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圣境九华行
上午,我乘坐奥凯BK2858从晋江飞往南京,十二点多到达南京,第二天,因为时间无法更改,明知是下雨天,但是为了那份体验,为了那份好奇。吃完早餐后,迎着飘飘洒洒的阵雨,带着丝丝粘粘的雨水行色匆匆地上行于九华山顶。
听了导游小姐那熟练的讲说,让我们了解了九华山的概况,九华山位于安微省池州市东南,由99座千姿百态,奇秀高峦,各具神韵,矗立云端的山峰形成的,它的九大主峰如莲花盛开,以“莲花佛国”著称于世。是悠久的佛教文化和绮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因其数有九,原称九子山的九华山是由于唐代诗人李白曾到此山游览,观赏了雪后山景,先后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名句,故此而改为九华山。
随那不紧不慢的飘雨,步入了第一个景点开山祖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化城寺”。化城寺是九华开山祖寺,据说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到此,筑室为庵,初名“九华”他是最早到九华山传播佛教的僧人,是此山的开山先祖,到唐开元末年,僧人檀号来此建寺,名,用于佛家的一个传说,把寺额称为“化城”(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一次与弟子下山布道,途中弟子饥渴难忍,难以前行,佛祖当即用手一指,点化出一座城来,又道:“前面是城廓,汝等可去化斋。”这就是“化山为城”的故事。)后来,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高僧金乔觉航海东来,他遍游名山后,卓锡九华,并在化诚兴建寺院。成为僧地藏传经布道的大伽蓝。他苦修数十载,在贞元十年(794)九十九岁忽招徒众告别,圆寂顿时“山鸣石陨,寺中扣钟,无声坠落,群鸟唉啼,地出火光。”僧众尊其瑞为地藏菩萨化身,尊其为“金地藏,”并建地藏塔供奉。
走出了开山寺,那淅淅沥沥的雨不再落洒我们了,可以轻轻松松地坐上了缆车上行“万年禅寺”,——“百岁宫”。这座清代居式建筑,雄踞插霄峰巅,依山就势建于危崖绝壁之上,远见如是通天拔地的古城堡。形成曲折幽深,恢弘多变的迷宫。它的初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明万历年间,僧海玉(字无暇)从五台山到此结茅禅修,取庵名“摘星庵”。因为夜降临时,从山下眺望,那闪闪烁烁的光,不知是庙里的青灯,还是天上的星星。由此而得名。
据说海玉在禅居期间,以黄精等野生植物为食,刺舌血拌和金粉抄了写《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一卷,历时二十八载。天启三年,九月十四日,海玉自知时至,召集徒众告别,安详而逝。徒众遵嘱,将其趺跏于缸中。三年后启缸,其颜面如生,遂装金供奉。其徒慧广随即“建殿宇,造戒堂,立方丈”,易庵名为““百岁宫”明思宗于崇祯三年敕封海玉为“应身菩萨,赐额“为善为宝”,赐海玉肉身宝塔名“莲花宝藏”。
由山门进入百岁宫,可见大殿正面供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三尊佛像,两侧的墙壁上各伸出一条佛龛,佛龛中供奉着“二十四诸天神”的塑像。从大殿侧门转入第二进便是肉身堂,这里供奉的就是明代海玉和尚的装金真身“应身菩萨”,这也是在九华山能够见到的最早的肉身菩萨。
上了第二层楼,便是’五百罗汉堂”,它有两层楼宇,宫殿式建筑,粉壁黄瓦,翘角飞檐,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堂里供奉五百罗汉。它与百岁宫相映衬,宫殿与民居建筑形式相融合,古朴典雅。
