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花缭乱观看“钱”
有一个问题我搞不明白,这就是“世间什么最宝贵?”
有人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但又有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见“自由”比“生命”更宝贵。可是偏偏有人为了钱宁愿失去自由去当汉奸、走狗和奴才。在他们眼里“钱”比自由更宝贵。有人为了钱铤而走险,有人为了钱以身试法,有人为了钱什么坏事都敢干。他们认为“钱是万能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的余得利则调侃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此说一出,引起不少人的共鸣。事实也是如此,钱是每个人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所以,当今社会不少人“一切向钱看”。只有高雅之士视钱为俗物,不过他们大多有钱,决非穷汉。
这里有个故事,说的是有位大款去一家餐馆吃饭,要了一碗凉皮,吃完后付款时才发现忘了带钱。他对服务员说:“我忘了带钱,回头送来。”
这位服务员鄙夷地说:“这种事我见多了,不给钱甭想走!”
这真是“5块钱难倒英雄汉”,大款十分尴尬。正在为难之际走过来一位女服务员,她随手掏出5元钱才为大款解了围。事后这位大款给女服务员送来10万元以表感谢,而女服务员只留下5元。从此二人成为至交。
“钱”是重要的,但是不同的人对钱的态度不同,获取钱的方法大相径庭。“财迷”视钱如命,“败家子”花钱如流水,农民工为挣钱东奔西走,工薪族为生活日夜辛劳。有人通过正当途径挣钱,有人靠巧取豪夺致富。在物欲横流,金钱充斥世界的今天,我对钱的认识,有时清醒,有时模糊,有时眼花缭乱,有时又无所适从。
我对钱的初始认识,始于父亲常说的一句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不当家,当然体会不到父亲对钱的那种心情。直至我从乡下到县城读书,吃饭、买书、购置生活用品都得用钱,而我手中的钱不多,所以我花钱十分小气,分分地算计:为买一条毛巾,我半个月不吃菜;我宁肯步行20里,也不乘公交车;有时日夜兼程步行150里,就为省下1元5角钱。我似乎是“守财奴”,只因我觉得手中的每分钱来之不易,都是父母用血汗换来的。我珍惜钱,有时又不看重钱。我第一次参加工作,月薪18元,但我心里高兴。一旦我决心继续深造,又不受即将到来的月薪42元的诱惑,毅然辞去工作去求学。
解放前我家吃尽无钱的苦,解放后我家又尝够缺钱的辛酸,“钱”一直困扰着我的家庭。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企重整改造,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中国人的钱越来越多,“万元户”大量出现,冻结十几年的工资缓慢增加。到了20世纪末,工资大幅度提高,我终于迎来了收入大于支出的年代,银行开始有存款,不久我也成了“万元户”,过上了花钱不用愁的日子。可是好景不长,我却从工作岗位上提前退休,但仍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突飞发展,钞票像流水般涌来,而“钱”在各种词汇中使用的频率最高。随着“钱”的热浪,中国出现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歌星一场演出几万、几十万元;名人一个广告百万元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某些大腕们的金钱像滚雪球似地越滚越大,中国人的贫富悬殊日益加剧,接踵而来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亡命之徒的贩毒、抢劫、偷盗,不法商人的坑蒙拐骗,堕落官员的贪赃枉法,都是为了“钱”。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有些腐败官员赴澳门豪赌,一夜间输掉几千万元,有的贪官携亿万巨款潜逃异国他乡,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
还有一种现象也让人费解,有些夫妻过穷日子时尚能同舟共济,一旦有了钱却反目为仇。有人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便有钱”,好像这一切都是“钱”惹的祸。
其实不然,“钱”是好东西,就看你如何对待。对待“钱”也要有颗平常心,不当金钱的奴隶,要做金钱的主人。没有钱通过正当渠道挣钱,有了钱量入而出,合理支配。钱多了可以救助弱势群体,做慈善事业,支援国家建设,把钱用在刀刃上,切不可视钱如命,任意挥霍。
我是一名退休职工,钱不多,但够用。物价年年上涨,退休金也在不断提高,只怕老来有病而返穷。因此我特别注意节约,能省就省,决不乱花一元钱。有人说我抠门,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节约资源、勤俭持家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像香港首富李嘉诚,拥有4千多亿港元的资产,地下丢掉一元硬币他捡起来,员工浪费一只圆珠笔他批评。
毛泽东一生俭朴,却不断资助他人。有一次秘书代他汇款,请他数一数钱,他却生气地说:“你不知道我从来不摸钱!”
还有,列宁有句名言:“到了共产主义,要用黄金盖一座厕所。”那时作为商品中介物的货币已失去存在的价值,“钱”将退出历史舞台,由钱而引起的一切纠纷必将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