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旅太原云游五台
为了能完成任务量又再次前往山西太原,云游五台。这一旅,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吧!因在烦忧和沉重压力之下,我总是向往着一种超凡脱俗的世外生活。也许,旅行就像短期的逃亡,从眼前熟悉的生活中抽身而出,转身到了一个新鲜的环境,遇见全新的人,经历全新的事情,也许,是对新鲜和未知的神秘有一种探索雅趣,可以暂忘了一切愁闷!而融入欣喜的游玩心境。
我乘坐了山东航班SC480307:00_从厦门至太原的班机,去实践着自己思索的遥想。虽然早起有一点不习惯,但背起行囊来,却有一种体验新的心情。
飞机准时地到达山西省会——太原,大家随着一位穿着当地的盛装礼服来迎接我们的小姐,上了一辆专用车,一起前往酒店。午餐后,赴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五台山古时也叫紫府山,原为道家神仙方士所居。佛教走进五台山,相传是在东汉永平年间。较为明晰的历史是在魏晋时期。当时我国的佛学巨子道安,辗转至太行恒山(河北平北)建寺弘法,使佛教渗透到五台山。五台山又称清凉山。相传,是唐朝的武则天确定下来的名称,她是根据《华严经》中文殊在“清凉山”讲经的说法,因为五台山是高原,海拔在3003左右,台顶高入云霄,气候严寒,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冬冰夏上.故称“清凉山”。
五台山位于五台县东北部,东临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接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北依恒山,南拥中原,环基250公里。境内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巍然环护,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而起,巍巍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山,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
它始兴于汉明帝时期,唐代曾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内中寺院多达州360多处,主要有佛光寺、显通寺、南禅寺、龙泉寺等。精美的建筑、玲珑的雕刻、逼真的塑像和彩画遍及各寺。其中塔院寺内高为54·37米的舍利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罗苍寺和菩萨顶被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它们带着与生俱来的神奇,和时光一同生长,给人世间在禅城里滋生梦境的幻想,让迷惘的红尘还一分安慰。
我们的车在峻峭明媚的风光中行驶,匆匆地赶赴这明净韶光的风景。绕过了一山复一山,山山重重叠叠,绕绕上驶那险峻峰峦,渐渐地,眼帘中映出了雄浑博大的历史纵深的佛家圣地——清凉五台之一的东台。
东台也称望海峰,台顶海拔2795米,顶周长1.5公里。它位于台怀镇东15公里,山中蒸云寝壑,爽气浮空。远望其山形,脉络线条,从山脊到底,略呈犹如一条耸立的巨龙,因俗称青龙山。。“登上东台顶,极目到海瀛”。在东台顶望云海日出,领略着宇宙的壮丽,因此而得名望海峰。
