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在少奇故里

在少奇故里

2013-10-04 06:07 作者:人间如梦 阅读量:29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少奇故里参观着,和女儿通了个电话。她问我在哪,我说正在刘少奇故居。女儿诧异万分——

啊,早上不是还在韶山的吗?我说对的啊。

那怎么这么快?我说相隔很近的啊!

那么,他们是很老乡的老乡哦!啧、啧、啧——

女儿啧啧着挂了电话。她的一声叹息一阵啧啧,我相信我能够理解她的理解,因为她是至少正准备选学文科的。

的确也是,要不是这个电话,今天即使我到了少奇故里,我也没有那么去想过。因为,一直以来,从没有想过少奇来自哪里,更没有想到他的家乡竟然就挨着韶山。导游在来路上给我们讲起“韶山冲连炭子冲,风雨潇湘起二龙”的段子时,竟然也没有去深想。用女儿的口头禅——我无语了吧。

刘少奇故里在韶山东面、北面比邻的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导游说以前炭子冲人多以烧炭为生,所以得名。今天,炭子冲当然已经是旅游地了。不过,相比于韶山,可能还是稍显冷清。但是,走在整个偌大的“刘少奇故里”里面,林木葱茏,湖光山色都会有些。更重要的是,里面的买卖旅游纪念品的地方被特别的规范到了一个集中的地段。你愿意,就走入其中自己去淘,你若不愿意,也径可选择别的去处。那些摆着摊点贩卖纪念品的,也只是不卑不亢向游客招呼。看他们对游客的态度,竟然让我想起余秋雨先生所谓的朱耷笔下的那些鱼那些鸟。

毛主席曾经很自豪于“冷眼向洋看世界”,但是,韶山却要热烈了好多。有时候,我们可能还真宁愿选择冷眼,选择淡漠,或者说,选择炭子冲人这种待价而沽的态度。当然,冷、淡、等待,都是显得多少有点生涩的。但是,在炭子冲这个特定的地方,似乎应当如此,才可以显示出少奇陵园的肃穆,显出少奇故居的幽静,整个“故里”才会显得那么闲适。

这的确应该是我所走过的最为闲适的景点。连导游也慵懒着,只是在显眼的地方或坐或站着,仿佛只为给游人一个“坐标”。游客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去参观去瞻仰。

我们是从书有“刘少奇故里”的高大牌楼底下进入“故里”景点内的。进去不远,就到达一条石阶甬道口。沿甬道拾阶而上,走上三两分钟回头看看,有点像以前去过的雨花台或者中山陵的样子。当然,这里的,没有那么长。甬道尽处就是塑有刘少奇铜像的一个广场。广场出奇的安静。我们也学着在韶山毛主席铜像前的样子去鞠躬,只是,我们只能鞠躬,此处无卖花篮的坐、立着一大排人的“管理处”。

我再有印象的就是,虽然自己是农村孩子,早就听说过龙骨车,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次,竟然在刘少奇故居里看到了,那样子,果然龙骨一般。当然,还看到了别的许多我听说过而并未眼见过的农村家什。少奇家显然在当时是炭子冲的“大户”,亦可见,那个时代的农村大户,家庭怎么殷实富裕着,却总是不敢悠游如今天的一些富人。

当然,景点里还有“刘少奇文物馆”、“王光美纪念馆”等,也都是随游人自愿而参观瞻仰的。也许是觉得无论怎么去看,无论怎么去了解,反正,赛事已经结束,即使裁判失误,被误判的方也只有永远的遗憾。所以,反而像是只注重结果而不想再去纠缠过程一样,瞻仰起来,也就似乎少了耐心。但是,你看倦了,可以随意到这个园林似的地方的某个林子里,或者检路旁随处都是的某段树荫下坐下来享受清风,也享受像清风一样来去的游客的面容身影,甚至偷听他们如风一样的似惊似喜。

就是这样,我们一行,在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的“刘少奇故里”景点内徜徉了大约三个小时。

因为要敲击上面的文字,所以特意去百度查了一下“宁乡”,宁乡真是让人不可不刮目相看:中学历史教材里提到的“四羊方尊”就出自于此;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大师、靠主持岳麓书院而奠定“湖湘学派”根基的张?曾长久讲学于此;周光召、李泽厚,一个自然科学家、一个社会科学家,都出生于此。

另外,你一定会难以相信,在宁乡洋洋万言的百度介绍中,谈到关于“刘少奇”的,也就五六十字,并且,无一幅关于刘少奇的照片。在各地都在疯狂挖掘名人以期待炒卖旅游业的今天,宁乡,竟是如此坚守得了,如此淡定得来。

在从花明楼镇去长沙的不时要因为错车而减慢速度甚至偶尔颠簸几下的路上,我久久的品味着这种坚守、这种淡定。

相关文章关键词

《在少奇故里》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