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豆包
进了腊月门,天就嘎嘎的冷,就动了想吃粘豆包的心思。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老话这样说了好几百年,豆包的故事也就演绎了几百年。
每到这个季节,为了把下巴粘牢些,家乡人这个时候都吃粘豆包,别说,在寒冷的日子里,做上一锅粘豆包,随着热气漫漫的开始弦散,心还真的热呼了起来。
按捺不住对粘豆包甜甜味道的想往,一个人去农贸市场,坐公交车四站,省时省力,况且车票只有四毛钱,便宜的令人叫绝,首都就是首都,不服不行!
市场上节日氛围很浓,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一直很享受这种声音,有了在家乡行走的感觉,很亲切,也很熟悉。
拐角处,看见了卖粘豆包的摊床,摊床上插了只彩色的小风车,在柔软的阳光下,呼啦啦地转着,如今的生意人都懂得让生活灿烂多姿。
卖主笑呵呵迎上来,是位高挑的大嫂,四方大脸,热情洋溢,那风风火火的劲儿,一看就是东北人。
一边聊着,一边把豆包攥在手里掂量,沉甸甸的!不用秤称,也知道大概的分量。
大嫂帮我把豆包装进袋子里,其实,是把生活的滋味重新装进心底。看到她脸上的笑容,那么开心,那么红润。心里也莫名其妙的欢快起来。
我对豆包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不但会吃还会做:先把泡好的黄米磨成面浆,放到热炕头进行发酵,接着将芸豆煮熟放入细沙糖捣成豆沙酱,再用揉好的黄米面将豆馅团包入里面,团成豆包状,然后放到锅上蒸。
也就两袋烟的工夫,热气腾腾,黄橙橙亮晶晶的粘豆包出锅了,蘸上凉水,将豆包轻轻剥下,摆到秸秆编的盖帘上,放到屋外冻好,再装入囤子中储藏起来,以后随时想吃,随时从外面拿回来,放锅里一热就可以吃。
于是,在过去的年月里,粘豆包几乎成了度过寒冬的美味佳肴,它象征着丰年,象征着团圆,预示着来年好事连连,五谷丰登。
年关越来越近,却不知道北京过年有啥讲究,便有了一丝异样的感觉,多多少少有点忐忑,但仔细想想,管人家咋样过年干啥,东北人倔强,走到天南海北,骨子里都带着黑土地的印记,管它什么讲究,快乐就好!
粘豆包好吃,东北人离不开这一口,但是外地人却也未必吃得惯。就象东北人,也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的。其实,都缘于人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就不同,仅此而已。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是老家的一句俗话,本来是指豆包和其它主食有着同等的地位,缺少了它,就构不成东北人日常饮食的特色。现在,这句话被演绎成强调某件事的重要性,倒也贴切和生动。
东北广袤的黑土地,养育了朴实无华的东北人。尽管岁月更新,东北人即便做不了粘豆包,也要买几个尝尝,是一种无法忘记的情怀。大雪天的一家人,坐在暖乎乎的炕头上吃一顿豆包,是一种享受,而这享受是特殊的条件创造出来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分享的。
对了,光叨咕粘豆包了,该回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