邪保平安罢了!
说起“吃壮”“插艾”的趣味,更让我更觉得有些搞笑的是“龙须水”了。
说到龙须水,那可就一大搞笑的笑话了,那是我这么久以来唯一次去取过龙须水,每当到了这端午便又是记忆犹新!传说五月初五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而其实,在我的思绪里并不是这般的,我倒觉得这一天处处在赛龙船,龙族们会一大早出来透透人间空气的时候,蜻蜓点水般的把那胡须在水中一划而过,便成了龙须水。
那一年端午一大清早,母亲叫我去古井取龙须水,那井在一个叫“猪蹄堆”的小山头,那是一座充满我童年趣事的小山头。那一路,绿油油的稻田,在大清早的馨风中,散发出些许淡淡的稻花香。周围一切都是绿的,田沟里静静的躺着清澈的明水,那是在雨后的清早,去打水的人却还未遇着。那井,不算深,但足以有七八米深,成方边长米五长正方形,井壁是方石块垒起来的,井口比地平略高五十来公分,是四长大方石周成的井口。说也是巧,那不是我第一次去打水了,却偏偏把打水的桶儿掉到了井底。我承认我是个急性子的人,那时也没去想太多,就直接顺着井壁的石缝攀了下去。可是桶已在井水之底,我也不加思索,便伸着腿,很爽快地就把那桶儿用脚丫勾了上来...又不慌不慌的攀回了井口上。龙须水,被我沾污了吗?还好我是属龙的。至今每到端午节便觉得那是一大搞笑的回忆!
“又是佳节端午日,龙舟满载民族语。吾心似粽包紧密,蕴藏思亲念友绪。”这几年前的我的句子,再次萦绕在这夜里头。而在这外头这些年的端午,有些人有些事也已占据了我对端午的回忆,只是不知再从何言起,能做的是在这夏夜里,一个人静静的回忆着。我知道,我需要一颗淡定的心去面对更多的事情,感恩那一池清水教会了我最多,就为那空白的约定相信有来生...
这些年每一个端午总会让我记起这些回忆,那犹如这外头饱满的粽子,一年又一年亦是饱满,推动着记忆的扁舟一直向前。
这端午,我又是一个人在他乡,犹如一叶扁舟,梦想有一天成为在雷鼓声中冲刺的龙船,最后兴兴奋奋的高声呼喊着回到水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