车盘绕而上,行到东台东畔的阳岩下,这有一处闻名的圣迹,金刚窟,它是一个神秘的洞窟。佛家说这是菩萨和神龙居处的灵宅。夏不化冰,寒气凛冽,吐纳云霞。相传之宋宣和八年,代州牧赵康弼在真容院慈化大师的陪同下,游了此洞。他们从洞中出来,见洞口有一个奇异的僧人,便戏谑说:“我们已经从洞中出来了,大师为何不进去呢?”那位僧人听了之后言道:“我能够进入一尘遍游世界,何况这个没,洞呢。”遂大步入洞,再没有出来,只留了一顶斗笠在洞口。后来,人们以为是神僧显圣,便在东台北麓500米处,建就高有5米,为通身青石彻就的覆钵式喇嘛塔塔,而将斗笠藏于塔中。这座笠子塔,它收藏着这神奇的故事,是东台的一灵迹。
走到不同的景点都有不同的神奇的故事,话说,神圣万能的菩萨,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沧然人生呢?相传:文殊东来弘法时,五台众生只知有观音,不知有文殊,文殊落脚多时,连一个信徒也没有。聪明的文殊便至普陀山请观音来五台看日出。观音道:“我身居南海,天天都见海上日出,有什么稀罕的?”文殊回答:“你看的是海上日出,我请你看的是云海日出,地不同,景亦不同。”观音见文殊说得有理,且一片诚心,便答应了。这一天,文殊在东台顶迎候,观音驾着祥云飘6落下,将草坪踏下一个凹形,这就是观音坪的来历。文殊于是请观音坐在一块石头上看日出,这块石头就是留存到现在的观音石。却说观音看到的云海日出大不相同,心中欣喜,文殊趁此说出了自己的苦衷。这时,正好山下有一人家逢灾祸,观音立即化成老妇前去解救,那家人感激万分,观音便说,她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派来解救的,以后有什么苦难,只要称念文殊法名就可得到解脱。从此,五台山便名副其实地成文殊的道场,山间的庙宇都供奉着文殊的佛像。他身呈紫金色。形如童子,五?冠其项,左手拈花,右手执剑,以智性的禅思、慈悲的佛义度化世人。
蹬上了这若鳌背的东台顶端,用缓缓的信步,携带禅意的心境进入了望海寺。望海寺建于的隋朝,元代再行重建,明朝嘉靖年间又重修,内供石雕聪明文殊。近年来,又新铸聪明文殊铜像。新建的九品莲花殿,直径21米,高23米。看着这金壁辉煌的大殿,诸尊佛像,栩栩如生,庄严明俊。有一种慈悲滋善的意境,用着禅定净化来往过客的灵魂。每一个乘风而来的香客,点起那轻烟起荡的香火,听着优美婉然的梵音,会让你灵光乍现,或许忧烦不能参悟的许多凡尘俗事,只在这间会幡然醒透。面对相看的文殊菩萨,会为你打开人生那道尘封的心门,让你知道,人生本来是苦海,看破成自然,释怀行走明月清风。
走出了这殿宇,我们又行色匆匆地奔驰另一处风光五台之南的南台,南台又称锦绣峰,位于台怀镇南12.5公里,台顶海拔2485米,顶周长1公里。从车窗远望这山形,犹如骏马静卧。然而,当我们上到了山顶,映入眼里却酷似覆盆。它不与其他台连在一起,独为一峰,孤立耸峙。这座秀丽的山峰,由于海拔低于其四台,气候也迥然不同,因此,烟光凝翠,奇花秀草覆盖于千峦弥布,故称锦绣峰。
行走在这世间秀丽明媚的风光里,身置这万法天然的禅境中,灵魂清静明了,任你携带怎样肆意烦愁的思绪而来,纵使风云万端也会变得平静从容。
