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地瓜诗社
地瓜诗社的创刊,标志着泰西人民在文化建设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地瓜诗社集五洲四海的诗坛高手于一堂,各抒已见,宏文妙论叠出有加,披阅之下颇觉耳目一新。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诗坛出现过许多“直声满天下”的名家宗匠,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都是他们歌咏的对象。《地瓜诗社》发前人之所未发,奠后人之所依循,风格高华,独树一帜,天下之士,斐然向风。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爱好诗词歌赋的读者,再也不能缄默坐视。况且诗词是祖国的传统瑰宝,路人皆应黾勉从事,努力共赴,以使其精光遍射,灵霭翻飞的。故此,愚人不揣浅陋谨将拙劣的见解,试作一隅之说,恳请列位大家垂青赐教。
怎样对待入声字。古入声字,只有少数地区的方言(如吴语、奥语、闽语、湘语、客家话等)里还保留一些字,这些语言现在听起来像娃娃腔一样,近日台湾著名模特演员林志玲在《赤壁》中的表演,就是因为用了这种语言逗得众人大笑,最后不得不用配音来完成演出。全国广大地区的民众语言里,入声已经消失,普通话深入千家万户,四海华人,望风景从。因此,入声字确无保留之必要,古人说的好:事随势而法必变,趋时更新,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又说:守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消,亦槁而死。中国古诗要想发扬光大下去,发布首先解决作者群,读者群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必须以现代汉语为基础才能做到。要让诗作被广大民众接受从而识之、爱之,就必须彻底拼弃不学入声不能作诗之习性,就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必须通达国体,识时知务,不使蔽目塞聪之谬论泛滥。其实早在清朝,入声字就已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到了今日,此虫也真该僵了。尚冀海内明达力排异议,共舒啖天之笔,率先垂范地使用新四声替代旧韵,让老先生歇息去吧。岁月悠悠、寸进何时?只有让新华字典彻底替代了佩文诗韵,才会给沉睡了百年的诗坛带来新的生机。
如何使用格律。“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几千年的历史,也必然积累了几千年的经验,舍弃它,重新向外国人学习作自由诗,这是一种天大的笑话,也可以说是一种对祖宗的背叛,但“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完全按照古人的传统,特别是晋唐时的格律来填诗,就等于戴上了紧箍咒,就没有诗发展的余地了。清朝历300年,诗的数量比以前各朝代总和还要多,但鲜有精品。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诗歌仅是其中一分子,其作用无非是让群众在娱乐之中得到一点启发而已,因此,诗词必须向简单化方向发展,格律要放宽,只要美,人们会喜欢的。古诗也有破格的作品,李白的《静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拗)。举头望明月(失粘),低头思故乡(失对)。”仅二十字的作品,竟出现三种破格,但这并不影响诗的生命力,人们仍然认为它是一首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的好诗,而成为千古流芳的佳作。格律应该打破固定的五言、七言、五律、七律的限制,不苟字数、句数,长短均可为诗,象诗的顶峰之作唐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有36句之多,将人生、宇宙的博大尽数展现出来,而李白的《蜀道难》也是一首长诗,它同样代表了诗人的最高水平,而受到世人的青睐。所以说,一个人的诗作在精而不在多,如果你能够顷毕生精力作出一首象《春江花月夜》的诗来,你也会流芳百世。
本人焉敢江边卖水,弄斧班门,但愿求师****坛,让我辈欲亲风雅,顿开茅塞,管箫之见,刍荛之谈,恭请方家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