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泥鳅
“浑水摸鱼”,按成语词典的解释是“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大多数人只知道这个成语,却不知道在“浑水”中“摸鱼”的乐趣,那么请随我一起去领略“浑水摸鱼”的个中趣味吧。那可是我上中学时每年必干的事儿,也是我的拿手好戏。最多的时候,三个小时我能摸得两斤多,不过全是泥鳅和鳝鱼。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时运气真不错!!!
摸鱼,是应该有所装备的,每年一放暑假,我就着手准备了,我通常会用一个口小颈细的鱼篓子(竹篾做的)来盛鱼。
在南方,为了方便插晚稻,收割早稻时田里一般都留水,所以“双抢”期间,高温晴朗的天气下,上午十点钟以后都是可以摸鱼去的,如果哪一天天气格外地闷热,那肯定是摸鱼的最佳时机。每次我都会用一根牢固的绳子将鱼篓固定在腰的一侧(必须保证弯腰摸鱼时篓里的鱼不会掉出),然后就上路了。老家的农田依山傍水,成梯次分层排列,没收割早稻的田间,黄黄的稻穗被风一吹,就象金色的波浪;插上晚稻的农田中,秧苗儿随风飘摇,宛若绿色的丝带;这金色的浪、绿色的丝带被风吹得此起彼伏,煞是壮观。
来到田间,首先得学会找有鱼的地儿。没有收割稻子的田里是不适合摸鱼的,唯有在已经插过晚稻秧(最好插过四、五天后)的田里,寻找插秧时留下的脚印里是否混浊,你才会有大收获,如果发现水田中某个脚印混浊,而周边没有其它连续的浊脚印,则百分之百里面有鱼。我的经验是:靠近山项的水田中鱼少而小,靠近小溪边的鱼多且肥;在坑塘周围的水田中鱼儿也较多,而且还可能摸到鲫鱼或鲤鱼(发大水时从坑塘里跑出来的,一般较小)。当然,鱼多的水田中蚂蟥也多,这是一种体长稍扁、色黑带绿、尾端有吸盘的生活于水田中的专门吸食人畜血液的小东西,你必须有胆量,不害怕它。不瞒你说,好多次,我的双腿上爬满了蚂蟥,一看就全身起鸡皮疙瘩,冷颤连连。有的已经因吸血太足而通体血亮,一碰就掉下来了,有的则仍紧紧地用吸盘不断地吸着血,让人酥痒难耐,一旦将蚂蟥弄走,血水就会顺着伤口一路流淌。即使如此,摸鱼的习惯仍延续到高中毕业。因为摸到了鱼,吃到了美味,做出的这点儿牺牲不足惜。
地儿找到了,可是能不能将鱼儿摸进自己的背篓里,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家有句俗语“小孩靠哄,泥鳅好捧”。我摸鱼的技巧,也是两个字:慢捧。发现了单独的不连续的浊脚印后,就可以开始实施摸鱼了。以摸泥鳅为例吧。先顺着脚印的边慢慢慢慢地往下移动,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泥鳅会逃跑的,等手指接触到泥鳅的身体时,再顺着其身体轻轻地实施前后拦阻,最终实现合围,连泥带泥鳅一起捧出,然后从指缝将其慢慢挤入背篓。当然也有狡猾的鱼儿,接触的瞬间就溜之大吉的。特别难摸的是鳝鱼,长而细且粘,靠“捧”是捧不住的,我经常是在感觉到不是泥鳅而是鳝鱼的时候,将“捧”转变成“钳”,就是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配合将其“钳”住,如果一次“钳”不住,则是很难成功的。
摸鱼,在南方是司空见惯的事,不难,也很有乐趣。通常两、三个孩子结伴而行,不论谁摸到大的,大家都会很高兴,总免不了互相看看、互相比比。回到家,大人们会夸奖我们,那滋味真的很美、很甜!
弹指一挥,我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想念那些摸鱼的事儿,更牵挂儿时的伴儿!不知道他们过得还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