走进这位于南台顶上的普济寺,它创建于隋,重建于宋,明朝成化年间再修。寺中有万历和康熙年间重茸的碑记。寺内三间前殿,供脱纱弥勒佛,正殿为五间文殊殿,殿前有文殊画像碑。后殿三间石窑洞中,内供“一佛二菩萨”石雕佛像,其中的石雕普贤做工精细,为宋元遗物。它的主要之殿为三佛殿和后殿,三佛殿内主供三世佛,后殿主供庄严的智慧文殊。尊叩这意态万千的佛像,纵有千言万语,也抵不过佛祖的拈花一笑。世人眼中的营营功利,在佛祖不过是云中富贵,纸上功名。但来往的人们在此停留叩拜,是否能参透一点佛法,了悟几缕禅心?而明朗行走世尘。
走出了佛殿,蹬阶而上寺东高处,还有一座石砌普贤舍利塔,高有16米,雕琢古朴,内为木构,设有旋梯,登上顶端,眺望着这南台的景色,,聆听着净世的佛歌回响在这仙景飘荡。让迷迭的思想随着清冽的山风拂醒。让浮躁的灵魂走向沉宁,合撑诚求:诸佛圣神,还我开心幸福,企愿微弱而璀璨的生命走向平实。
走完了这里所有的殿宇,带着半醒半梦的禅意离开南台。下一站该走的是西台。西台位于台怀镇西13公里,台顶海拔23773米,顶周长1公里。西台的山形,远望犹如一只开屏的孔雀。它又称挂月峰,相传,古时的僧侣高士,常常在此深山佛地中闭目冥想。夜深之际,他们从禅境中脱出时,忽而抬头向西望去,一轮皎洁圆月就挂在西台峰巅。山峦静谧,月色的银辉洒落下来,把一个文殊灵境点化得无比幽美清净。而这境界,正是他们日思莫暮想的那个迷人的西方极乐世界。因佛家常以月光作为佛和菩萨的照应,“大大法西而来,圆融无碍,光明如镜,照彻人心……”由此僧侣们而联想于是西台的这一胜景,就被描述成“月坠峰巅,犹若悬镜”。这么来西台从此吸引了许多迁客骚人对西台产生了美好的遐想,常临游览胜外,夜宿在此。领略那一种“千峦朦胧,一峰耸立,月挂其上”的意境。因此而得名挂月峰。
步入西台的法雷寺(意指佛法如雷)内供狮子文殊(狮子本为文殊坐骑,表示文殊说法如狮子吼,意喻佛法威猛无比。)法雷寺于明清、民国年间多次重茸,并增建石窑洞数间。后大殿和文殊殿为现有建筑,殿中新塑狮子吼文殊铜像。它的殿堂没有南台和东台的美观,但它让人怀有最原始的佛家圣地,好似经历多少岁月的辗转浮沉起落的沧桑而顽强存在,殿内的尊尊圣佛庄严而端坐。纵算历经岁月的变迁,积满时光的尘埃,也能平和地闲看对春花冷落,惯看秋月消残。
对于会高原反应的我还是坚持而上这最高的一台——北台。北台称之“叶斗峰”,台顶平广,顶周长2公里,山巅呈马鞍形,佛教喻其状为一身双头的共命鸟。这座山峰,就是台怀镇北20公里的华北第一高峰,海拔3058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中国原先就是道教,五台山在古代就是道教育的领地,道教中的北方神名叫叶光纪,故归北方神统辖的北台就取了其中的一个叶字。还有斗字,它是取意于北斗七星的勺形星座。因北台非常高峻,往下看,巅摩斗勺,由此故名“叶斗峰
车盘山而绕上行,驶上层层高山奔驰,望着窗外,一路将风景寻寻觅。
都说高处不胜寒,可只有登临高处,才可以看?一山复一山,群山起落,高峻崔巍,气势雄壮,满目的高原草甸,把高山一遍酿造碧绿油光,如同一幅浓淡有致的水墨画。走过“华北屋脊”的汉白玉石碑坊,在这一派平缓广阔的山峦之上方,兀然又起一山,正如是:此来已穷千叠嶂,到顶又有一重山。又眺望上方,突兀峻拔,雄浑壮观,高波一侧,陡然直落群山深谷,这样的体魄不凡,就是令群山仰望的北台了。
登上这崔巍壮丽的北台顶,站在海拔比五岳之一的泰山高一倍多的地方极目四望,东面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北可眺望到百多公里处的大同市,脚下则是群山万列,,千峰万峦涌动着依次远去,尘寰间则是茫茫渺渺,,我伫立在此处浩瀚无垠的天地间,不知道是生命造就了万物的神奇,还是万物酝酿了生命的神奇,顿感自身微茫之感.
