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记忆 “水立方”你是中国人的骄傲(二)
北京奥运会虽已过去4年,时至今日,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仍历历在目。伦敦奥运在即,北京奥运前后的点点滴滴又浮现脑海,激动不已,信笔写来,已存历史记忆。
——题记
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又一座标志性建筑游泳中心“水立方”竣工了,世界上第一座充气膜式方形游泳馆屹立在“鸟巢”身旁,二者交相辉映,成为北京又一个靓丽的风景点。
充气膜式体育场馆早已有人构想,但从未付诸实践,而方形体育馆更是世间难以寻觅。圆形钢结构的“鸟巢”和方形充气膜式的“水立方”,是按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说法设计建造的。“水立方”外观漂亮,气膜里有热空气且不停地流动,使场馆里的温度保持在摄氏26度,可使运动员的技术得到充分发挥,又令观众欣赏比赛时愉悦舒适。场内照明处处注意节能,灯光采用“中国红”,即美观又环保。凡参观过“水立方”的人,无不伸出大拇指说:“真漂亮。”看外观令人心情激动,看里面设备特殊、新颖、精彩。“鸟巢”和“水立方”是一对“天造地设”的孪生姐妹,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创造。
“水立方”是美丽的,它的建设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在筹建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北京市领导本打算场遢建设不接受私人捐资。此决定一经传出,立即引起海外华侨的“不满和抗议”:建设奥运场馆人人有责,任何人不能剥夺海外华侨为奥运作贡献的权利。
海外华侨热爱祖国、心系奥运的赤子之心打动了中央领导,于是破例由海外华侨捐资建造游泳中心。这是唯一的一座由私人捐资建设的奥运场馆。据权威人士透露,“水立方”耗资9.3亿元人民币,而仅霍英东先生就捐资了2亿港元。不少海外侨胞互相联络纷纷捐款,有的家中兄弟姐妹多人,人人为奥运捐款。有一个海外归国观光团,听说建设“水立方”接受私人捐款,大家慷慨解囊,就连小朋友一路上也不买矿泉水,把节省下来的1美元,甚至10美分捐献出来。他们说:为奥运贡献力量是一个中国人的光荣。
“水立方”建成了,它是中国人集体力量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的骄傲。美丽舒适的“水立方”不仅在奥运会上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奥运会结束后仍可持续利用,“水立方”将向普通百姓开放,供人观赏,供人使用,而且也能让一般人用得起。同时场馆内增设了展览馆,还要为“水立方”建设的捐款捐物者建立纪念碑,让世世代代中国人永远铭记为“水立方”建设出资的人们。
附“水立方”有关设计建筑资料:
国家游泳中心又被称为“水立方”,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是北京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它的设计方案,是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水的立方”([H2O]3)方案。2003年12月24开工,于2008年1月28日竣工。它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两侧,共同形成相对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国家游泳中心规划建设用地629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000-80000平方米,其中地下部分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5000平方米,长宽高分别为177m×177m×30m。
“水立方”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外围形似水泡的ETFE膜(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膜是一种透明膜,能为场馆内带来更多的自然光,它的内部是一个多层楼建筑,对称排列的大看台视野开阔,馆内乳白色的建筑与碧蓝的水池相映成趣。
这个看似简单的“方盒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共同“搭建”而成的。中国人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催生了“水立方”,它与圆形的“鸟巢”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方形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形态,它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以纲常伦理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规则。而这个“方盒子”又能够最佳体现国家游泳中心的多功能要求,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建筑功能的完善结合。
在中国文化里,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元素,并激发起人们欢乐的情绪。国家游泳中心赛后将成为北京最大的水上乐园,所以设计者针对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探寻水可以提供的各种娱乐方式,开发出水的各种不同的用途,他们将这种设计理念称作“水立方”。希望它能激发人们的灵感和热情,丰富人们的生活,并为人们提供一个记忆的载体。
为达此目的,设计者将水的概念深化,不仅利用水的装饰作用,还利用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基于“泡沫”理论的设计灵感,他们为“方盒子”包裹上了一层建筑外皮,上面布满了酷似水分子结构的几何形状,表面覆盖的ETFE膜又赋予了建筑冰晶状的外貌,使其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感受,轮廓和外观变得柔和,水的神韵在建筑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轻灵的“水立方”能够夺魁,还在于它体现了诸多科技和环保特点。合理组织自然通风、循环水系统的合理开发,高科技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都共同为国家游泳中心增添了更多的时代气息。泳池也应用了许多创新设计,如把室外空气引入池水表面,带孔的终点池岸,视觉和声音出发信号等,这将使比赛池成为世界上最快的泳池。
“水立方”,你是中国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