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随笔
两年前的盛夏,我应朋友相邀,心境畅然地走进了佛教圣地、中华名山——峨眉山。
缓步躞蹀而上,深林山涧之中:翠涛掩映,泉水叮咚,古木擎天,无一处不为诗,无一处不为画。越往山上行,内心便越是超脱得幽静纯朴,纷繁的情愫也在烟雾袅娜中安宁。一缕缕安静幻化出一道道至贤至圣的思考,通达内心,涌贯灵魂。
我常想,名山大川何以为世人称道?在潺潺流水间,在翠叠掩映中,我才懂得山之所以称奇,水之所以称为秀,不外乎一个重要存在,那就是其山水间存在的灵性。这种灵性实则也是让人心无旁骛缠绕而趋于静怡的一种环境,一种如沉睡般的幽远氛围。因此,习惯于世俗纷乱的我们,每走进一次这样的山水,内心便就多了一次趋于本原的洗礼。因为有了这样的功效,山水自然被赋予神奇,自然被世人所向往。
初登峨眉,很自然地想起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寥寥几十字,却把一腔惜别与惆怅在巴山蜀水间宣泄地无以复加。想来这便是诗仙的伟大在这灵山灵水中畅游的最美境界吧。
迎着第一缕朝霞,在金顶佛光祥瑞的笼罩中,遥看峨眉云雾汇聚山峦,溪流蜿于涧石,山林屹达九霄,让人油然而增出感叹。赞美乎,感怀乎,惊讶乎,个中究竟,各有千秋。难怪儒释道碑碣在此齐集,名贤大士在此语灿,问激触辩,清心净身,修真悟道,虽门类不同,而精髓一致,也算是殊途同归吧。面对这云海翻腾,草木皆灵的山峦,大圣贤者乐于寄情山水便也顺理成章了。乐山、乐水更乐于其间的灵性,是耶。
游览在峨眉四处,亦总不免提到灵性。这种灵性源于自然,源于山中万物生长。无论是花草还是飞禽,抑或隐隐生物,在这山中成长数十年数百年数千年,静听暮鼓晨钟,畅想自由旷达,放空天性,出落真情。不因世道变更而断歇,不因人贵位显而轻熬,不因碑碣传扬而自毁,以极其安定之思想成就最真实的自我成长。而这种共存的规律慢慢弥漫于山林,汇集交融便成了山之灵性,水之灵性。
而这灵性似乎又必须甘守住寂寞,面对世俗的浮躁,这种甘于寂寞的静心与灵性的修养显得那么弥足珍贵,那么遥不可及。于是,虽然距离第一次登顶峨眉已过去许久,但那其中的滋味却令我至今难忘。