我认真的观赏了这座大殿堂,还不知道大家都忙着数菩萨,按师傅的指点,让我看上我最喜欢那尊菩萨,开始数起,数到我的岁数为止,把最后数完的一尊菩萨,报给了师傅。我怀着好奇的心,报了数到最后的菩萨编号第二百零一尊“波罗密尊者”给了师傅,然后,师傅从“波罗密尊者”像片的签诗解析了诗里面的意思;:(少年立志望远行,时光辜负有心人,欣逢英明盛时代,千年枯木再逢春。)真有点玄,他说我之前有过劫数,现在可以说厄难已过了。也许这是命中注定必须的经历。冥冥的命运都在佛神的预算之中。
得到了安慰的我又和大伙踏上东崖禅寺游览,东崖禅寺又名“东崖上院”建于“云鲂”顶上。寺院始建于明代。东岩南侧为舍身崖。东岩之东有一古洞,洞下峭壁万丈,洞口堆云如雪,常有云雾蒸腾,名“堆云洞”,传为僧地藏栖住九华之石室,后人称之“地藏洞’”地藏还曾在岩头晏坐诵经,岩称“晏坐岩”明正年间,有周经和尚在东崖结茅。万历年间住持僧普通改“环奇亭”为[“东岩精舍”。寺院规模庞伟遂安单接众,云层楼阁,入夜灯烛辉煌,恍若天宫。
离开了天宫又要坐缆车上另一座山,在索道上,由导游小姐的引导指点观望了“天然睡佛”,唐代诗人李白在《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说:“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山何以灵?九华山山中有佛,山即是佛,就有灵气。从百岁宫缆车上站向东方眺望,花台景区蜿蜒十余里,整个山体就如一一尊伟岸的大佛。他面朝天际,酣睡于云雾之中,神态安详。
随着大家下山到了千百年的地藏坟——“肉身殿”观览。它的原名叫“金地藏塔”,,位于华街西神光岭,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据史书记载,僧地藏圆寂后的第三年,即贞元十三年(797),僧徒开启他坐化的石函,见其仍“颜状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便依据佛经“菩萨钩锁,百骸鸣矣”之说,认为是地藏菩萨降世应化。僧徒在他晚年读书的南台之上建了三层石塔,供奉其肉身,俗称“肉身塔”,又称地藏坟。因“基塔之地,发光如火”后人名其地为“神光岭”。
肉身宝殿南门的门楣上有一横匾,匾上刻有民国初年黎元洪题写的地藏菩萨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大殿北门的门外有一半月形石铺瑶台,这就“布金胜地”肉身宝殿东西两侧为客堂、方丈肛、殿北钟楼、鼓楼。钟鼓楼北坡宝殿迭出,廊庑相连。依山长廊经过长亭连接地藏禅寺,寺内供奉地藏菩萨铜像,铜像东侧有一木质钟亭,亭中供奉慈明和尚肉身。地藏禅寺东北为弥陀殿、山门。这被四周寺宇环护的肉身宝殿巍然而立于风景秀丽,光彩异常,万木葱茏的神光岭之中,更是显得重辉异彩,古朴庄严。
不知不觉地游览到了中午,我们回到了酒店用餐,之后又乘车赴往凤凰松索道站,在这儿可以看到一千四百多年的凤凰松,如果真有前世今生,那么她的前世定是凤凰之身,才有这凤凰的身形。她降生在这中闵园回龙桥畔。虽经千载沧桑,她还是那样风姿绰约,气度翩翩。不愧为“天下第一松”,看她云鬓轻拂,翘首南望,若动若静,似在栖息,又象哪一天会振翅而去。有诗人李锟赞诗:“毕竟人间第一松,风姿不与众松同。
扰扰羽叶如翔风,矫矫鳞枝若衮龙。
几度沧桑犹郁郁,千年风雨更葱葱。
且看古松凌云志,振翅扶摇望太空。
往前“古拜经台“游览的途中有一峰叫观音峰,实为一纤纤巧石。从上院后面的平台俯视,只见“石观音”面庞圆润,胸?微挺,衣帽逼肖,襟带?动,面对西北云海踏波若行,故称“观音慈航”。
带着欣览的脚步蹬上了“拜经台“。“拜经台”又名“大愿庵”,俗称“古拜经台”,它立于天台峰西侧峰谷平台,庵堂始建于清代。在其大雄宝殿与万佛殿之间,有一条道石甬道,石甬道上方就是僧地藏当年拜读经书之处,
古拜经台在花岗岩的地面上有一双深深的足痕印,传说是当年僧地藏拜经时留下的。大伙都听着师傅的引导脱上鞋,踩上了地藏菩萨大脚印求菩萨保佑。叩拜完毕又进入“灵官殿”,和“地藏殿”等,这些殿都拱卫着大雄宝殿,如是众星捧月之势。