这里的气候很迷幻,忽阴,忽晴,忽风,忽雨,雪冰同存,云蒸霞蔚,终年处在云雾之中,故又称云雾山。
当翻腾的云烟弥漫过来时,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要光临的庙宇古刹——灵应寺,它建于隋朝,明朝隆庆年间曾修。寺宇颇大,明建七间石碹正殿,内供无垢文殊(取清净无垢之意),五间正殿并左右伸出的各三间偏殿,皆为汉白玉仿木构筑。看上去一色纯白,庄严圣洁,无垢文殊端坐殿中,以佛法和佛的悲悯度尽众生,解了世间疾苦。佛法本是一种超凡意境,倘若你悟得了其间的精深绝妙,在人生如流的风景里,他可以让已经老去的再度年轻,让不能回头的再度重来。
身处在这万佛悠然的五台山,这清凉如水的圣地,如是一段人生驿站,如是灵魂的居所。因醒悟会让相逢有着空灵的明净,让离别有着禅意的清醒,让得到有着闲雅的淡定,让失去有着智性的平和。
感受了世外圣境的神奇,借下佛光的普照,让我们穿越奇峰险峻,用释然的心境离开,再奔行于中台。中台位于台怀镇西北10公里,海拔2894米,台顶平广,顶周长为了2.5公里,山顶状如雄狮,巨石块堆积,细草层层叠翠,故名翠岩峰。
中台顶巅峦雄阔,气魄宏大,处于五个台顶中心。为五溪发源之处(二溪注入清水河,三溪由西台入滹沱),又为一脉相连四台的发脉之祖。有雍正为诗:“”五朵清莲簇翠环,峨峨一朵涌中间。”
一路逶迤行走,行走在这细草铺绿,宛如翡翠织就。行走在这一片的石头海洋,一眼望去,宛若是涌动着波峰尖尖的石头海浪。
步入了这胜景内,它还是兴建于隋朝,重修于唐朝,明弘年间玉禅师再建。正德七年,梵僧杂而只坚奉命再建,武宗赐名“演教”(取文殊在此说法之意),康熙第二次朝山来此赐银再茸。现存有主大殿——“演教寺”五间文殊殿为窑洞式建筑,殿后又五间歇山式文殊殿,主供孺童文殊(据说为文殊本尊),顺着历史幽深的巷陌浩然寻去,那条通往汉唐的路径云游了甘露泉、西天洞、玉花池(唐建古刹,仅留遗址),梵音缥缈在这半山间的石洞回绕,这有深16米,高约13米,宽约20米,的佛洞,内供佛祖,洞顶有山泉水渗滴,叮咚有声。如伴奏佛歌。
身置这五台胜境,看烟光凝翠,明霞似锦,雾霭浮云,峰峦坠月,让你临高而不知寒凉,处幻境而不觉虚渺。因为这仙景让你彻底地沉醉于梦境,梦里你是灵山仙客,好似不尝那人间烟火,再不受那红尘情缠烦忧,梦里你佛禅释然,愿看尽人间寂寞。看尽云聚云散,花开花谢,让曾经错过的故事寄存在流淌的光阴里,让迷离的梦还有清风明月。
朝完五台山的五个台,大家坐上缆车到了一个小朝台“黛螺顶”据说是乾隆皇帝的“小朝台”它位于台怀寺庙集群区之东的一个小山峰,高度约400米,依偎在东台一脉而下的碧山秀屏之中,其峰突出,远观近视,形如大海螺,故称大螺顶。每到春夏,满山披绿着青,阴翠欲滴,尖尖峰顶,郁郁吐黛,故又名黛螺顶。黛螺顶。峦回谷抱,时有浓雾白云于山间生出,飘游流动之时,沾绿惹翠,其依依秀色,袅娜风韵,婉如蓄思含情的少女。
来到了这秀逸的青峰,进入了乾隆皇帝的皇家寺院,看了寺内的碑记,它始建于明朝的成化年间。寺宇初名为佛顶庵,明万历和清康熙、乾隆年间都曾重修。因为乾隆,黛螺顶才建立了小朝台道场,成为五台山驰名的一处“小朝台”的地方(佛顶庵也随之改名为黛螺顶)。
它的寺宇规模虽然不大而殿宇却是华美雅致,布局严谨规整,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大雄宝殿。一进寺门,有一座六角重檐尖顶的旃檀殿、、亭柱重檐玲珑筑就,匠意不俗,独具一格的建筑。
