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人生书为伴
当网络成为这个社会的重要传媒体时,书籍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被整天忙于生计和应酬的人们打入冷宫。如果搞一个调查问卷:你有多久没看书了?恐怕好多人回答不上来。
电脑虽然给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信息、知识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却没有书籍给人的感觉来得实在。每天面对冰冷的电脑屏幕,时间久了,便常常怀想手捧书本的踏实和满足。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记忆中,与书的接触远远早于知道这句名言的时间。人生旅途过半,回首来路,似乎每一段都有各种各样的书籍相陪相伴。
由于家境的贫寒,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从未拥有过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本书,哪怕是几毛钱的小人书。然而,古语说的好:“书非借不能读也”。也许正因为不能拥有,反倒越发激起了内心深处对书本的渴望和高昂的读书热情。每当发现哪位同学、伙伴手里有诸如小人书、《故事会》、《少年文艺》之类的书,必定软磨硬泡想方设法借到手,并以最快的速度,最专注的精神读完,以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归还。记得宋代诗人尤裘曾对读书作出过这样的评价:“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在那知识与物质一样匮乏的年代,读到一本书的感觉何止于吃一顿肉的香甜和满足?!那些书,犹如一扇扇窗口,让懵懂无知的孩童看到了远处多姿多彩的世界,在幼小无暇的心灵上涂下了人生最纯洁最温暖的色彩。
走过手捧小人书的年少岁月,越来越强烈的读书欲望牵引着我将好奇的目光投向更辽阔更广博的知识海洋,也逐渐品尝到了书籍和阅读带来的快乐。记得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二叔家的床头上,惊喜地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厚厚的一摞书:《十月》、《芒种》、《小说林》、《啄木鸟》等一些连名字都不曾听说过的大型文学刊物。用“饥饿的人见到面包”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是再贴切不过了。迫不及待地征得二叔的同意后,如获至宝地将书悉数捧回自己的小屋。“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于是,接下来的一个个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我认识了从维熙、张贤亮、刘心武、刘亚洲、张抗抗、铁凝等一个个大名鼎鼎的作家。一字不漏地阅读他们的作品,如饥似渴地吮吸着作品中新鲜而丰富的营养。《大墙下的红玉兰》、《雪落黄河静无声》、《绿化树》、《班主任》、《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学航标,也成为我喜欢读书的最具诱惑力的引子,是它们,把我引领到一个丰富的、广阔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犹记备战高考的岁月,每天起早贪黑,马不停蹄地在文山题海里穿梭,不遗余力地攀爬教科书堆成的高山,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书本上,每当累到要崩溃要放弃的时候,想到考中与落榜的人生差异,只得咬紧牙关喘口气,继续苦读。那些书,是在学海中苦苦挣扎的农家孩子的救命稻草,是他们能够跳出农门、博取前程的唯一的最直接、最有用的工具。在那“暗无天日”的岁月里,书,就是指引人走向光明和胜利的神灯,给人慰藉和希望,给人支撑和力量。
几十年来,奔波忙碌之余,总喜欢去书店或书摊转转,发现喜欢的书便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再也不用像小时候那样因为没钱而死乞白赖地借别人的书来看了。自己拥有书的感觉真好!而寂寞的人生,也因为有书的陪伴才不至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