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轶事――张三捣鼓
张三爷属于身矮体胖的那种精明能干的人,最传神的是他的两撇老鼠胡子,和略带嘶哑的声音。他每在村庄转悠或者背着双手走在路上的时候,总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不知道他心里又在盘算着什么。那时,因为我们还小,并不是十分清楚张三爷在做什么事情,但大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张三爷是个能捣鼓的人。
因为我读小学,知道“捣鼓”一词有“摆弄”的意思,以为张三爷就是一个喜欢摆弄什么的人,但又感觉他的所作所为不完全是这么回事,于是仔细琢磨,向大人们请教,后来终于弄明白,我们那里说谁能“捣鼓”,大都是说那个人总是折腾个不停,并且喜欢变花样别出心裁干事情,比如张三爷,他可不像别人那样安分守己地种庄稼,而是喜欢倒驴换马,做些小生意,甚至于因为他走东串西,掌握的人土风情的信息多,也做起月老的事情,把王家的女儿介绍倒张家,把张家的寡妇介绍倒刘家。当然他做月老,不像别的媒人,别人做媒人一般没有酬金,谁家的儿子大了,就会四处打听,当打听到有合适的姑娘的时候,就会请个媒人去提亲。俗话说“成不成,两三瓶”,首先就要杀鸡摆酒招待媒人。所以一般的媒人,只是被请吃些喝些,张三爷却要有酬金的。被张三爷掌握信息的人家,往往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比如身体残疾或者家境贫寒,娶媳嫁女存在极大的困难,正常途径不能了却心愿,这样张三爷在东奔西跑的过程中,对他的信息进行分类配对,力争做到“门当户对”,自然也就皆大欢喜了。张三爷保媒,事先就要要考成,事成之后如何,丑话是说在前面的,如愿以偿的人家,肯定不敢食言。
当然张三爷保媒只是副业之中的副业,他主要还是做些小本生意,他以为熟悉周圆几十里之内的情况,所以对这个地方缺少什么,那个地方需要什么,可说是了如指掌,这样他把这里的清油拿到那儿,换回小麦;把那儿的小猪送到这儿,换回羊羔。在交换的过程中,靠差价来谋取自己的利润。不过张三爷虽然头脑灵活好使,但却生不逢时,他捣鼓的那些年头,正值人民公社时期,个人从事这样的活动,是不允许的,所以张三爷只能是偷偷摸摸开展地下工作。因为满足了好多人的需要,他干了好几年,也没有谁去举报,他也就悄悄地过着属于自己的有滋有味的生活。后来改革开放,张三爷虽然捣鼓了几年,但已经老了,没有发达起来。要是他生活在现在,凭借他的头脑和口才,肯定会发达起来的。
关于张三爷最有名的趣事,在小村多年流传,可以说是张三爷这样的农民特有的智慧、幽默甚至狡黠的淋漓尽致的体现,让人忍俊不禁。事情是这样的:张三爷捣鼓虽然没人举报,但世上毕竟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还是被公社领导知道了,就把张三爷叫道公社,进行批评教育,他的所作所为违背政策,但也不是严重的违法,教育了,悔过了也就不追究了。到公社后,小领导教育过,大领导再教育,张三爷始终没有顶撞,只是不停地点头不停地说领导批评教育的极是,自己一定痛改前非,安分守己。白天教育到黑夜,直到半夜,领导看张三爷态度很好,感觉也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就让他回去。因为伸手不见五指,公社书记就把自己的手电筒给张三爷,让他路上照明,并嘱咐第二天送回去。张三爷说了一大堆感谢的话,就打着手电筒回家了,回到家里,就把手电筒扔到了自家的水缸里。第二天,他把手电筒交给书记的时候,手电筒早已坏了。书记问怎么回事,张三爷很认真地说:到了家里,自己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灯弄灭,使劲吹也吹不灭,使劲摔也摔不灭,还没见过世上有这样的灯,自家的煤油灯可是一吹就灭,弄了半天,手足无措,后来想到水能灭火,就放到水缸里,果不其然,终于灭了。书记一听,虽说窝了一肚子火,却也哑巴吃黄连,说不出来,人家是大老粗,在那个年头没见过这样先进的宝贝,很正常,走到哪里都说得过去,你总不能揪住不放吧,只好手一挥,心里早就咆哮“滚得远远的”。张三爷自然大摇大摆地走出公社的大门。村上的人听到,笑得直不起腰来,谁都说:张三爷是老鼠,专门在夜里捣鼓,自己家里的手电筒肯定比书记的早,能不会用吗?那是张三爷对公社领导批评教育自己效果的回报。张三爷的脑子,你书记不一定转的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