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周庄
一曲“周庄双桥”轻盈、舒缓。
仿佛一个婉约含蓄的清灵女子,着一袭白底兰花旗袍,撑一把素雅油纸伞,在江南烟雨中款款而行,用妩媚深情的吴侬软语,娓娓道着自己无边的心事;又像是一脉脉涓涓细流,携着幽兰的芬芳,一丝丝,一缕缕浑然不觉地渗入了听者的心扉,还以你我一个无比恬静、松懈的境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让人浮想联翩起来,幻想着自己乘上了一叶乌蓬小舟,浆橹轻轻划拨,晕开一层一层粼粼的波纹,恍然间倚进了一个静谧、飘渺、柔软的水乡的怀抱。
不禁产生“炎昼永,初夜月侵床。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枕上是仙乡。”的错觉。我在猜,宋朝朱敦儒描绘的那里,会不会是作家王剑冰先生一支锦笔下古韵生风的周庄呢?
向往周庄,向往周庄“小桥、流水、人家”诗画般的生活;更向往柔光迷离的夜色里洗去铅华和疲惫,尽情享受清新宁静的惬意人生。
我,却不曾去过。
只能在苏东坡的“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里寻找周庄朦胧的影子。
其实,有些已经在心底了,去或不去,又有何关系呢?
与其身临其境而走马观花地漫游,还不如坐在小雨叮咚的窗前托腮遐思-----
一座墨画般的庄子因为有了清凌、潋滟的水而灵动起来。它们肌肤相亲,相偎相倚,和如琴瑟,俨然是一对九百年多来饱经沧桑、恩爱有加的夫妻在互诉衷肠。
远处飘来沁人心脾的花香,那是大片金黄的油菜花经过斜风细雨的抚摸和过滤后,散发出来的原生的、纯自然的味道。
古往今来对油菜花的吟唱不乏其人。小时候,就学过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至今还记忆犹新,“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可以试图闭目想象一下,这是一幅多么让人心旷神怡的画面。“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乾隆眼中的菜花已然切合实际,想来他胸中装的是江山社稷和天下黎民苍生。还有现代作家孙犁先生的一首“凌寒冒雪几经霜,一沐春风万顷黄。映带斜阳金满眼,英残谷碎籽犹香。”细咂慢品,意犹未尽,更是给予了油菜花高度的赞誉。
放眼满垛金黄随风轻轻摇曳,众多蝶儿随之翩跹起舞,无限春光仿佛就在眼前。
近处,别致的“钥匙桥”移进画家陈逸飞先生的油画《故乡的回忆》里,在“周庄双桥”乐曲的衬托下缓缓舒展,我在画中行走起来。
这里芳草如丝,繁花点点,垂柳依依.碧水泱泱,错落有致的飞檐翘角相映成趣。
?乃声声的小船徐徐穿过桥洞,渐渐飘远。蓝天白云、粉墙黛瓦的倩影早已在轻舟的推动下荡漾开来。
精雕细镂的楠木门窗听见清晨鸟儿的啾啁,顿时嘎吱作响,探出台湾作家三毛的头来,据说足遍大江南北的三毛,一到周庄时就哭了,咸咸的泪水,是一个四处流浪而饱蘸孤独的女子回家时的情难自禁。那一个个、一串串形态各异的红灯笼在寂静的夜里,拉长了红红的影子,它们分明看见三毛离开时,眼里写满了眷恋与不舍,走几步一回头,最后泪眼汪汪地念叨“周庄真美好,我一定会再来的。”周庄信了,它一直等着、盼着,却没人敢告诉它:三毛真的走了,到了一个人们再也找不到她的地方。
进入曲折的长廊,感觉一下子从现代穿越到了古代,巨富沈万三与“聚宝盆”的故事,便开始慢慢上演。这个富可敌国的传奇式人物致富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是个迷,不过其身上敢为人先的开拓勇气,八面莹澈的商业头脑,夙夜匪懈的经商态度,有条不紊的管理模式透出万丈光芒,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夜色悄悄拉下帷幕,两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老人家在漂浮于水上的莲花灯上打坐,把“上善若水”这四个意味深长、苍劲有力的大字,绘在了周庄锦缎般的河道上……
一帧一桢的画面在袅袅娜娜的薄雾轻烟里缓缓氤氲开来。
这极致的古朴与典雅,似乎都蒙上了一层唯美的神秘面纱,让人感觉亦真亦幻,不禁魂牵梦萦。
就这样,在遥远的某个地方,远远地望着它,念着它,想着它而不去惊扰它,宛如一个曼妙多情的少女暗恋自己心仪已久的白马王子一般,把它偷偷私藏起来,让爱在心底悄悄蛰伏,酝酿成一个圣洁的梦,酝酿成一坛甘醇的酒,然后轻轻地酌,隐隐地品,沉醉其间,不愿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