它主供呈站的旃檀佛像,韵味古雅。旃檀殿后“小朝台”就是第一圣殿五方文殊殿,殿为单檐歇山顶,面宽五间、四出廊。殿中所奉,即是乾隆皇帝在此朝拜的五方文殊,五文殊通体金色,各呈姿态,中为中台孺童文殊,左为北台无垢文殊,右为南台智慧文殊,左右佛坛上分别为东台聪明文殊和西台狮子吼文殊。这五方文殊,不仅体现了文殊菩萨完美的内涵精神特质,而且是“到处现身宠佛法,闻声救苦偏婆心”的多种身像。五方文殊殿前有一个碑亭,内中就是乾隆写的御碑。黛螺顶的后殿,为五间单檐硬山山顶大雄宝殿。殿前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围粗九尺,俏拔挺立,直入蓝天,这就是乾隆皇帝在诗中说的“阶下千年不老松”(唐朝法念修行处)。
别了这座雅致俏丽,花木吐翠,背隐青山,徜徉高处。别有怡情的美丽小朝台后我们俯拾而下又到了另一处景点——善财洞。
善财洞是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上善财洞”大智路267级台阶处,坐东向西,红墙高筑,势颇险峻,呈带形建于悬崖绝壁之上。红墙之下,花树蓊蓊郁郁,泉溪涓涓细流,有一种闹中偷闲的情趣。寺中数楹殿堂一字排开,殿前数株青松挺秀拔高,寺左一泓山泉叮当有声,寺中自北而依次有大雄宝殿、文殊殿华严三圣殿各三间,分塑横三世佛、文殊、宗喀巴、莲花生大师等佛像。殿之左边,依傍岩壁,分呈两洞,第一洞供奉观音菩萨,泥塑贴金,金光焕彩。第二个岩洞即为善财洞,洞内供奉善财童子,姿态谦和,童趣天真。
佛教传说:“善财童子是古印度福城长者的五百童子之一,由于前世广修福德,出生时金光满堂,地下滚滚涌出七珍百宝,故名善财。这里还有一处名为“下善财洞”。它是当时清朝诸帝来此朝山的驻地,可见得有拴马桩,还可以寻觅当年皇家眷属朝山歇脚的脚印,因此说善财洞在清朝也曾辉煌一时。
朝完此景,依依而下,回眸远望,那镶嵌在黛螺顶山体中部和脚下的善财洞,宛如菩萨的罗带和裙裾下摆上织绣的花边,在苍松翠柳的掩映下,更加秀丽。这有出家的顺治帝的传说,给了这处山寺增添了一层瑰奇艳彩,让大家领略了这封尘久远的故事。
听了介绍,都说此处许愿最灵,也许大伙都携带着沉重的夙愿行来,都把希望寄托在这里,来满怀释然以及充实如愿的心境来朝拜——“五爷庙”
五爷庙原名万佛阁,坐落于五台山寺庙集群区中心塔院寺的东南隅,背依大白塔和山海楼,前临皇城植物园(清室皇城旧址)。这座在算大的寺庙,因北殿供奉着五台名气最大的五爷,香火极为旺盛,长年人流不息。更兼有“愿戏”锣鼓喧天,唱腔婉转悠长,情境自与别处不同,是五台山一处有着浓重世俗文化特色的寺宇。
它创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年(1616),原为塔院寺的属庙,寺宇坐北向南,有万佛阁、五爷殿、戏台和后院的文殊殿。寺中有石碑3通,是万历三十一年八月立的石碑。正面镌各级政府禁止向僧人勒索天花“台蘑”提倡平等买卖的行文,背面刻五台山90座寺庙的名称,还有高高悬挂的3500公斤重的明铸在铜钟,是研究五台山珍贵的文物遗存。
这座有名的二层楼式的万佛殿,为三开间三檐四出廊歇山顶式巍巍而然异常醒目,它的两层供奉着万佛像而得名,其佛像情态各异。下层殿中有毗卢遮那佛,两边还有两座千佛塔,塔中藏有1080尊五爷圣像,金光灿烂,闪耀殿堂。殿的上层主塑地藏王菩萨,左边侍立道明,右边侍立闵公。北面的五龙王殿,就是人们称这为“龙王菩萨”五爷殿。
这座始建于清朝,在民国六年重建的殿宇,自是不同凡响。殿为三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五脊六兽,正脊中铜宝刹灿然发光。殿建虽然但是非常富贵华丽,玲珑剔透。有如巧夺天工织就。一种尊贵而玄奥的神趣。。殿宇正中,端坐着头戴宝冠身着龙袍,面粉重金,双目圆睁,炯炯有神,黑须长髯,威仪庄严,望之令人敬畏的五爷。他身后还塑有大爷、二爷、三爷、西爷,以及龙母和雨师。此外,有康熙帝赏赐的“龙参”匾额让它展示了这五爷的尊至贵和的显赫的气派。那么善男信女崇信的这位五爷,究竟是一位什么神明呢?