走到拜经台东侧,有一高十余丈的大石伏贴于悬崖之上,状如大鹏,传说僧地藏在此拜诵经书时,大鹏飞来聆听感化为石,故称“大鹏听经”,俗称“老鹰?壁石”。
走出了’“拜经台”蹬上往天台的石板道上回首西望在百米处十王峰西北一石龟翘首竖立,神情专注,似仰望北斗星辰。站在这眺望着“拜经台”它的南北两侧有两座高峰相峙而立,呈圆柱状伫立云海之中,名为蜡烛峰。峰顶有苍松形如烛蕊,似明烛高燃,光照九华。南蜡烛峰顶部有一石形若观音,其下一石如灵猴作揖,称’为“猴子拜观音”
走完了我们该走的行程景点,剩下最后的是最艰辛的一站,也是不能不去的一处,就是九华山最高寺院——天台,天台寺坐落在天台峰与玉屏台之间,此乃九华山最高寺庙。
坐在缆车上的我,闭着眼睛不敢往下看,但可以感觉到缆车一直往上升,还听着同伴的在惊叫:“我们好像在天上的云层里了”这样让我有种意境的思维,好像自己在天上?着。暂时忘却了乘车的乏味和脚下万丈深渊带来的不安。静坐了一会儿。,听有人在喊。“到了”这时’我才睁开了双眼,下了缆车。从这山上的缆车站往下视,丝毫看不到什么了,周围都是云雾茫茫,
本以为坐了这么长的索道缆车就不用上阶蹬级了,是不是菩萨要考验俗家众生的诚意,面对这该有上千以上的台阶,大家都吃力地力蹬上行,也有让人抬上去的。路上的轿夫也问过我愿不愿意坐上去,我回答了他们:“不要,我坐着让人扛着都不自在,也心疼你们。”那人又说:“我们要的是饭钱”我听了之后很难为情地想给他们钱,但我不会让他们抬着。可是,和大伙在一起怕人笑话我傻。而且不想掉队,就没停留,急急地拾级而上,可是,心里有一种遗憾的感觉。上了不久,有点力不从心,就停下喘息了一会儿,看着下来的游客,好想问她们还有多远?也有看到有的人就没上去,到了半山腰就返回了,这是在考验人的毅力和诚意。虽然我的体力薄弱,但是还是坚持而上,拾级力蹬,还好,歇息时能观赏到这烟雾朦胧中的奇峰、云海、树林,这般的美景在飘浮的云雾里的时隐时现,移步见奇,好一片云海仙境啊!,
朝着这仙境步步高蹬,我累得腰腿发软,气喘吁吁。,简直像是登天!一手攀着旁边的栏杆,一手支撑着膝盖,艰难地向上跨,每一步不仅腿力要用力蹬,胳膊用力拽,就连牙齿也要使上劲,两条腿如铅铸一样沉。真有点筋疲力尽,不过我还是能坚持到底。使出了所有的力气终于到了这座古朴的天上楼台。。
天台寺原是一座古朴的走马通楼,坐北朝南,砖术结构,硬山顶,寺门酷似一古老的城门。相传唐代僧地藏曾在峰北洞中栖居,留有“金仙洞”遗迹。北宋时天台已建有寺院。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僧人尘尘子行脚至天台峰结茅而居,取庵名’“活埋庵”。’”寺院因地就势,布局奇巧,古朴素雅,建筑与峰浑然一体。
现存天台寺建于上世纪末。大殿为三层宫殿式建筑,上层为万佛殿,中层地藏殿,下层库院。大殿北为观音殿,东北为客堂、斋堂、客房,西是玉屏台上有“’捧日亭”。它南峙十王雄峰。北有两座大石对峙如门,其中只容一人通行,称为’“一线天”。寺东有岩横截如屏,人称“青龙背”。寺西悬崖峭壁,深不可测,侧身下视,毛然起辣,
站在这最高处目睹了这云海烟雾飘飘,如亲临天境。我深深地吸了一口这超尘绝世的仙境气息,伫立雾中,似乎自身已融入了这七茫的仙境之中。我陶醉了,似仙飘然,也许这是发自心灵的天慧!
唉!再美也得打道回程了,观游了天台的每处风景后我们原路返回,虽然长远,还好,下阶能省点力气,但是要集中精力,稳步而下,不然就会像滚球一样坠落,那就不堪设想了,这真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心身体验。
大家欣悦地游览了行程里所有的景点后,天色已渐黑了,该回到了酒店填饱肚子以及解除一身的疲乏。第三天的清晨,旅行车把我们带到了这店铺鳞次栉比,寺宇林立的九华山人文景观荟萃之地——九华街。大家欣狂地购买了许多特产之后返回南京,真有点依依不舍,可是机票更改不了,午餐后我与大伙一起乘坐了深航ZH9223的航班回程了,结束了愉快的旅程!
伊人红儿写于五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