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青苔词话

青苔词话

2013-10-27 12:42 作者:闫赵玉 阅读量:35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唐诗高出云霄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宋词低入尘埃里,平易近人,唐诗如牡丹,?花繁彩,国色天香。宋词如芙蓉,温婉似黛,风情如玉。

晏殊词,“月明花净”四字足以蔽之,精致蕴藉,宛如宋瓷。后主词动辄伤筋动骨,催肝裂肺,晏殊词则如大家闺秀,娓娓道来,气度雍容和缓。飞珠溅玉,无一村野俗论,故为《珠玉词》。不似柳七,高呼:“风流事,平生畅!”

读唐诗宜坐,读宋词宜卧。读唐诗宜听琴,读宋词宜抚筝。读唐诗宜长啸,读宋词宜低吟……

何为词之本色?本色即为本来面目。词是无所谓本色不本色的,也无什么正体、变体。文由心生,只要抒发真性情,就是好的文字。

诗庄词媚的说法已成定论。诗尊而词卑,词为诗之末,词为诗之馀。这似乎是对词与生俱来的偏见。一代词家苏东坡,也被词论家指为“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这难免让人疑惑,既然苏词已极天下之工,也非词之本色。那论及词之本色,也只有温、韦、晏、秦之流了。作词确是难于诗,不仅要协音律,用字典雅。还要兼具深长之味与柔婉之意。而苏轼以诗为词,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诗与词的界限。自古作词,需按谱填词,或是声重于词,或是词重于声。合乐于否,是词之所以为词的一个标志。词与乐,原是水乳交融不容分离的,随着词的发展,词与乐的分离似是历史之大势所趋。

秦少游的词被认为是最符合词体本色,辞情兼称。宝帘闲挂小银钩一句,可以说是婉约词最好的注脚。和婉雅致,用笔极为疏淡轻灵。细雨飞花,淡月上帘栊,一点即过。吴文英的《思佳客·赋半面女髑髅》,乍一看题目,让人毛骨悚然。细细读了,却有种皮肤上微微过电的感觉。青春半面妆如画,断红一任风吹起。梦窗词如一部现代意识流电影,一首朦胧诗,不能按常法。要随着诗人的性子,跟着他隐约闪烁的文思,自作心解。宋末词坛正如唐末词坛,唐末诗坛有李商隐,宋末词坛有吴文英。

李清照《词论》力主词“别是一家”,认为宋初以来真正懂得词的只有黄鲁直、秦少游、晏小山、贺方回四人。并且指责苏词“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到了周邦彦,则严于词律,声情谐婉,律切精严。下字运意,皆有法度。故被王国维称为“词中老杜”。而我认为,这未免失之过誉了。清真词固然富艳精工,字面雕润。但其一片真性情,往往埋没于满目琳琅的用语中。姜白石倒是聪明,先作词后谱曲,因词制曲。句琢字炼,归于醇雅。最懂得白石的张玉田说道:“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在我看来,姜词太过清空,冷寂,以至于一篇读下,除了暗生凉意外,再无其它意境留于眼前心上。如“千树压、西湖寒碧。”到底不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来的贴切形象。仿佛就在图画中,呼之欲出。读罢掩卷,宛然在目,玩赏不尽。

相关文章关键词

《青苔词话》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