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戏说关东三大怪

戏说关东三大怪

2013-10-22 03:45 作者:江滩 阅读量:31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无意中,听了阎学晶的那首《关东情》,听得浑身热血沸腾。早些年前的那些事儿,虽然已经远远离去,但猛地一下子想起来,依旧是河外的亲切,给外的温馨,像暖暖的春风,轻飘飘地就钻进了人们的的心里,柔柔的,却又爽爽的。

“关东”是一个大的区域概念,始于明初建山海关之后,盛行于清朝及解放以前,山海关内统称关里,山海关外统称关外,而所谓的关东,一般是指东北全部和内蒙古一部分。

这这个广袤的土地上,世代生活着勤劳勇敢的人们,久而久之形成了当地人的三种生活方式,被外来人戏谑为“关东三大怪”,一大怪是“窗户纸糊窗外”,二大怪是“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三大怪是“养活孩子吊起来”。

在一般的意义上说,这些生活习俗的确有些古怪另类,但仔细观察一下,它不但是整个关东各族人民的生活情趣的独特表现,更是生活智慧的反映和民族相互融合的产物。

首先说“窗户纸糊窗外”,其实说怪不怪。关东地处高寒,冬天风沙特别大。居民住房的窗户大多是木棂格子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横七竖八的窗棂都成了现代混凝土中钢筋的作用,支撑住窗户纸可挡住肆虐的狂风。

另外,关东地区的冬天屋内外温差很大,热乎乎的东北的火炕纵向南北,正好在窗户下面,温度一高,热气上升,窗户纸极易受潮脱落。窗户纸糊窗外就避免了由于温差大而产生的脱落现象。因为因此窗户纸糊窗外,就成了当地人最智慧的体现。

再说“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听起来觉着挺不可思议的,其实,关东的姑娘家抽烟袋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是当时女人们追求时尚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明末清初,烟草通过俄罗斯的远东通道,传入我国的关东地区,是这里的人们较早地见到这种神奇的植物,吸食以后让人兴奋、缓解疲劳,并能驱避毒虫。这段时间男男女女对抽烟袋、种烟趋之若鹜,成为时尚。

久而久之,这种消遣和嗜好由于上瘾,再加上能够驱蚊辟害,一传十,十传百,就逐渐形成了十七八的闺女也叼烟袋的习俗,现在来看,这个习俗是个陋俗。

至于“养个孩子吊起来”,则是一句陶侃,是指关东小儿睡觉时用悠车。悠车用椴木薄板做成,像椭圆形的笸箩,以柔韧皮带或麻绳吊在屋梁或檩子上,把婴幼儿放在里面,用人力把它悠起来,它便像钟摆一样,荡来荡去,使里面的孩子迅速安然入睡。母亲一边推悠车,一边唱摇篮曲,还可以腾出手来干家务活,可谓一举多得。

据考证,关东悠车的出现,灵感还是来自当初这里土著人的渔猎生活。一方面人们要出去打鱼、狩猎,孩子放在简陋的马架子窝棚里极不安全,为防野兽,便用桦树皮、兽皮等做成个篮子状兜子,把孩子吊在树上。另一方面随着各民族以及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的相互征战,大人要随时随地的准备战斗和转移,因此悠车就成了“马背上的摇篮”。

由此看来,关东三大怪并不怪,只是从一种独特的视角,朴实地对一种独特的关东地方民俗的记载。我这个年纪的东北人,还搭上了“三大怪”的末班车。尽管土草房已逐渐为砖瓦房所代替,现代化的屋子里再没有裸露的梁檩供悠车悬挂,大烟袋也知趣地淡出了人们生活的需求。不过,在关东人的记忆力肯定是会找到它的,

相关文章关键词

《戏说关东三大怪》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