传说:这位五爷是东海龙王的五太子。当年他们五位龙子来五台山向文殊菩萨讨要歇龙石,用龙尾把五座台顶扫为平地,掀起许多龙翻石,后来被文殊菩萨降伏皈依佛门,派他们各据一个台顶,为民各司一方风雨。而脾气暴躁、刚烈勇猛的五龙王则被安排在风严寒地冻的北台顶,入住于黑龙池中。后来,五龙王渐渐演化成了北台无垢菩萨的化身,其神通广大,广济十方。因此到了清朝,人们就把神运非常灵验的广济龙王从北台龙祠请回了万佛阁,以就近护持百姓,因他功德卓著,世人为之尊称他为“五爷”,万佛阁也随之改称为五爷庙。
走进这不同的庙宇,无论是灵性摇曳的青灯,还是韵味深长的经文,它们都含蓄又洁净地存在,菩提可以度量人生百态,明镜可以照见世尘疾苦,万事心诚,佛可以剔除你懦弱的悲观,让你在沧桑的岁月里,可看到人生明媚风光。
朝,黄教寺庙首领庙——“菩萨顶”。观,最大最古老的寺庙、青庙的首领庙——显通寺。临,五台形像大使、大塔白所在地——塔院寺。看,巍峨殿宇,拜,宝相慈利。行,在这寺庙圣迹萦绕而来的淡淡檀香,陶然熏醉了红尘身后的我,有一种隔世之感。看着这来自天南地北匆匆而来的许多香客,带着那沉重的行囊里装载着虔诚与祈愿,背负着香火与真诚的心,只为这生世的平安。
诚入了这场正在进行的法会里。感受着佛国世界的禅定清悠,沉浸其中,好似自己就是云游的归者,在这没有俗尘的扰忧,只有静心的安宁,惆怅的心可以得到释然,痛苦随着烟雾绕绕而化。在此,无论是以何身份,都愿丢下平日的骄傲与尊荣,而接受香火的洗礼,等候梵音的净化。这许多的人,他(她)们这般跋山涉水,千里路途行来,也许是因为看不清世间苦乐模糊的生活,也许是厌倦了红尘浓郁的烟火,想在这佛国禅境,用灵魂作注,换取平和淡定的心境。
我们用二天的时间游览了以上的风华圣景,很遗憾最后一个景点“佛母洞“没有去。因为那里的道路太险,又是下雨天。因此而改变,不过,前年我曾经到过,那儿有一番的意境,有诗:“身似菩萨,悟彻乾坤,无欲则净自成佛;心如大地,慈怀天下,腹中藏有渡人船。”
佛母洞,它是一个个石灰岩洞,分外洞和内洞,外洞较大,洞口敞开,高约3米,宽1米多,由外而里渐渐收缩,尽头的一面洞壁有一个小口通人内洞。内洞口小如肚大,犹如一个仙葫芦,要入内洞,必须从那个小口爬进去。那小洞口,离地面约半米,直径约尺余,略呈圆扁形,斜向上通入内洞仅能容一个人爬入。整个洞腹形态酷似母体腹腔,因此,朝圣者把进入内洞,称作到佛母投胎,出洞等于重新转生一回,从而通过股胎,在母腹中孕育,洗净往昔罪过,得到佛母恩赐,获得新生。因此这造型神秘奇异,极富神奇色彩,天下独绝的圣洞,历来吸引了众多的佛徒信众,来此沐浴佛母恩泽,是五台山的一处声名圣境灵迹。
峰回路转,一寸步履,一个回眸,我已离开了这佛境世界,带着缕缕禅心,体会佛学禅理,让心境通透温润,带迷离的梦,再次继续穿行于俗尘之中,愿之?暗花明。红尘安平!
人总是会去寻觅美的风景,而至美的风景往往会与你相逢,但相逢就有离开的时候,如是尘缘,你再依依不舍,也不现实,只有让无奈来演泽,第四天了,必须上了我们回程的班机(SC4804).我在上空,回眸着,到过的那一遍山川,默默地告辞。再见吧!神圣的五台!再见吧!美丽的太愿!
——伊人红儿写于2012年5月27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