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力上青云
——记建湖县华盛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以华
她用一副柔弱的肩膀,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和胆识,让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发展壮大;她用党员的标准和一颗博大的爱心,先后吸纳25个残疾人和300多个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一直以来,她以慈母般的善良与胸怀,默默关注着社会弱势群体和她身边需要帮助的每一个人。
她——就是建湖县华盛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以华。
今年刚过不惑之年的马以华,出生在钟庄农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20多岁那年,凭着她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成了一家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骨干。1998年的乡镇企业体制改革,把她推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服装加工企业,担任一把手的领导岗位。
“当时,我家里也只有730元的积蓄。企业要生存,几十个工人要养活,‘斗’大的‘难’子摆在我面前。”提起当初,马以华眉头紧锁。
“你年轻,也是共产党员,这个烂摊子你不收拾谁收拾,你不付出谁付出?”领导这样要求她。
“我们都是多年的好姐妹。还是你领着我们干吧,跟着你干,我们大家觉得有奔头!”姐妹们这样鼓励她。
耳听着领导的重托,眼看着姐妹们一双双期待的目光,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辗转反侧,马以华终于以过人的胆识,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都知道“万事开头难”,可马以华的难更是难乎其难。
上任伊始,她怎么也忘记不了那屈辱的一幕——因为交不起当月的2700多元电费,企业被强行停电,眼看着要赶产品发货,急得她连晚到处找人、跪地求情。那些日子里,企业生产运转需要钱,业务公关、职工工资需要钱,就连她第一次出差的几百元差旅费,都是靠她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远在50多公里的亲戚家借来的。
第一次长途跋涉跑业务,对她来说更难。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女孩,到一个陌生的大城市,走进一家气势恢宏的大公司,与大老板谈大业务,对于见人一说话就脸红的马以华来说,有如“赶鸭子上架”。
哪天,她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地来到南京一家外贸服装加工大公司经理办公室,吞吞吐吐地说明了来意。可人家该干啥干啥,根本就没把她放在眼里。几经周折,对方老板也许被她的诚意所打动,也想把订单给她做,但对她的产品质量心里没底,就故意给她出了道难题。说有一笔日本服装加工业务,需方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很高,产品实行全检,为了信守合同,要马以华必须先交3万元质量保证金,才敢把这张订单给她做。一听说有订单,马以华高兴极了,连夜赶回家,东拼西凑筹了3万元现金,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南京,终于拿回了这份订单。为了这批业务,确保按期交货,她吃住在车间,3天3夜没回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以华生产的产品经日方验收,合格率达95%。从此,这家公司的老板对马以华刮目相看,不但给了她5000元奖金,而且在以后的3年时间里,先后又给了她26万件的外贸服装加工订单,接着还帮助她介绍了几笔美国服装加工业务。
马以华做事和她的性格一样,坚毅、诚实,特别能吃苦。
2000年3月的一天,她去浙江绍兴一家布厂进辅料。仓库有106卷布料要装车,每卷重有50多公斤,如果找当地的下力工,需要1000元的下力费。为了省下这1000元给职工们改善伙食,马以华一咬牙,说服一同押车的表哥和驾驶员,一起冒雨把辅料从仓库里往车上扛。马以华脱掉高跟鞋,光着脚丫子带头扛起了大包。当他们扛到50多卷时,她的脚底就磨起了血泡。这时,坐在楼上办公室里的布厂老厂长,从窗子里一直瞄着楼下特别能吃苦的女老板,就再也坐不住了,便跑下楼来帮助马以华一起扛布料,接着,10多名科室负责人也加入了搬运的行列。
后来,每当提起这事,老厂长总是特别感慨:“一个柔弱的女孩子,既能当老板,又能当‘搬运工’,实在是了不起!”每每想起这些,马以华总是泪流满面,过去创业期间的酸甜苦辣,总是让她难以忘怀。
从马以华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她自强不息的精神,更看到了她旺盛的精力和始终坚定的信念。如今,她的企业已从过去的10多人,增加到了现在的300多人,固定资产总值从过去的几十万元,增加到了现在的近千万元,2011年,已实现销售超2000万元。
企业发展壮大了,职工收入也增加了,马以华的心里更多惦记的是,社会上的残疾人和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自创办企业以来,她先后吸纳25名残疾人到她的企业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为300多名下岗职工提供了再就业机会,使他们都有了稳定的收入。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长期收养了3名残疾人,让他们有了家的温暖。口河村今年16岁刘惠,因患先天性下肢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全家4口人,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农家妇女,除了需要干好田里的活和处理日常事务外,还要精心照料小刘惠的日常生活。几年前的一个晚上,刘惠的母亲在回家的途中,被从身后开来的摩托车撞倒身亡,当马以华看到坐在轮椅上的刘惠哭得死去活来时,心里就像撕裂了一样特别的酸楚,她紧紧地搂柱刘惠说:“孩子别哭,虽然你的母亲不在了,但社会上还有很多的‘妈妈’在关心着你,呵护着你。从今往后,我愿意做你的妈妈,我会照顾你一辈子的”。从此,马以华的企业职工工资表里,就多了刘惠的名字,每月为她造上数百元的日常生活费用。平时隔三差五或者是逢年过节,她都要带上丰厚的礼品和衣物去看望小刘惠。如今,小刘惠只要一看到马以华的身影,就“妈妈、妈妈”地叫个不停,母女俩十分亲密,让人羡慕不已。
马以华的企业里还有几个聋哑人,现在他们的年收入都在两万元以上。提起他们,马以华的心里常常为他们感到自豪。说起她和他们的故事,马以华总是滔滔不绝——
“因为我常去银行办理汇票,老是见银行门前有两个聋哑人在那里摆了个修理自行车的摊子,恰很少有人光顾,生意显得十分清淡。我就用笔在纸上写字和他们交流,得知他们俩月收入还不到100元时,心里很不好受。我就问他们,如果让你们到我的企业上班,月工资给你们300元愿不愿意时,两个聋哑人马上就高兴得跳了起来。后来,他们俩就真的来到了我的厂里,无论让他们做什么工作,都很负责、肯干。他们一旦见到有人和我发生矛盾纠纷,就主动冲上来护着我,显得十分忠诚。如今,他们进厂还不到10年,就都在集镇上买上了楼房。为解决25个残疾人的吃住问题,我还免费为他们提供宿食,专门为他们建起了浴室,让他们始终觉得有家的温暖。”
奉献千秋唯觉少,一片赤心可对天。这些年来,无论是谁,只要遇到困难找到马以华,她都是想方设法地去帮助解决。去年6月,钟庄社区马墩村一位姓季的小孩患了白血病,马以华知道后不但自己捐助他1000多元,还号召全公司干部职工捐款5000多元。自创办企业以来,马以华用于地方公共福利事业、扶贫济困的资金,已超过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