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京西古道
今年的四月,不像诗人说的那样春风拂面。
晨起,少有的阳光明媚,难得的好天气。为了这份难得,一张地图,一只背囊,朝京西古道北段进发。
929路公交车抵达石古岩站时,一座默默伫立的亭子,温顺地闪在路边,虔诚地恭迎着上来下去的人们。亭子前是三岔路口,有一块浮雕,刻画着当年京西古道的情景。
过浮雕,穿过一个石头桥洞,另一边就是古朴的东石古岩村。
东石古岩村坐落在半山坡上,没有鸡鸣狗吠,有一个老人在懒散地晒着太阳。
村西头,一条石板路绵延着向山上攀升,这便是石佛岭古道。古道上的石板几乎全都是光滑的,炫耀着当年的繁华与热闹。
然而古道已成往事,只有石板上留下的串串蹄印,可能藏着一个个凄婉的故事。
古道蜿蜒崎岖,穿过一道垭口之后,有四块摩崖碑迎面扑来。当首一块,上刻三尊石雕佛像,下刻碑文,阐述当时修筑古道的意义,其余三块刻修路施资者芳名。
在石佛前合掌致意后,原路折回。
岁月的变迁,曾经繁华的商旅驿道,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喧嚣。当年的东石古岩村,也只能于这荒野杂草之中,徒添一份苍凉与落寞……
回村,村东头的碾子旁,有一妇人满面春风地打着招呼,是城里来此享受田园乐趣的。进了她租住的院子,看见了羊,还有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鸡仔,羡慕的一塌糊涂。
告别女主人,回到下车的三岔口,穿过韭园牌坊,迎着阳光,直奔村里。
进入韭园村,原来多山泉,多果树,韭菜却难得一见,看来韭园是徒有虚名哟。
村中有龙王庙、观音庙,还有一大排新建筑,灰墙红门,雕梁砌筑,小桥流水,古典而儒雅。
继续向上,过韭园村委会,京西古道的雕塑旁,一座小桥,把?园与桥耳涧衔接的惟妙惟肖。
不进桥耳涧村,沿着柏油路慢悠悠的走向西落坡村,一路草长莺飞,景色宜人。村中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青砖灰瓦,木窗雕花,掩映在桃红柳绿中,美不胜收。
到了马致远故居,原来已修葺一新。有老树,少了昏鸦,有小桥,少了流水,一堵影壁墙,挡住了旧日人家。《天净沙·秋思》一曲,我还是知晓的,但最近才知道,里面描写的古道就是京西古道……
离开马致远故居,继续上行,七转八拐后,见到了“大寨”的牌子。相传宋朝的徽、钦二帝曾被金兵囚禁于此,“落坡村”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离“大寨”不远,一里农家院子旁有一座碉楼,据说,这是村子中保留下来的金代建筑。
看过碉楼,沿着蜿蜒的村路下行,又到桥耳涧村口,呵呵,不是刚离开的那个村西口,是村的东口。在这儿,矗立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关公庙,青瓦红墙,也是修葺一新。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对关公很崇拜的,但庙门紧闭,便扒着门缝看了看。
庙墙外,有“王平古道”的石碑,沿着山路而上的正是古道。
上行不远,有一组塑像,靠过去轻轻触摸,幻想着那古道上曾经发生过的人和事。
古道随山势缓缓而上,古道边出现一些遗址的标示牌。牌子有的能看懂,但这个“骡马厕所”就看不懂,莫非骡马有指定的排泄场所?
古道边出现了房子,不是驿站,也不是酒馆,是一个收费站,霸气地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外地人。
再走不远,便到牛角岭关城。关城横亘在山的垭口处,扼守着古道之要冲。如今只留下了一个拱形的城券,断壁残垣,使得这座城券显得更加沧桑。
隘口往下,有一个碑亭,亭中矗立着清乾隆四十二年所立的“永远免夫交界碑”。永远免夫交界,生活在此的古人好荣幸,虽然生活苦了些,毕竟朝廷还是同情的!
沿古道下山,隔不远处就挂着一个红灯笼,是为古人引路,也是为今人导游。
山脚下,有一座镌刻着镏金“古道”二字的城楼,这就是西山古道口的尽头,行走在此结束。
过桥至陇驾庄,再上929公交车返城,一路迷迷糊糊地打着瞌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