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拾捡之四
(过去读梁羽生的小说,每篇开头必先引一段诗词,学一下)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小时候,遇清明或其他节日,父亲领我去上坟,本家的一些坟茔祭拜罢,就会登上一段小山坡,一段过去荒废了的窄窄的梯田里,稀稀落落的青草中间,有一座孤零零的坟。父亲在坟前敬些食物,烧些纸钱,完了叩三个头。那时我也跟着叩头。
坟里埋的人名叫马栓,是我的一个远家亲戚,我父亲叫他表爷爷。他死得早,大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吧,我生也晚,没有机会见他。有关这位马栓亲戚的事,都是那时父亲在上坟时告诉我的。
他是原山西北路梆子剧团的演员,是北路梆子著名演员“小电灯”贾桂林的启蒙师傅。我爷爷是位超级戏迷,可能是因了他的缘故,有一年北路梆子剧团在我们村唱戏,贾桂林就在我爷爷家里吃配饭。我爷爷在世上,每提起此,都很自豪。
在剧团他是“打把”的,也就是跑龙套的。他入行早,解放前在一些私人戏班里讨生活,吃过苦,懂得戏多,一招一式,架子上的功夫足,表演火候老到,戏班里的新人多由他来带戏。可能是天不假人以愿吧,嗓子天生不足,在唱的功夫上就无法让人满意,所以有“唱戏不用马栓”的说法。但是,平时不管哪个角色缺人,他都能顶上去救急,属于今天的“万金油”之类的。
戏子,过去大多是无路可走才入这一行的。学戏辛苦,长年为生活飘零,在台上演才子佳人成双成对,现实中就难得有人安家。社会地位低,在台上时,人家为你叫好。下得台来就未必。一旦到了老年,唱不动了,就招戏班里人白眼,混口饭吃都艰难。
我的这位远家亲戚前辈,一生没结过婚,一直在戏班里讨日子。到老年时,患了病,帮不上忙了,剧团里一些人就免不了冷言冷语冷脸,自己就不好意思继续呆下去,给我爷爷捎了个信儿,我父亲和几个伯父就把他从异地弄回来,过了些时,病没好,就在我们村去世了。他的老家在东边几十里外的一个叫马?的村?,本家里的人没人愿意操办他的丧事,没办法,父亲和伯父他们就把葬在自家坟地旁边的小山坡上了。
我读书工作,长离家乡二十多年。其间也回去过几次,给亲人上坟弥补欠下的孝敬时,也一定会登上山坡,给他烧些纸钱,敬些食物。我有时在他坟前坐一会儿,看着周围漫漫黄土,青草滋生,风从山坡吹过,四周静寂一片,我就会发想,地下的那个世界,该是比这更为荒凉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